《知醫必辨》~ 雜論(十一條) (4)
雜論(十一條) (4)
1. 雜論(十一條)
逐日必戒茶飲,恐解性,可以土茯苓湯代之。如此醫治,輕者丹服一料即愈,重者不過二料,無不愈者。予屢見有過服下藥,致飲食不進,而其瘡臭不可近,予用歸脾湯合加味五寶丹,不過三服,其臭遂止,十日後而其瘡愈矣。其一為巫某,其一為老友柏邃庵,今邃庵八十有四猶健,可問而知也。
最可笑者,吾鄉之小兒科,自不知書,毫無學問,不過其師傳以發散、消導數方,如張子和三子養親湯: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,在所必傳,加以羌、防、柴、葛、枳殼、腹皮、山楂、厚朴消導藥十數味,再傳以脈案,曰:受涼停滯。食乳相裹,防變防驚數語,遂即懸壺行道矣。
每遇臨症,即將師傳數語立方,叮囑人家症重不可吃乳,米飲亦不可吃,日以發散、消導與服,數日不退熱,不易原方,雖十數日不退熱,仍用原法,略為加減耳!其家少進米飲,則曰吃壞了。因燥藥吃多,血分大虧,不能榮筋,以致抽搐,則曰此急驚也,吾早言之矣。多日不吃飽乳,且服發散,治得氣微欲絕,則曰此慢驚也,吾早言之矣。
直至於死,醫者不悟,而受害者亦不悟,猶以為先生甚靈,彼早言矣。尤可恨者,有拂驚之婦人,毫無傳授,妄行作孽,其兒並無驚,實因誤藥,氣血已虛,往往一拂而死。夫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驚乃七情之病,必因驚嚇而後起,豈有因外感而成驚者乎?我輩方脈,不看幼科,然因方脈而救小兒者不少。
如曹耕之之孫女,某幼科治之將死,遂請拂驚老婦,余再三勸止,囑令止藥,吃乳食粥,數日全愈。韋廷璋次子,甫生八月,偶因外感發熱不退,某醫肆用發散,不許吃乳以及米飲,延至多日,看看待斃,乃回絕不治。適予至伊家有事,廷璋各予求救。予以手指探其口,尚裹予指,知將餓死,乃偽曰我有妙方,能救此兒,但先須吃乳。
其家謂已將斷氣,何能吃乳?予斷以必能吃乳,但須其母上床以乳就之耳!其母依言,以乳就之,果然能吃,且吃不少,乳後安睡。予告以今夜且不必服藥,明早我來進藥可也。次早往視,兒夜間吃乳不少,且得安眠,似已全愈。伊家問藥,笑應之曰:予有何藥,仍吃乳耳!此兒有病多日,過服發散、消導,有何外感?有何停滯?又不許吃乳,直餓死耳!而不死者,殆與我前世有緣也。其家感激,強將其子寄我名下,予亦聽之。
又在蔣姓家診病,其家順以小兒藥方請教。予看脈案,痰喘聲如拉鋸,藥甚厲害。予問小兒何在?奶媽現抱在予旁,並無拉鋸之聲,惟神氣甚弱耳!予稍為診脈,曰:此發散、消導太過,想必又不許吃乳,乃虛痰耳!速宜進乳,不必服藥。其家依言,數日全愈矣。幼科之誤人也,予姑略述二、三,類此者甚多,不能盡舉。
白話文:
雜論(十一條)
每天都應戒掉喝茶,因為茶會削弱藥性,可以用土茯苓湯代替。這樣治療,輕症服用一劑藥就痊癒,重症最多服用兩劑,沒有不痊癒的。我多次見到有人服用過量的藥物,導致飲食不進,而且瘡瘍臭不可聞,我用歸脾湯加味五寶丹治療,服用三次,臭味就消失了,十天后瘡瘍痊癒了。其中一位是巫某,一位是我的老朋友柏邃庵,現在邃庵八十多歲仍然健康,可以去詢問他。
最可笑的是,我們鄉下的小兒科醫生,自己都不識字,毫無學問,只會依樣畫葫蘆地使用師傅傳下來的幾種發散、消導的藥方,例如張子和的三子養親湯: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,這些藥方一定會被傳授下去,再加上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、枳殼、厚樸、山楂、厚朴等十幾味消導藥物,再傳授一些脈診的經驗,說:受涼停滯,食乳相裹,防變防驚等等,就開始行醫了。
每次遇到病人,就根據師傅傳下來的幾句話開方,叮囑家屬病情嚴重不能吃奶,米湯也不能吃,每天都用發散、消導的藥物治療,幾天不退燒,就不改方子,即使十幾天不退燒,還是用原來的方子,只是稍微加減而已!如果孩子少喝米湯,就說吃壞了。因為燥熱的藥吃得太多,血分大虧,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抽搐,就說這是急驚,我早就說過了。好多天不吃飽奶,還服用發散的藥物,治療得孩子氣息微弱,快要死了,就說這是慢驚,我早就說過了。
直到病人死亡,醫生也不明白,病人家人也不明白,還以為醫生很神,早就算到了。尤其可恨的是,有些不懂醫術的婦人,胡亂給孩子治驚嚇,孩子根本沒得驚嚇,而是因為誤服藥物,氣血虛弱,往往一治就死了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驚嚇是七情之一種疾病,一定是因為受驚嚇才引起的,怎麼會有因為外感而引起驚嚇的呢?我們這些懂方脈的醫生,不看幼兒科,但是因為懂方脈而救活不少孩子。
例如曹耕之的孫女,被某個幼兒科醫生治得快要死了,於是請來一個治驚嚇的老婦人,我再三勸阻,囑咐她停止用藥,讓孩子吃奶喝粥,幾天就痊癒了。韋廷璋的次子,才出生八個月,偶然因為外感發熱不退,某個醫生用發散的藥物治療,不讓吃奶和米湯,延誤了很多天,眼看就要死了,就拒絕治療了。正好我到他家有事,韋廷璋向我求救。我用手指探他的嘴巴,手指還被孩子含著,知道孩子快餓死了,就假裝說我有妙方,能救活這個孩子,但是必須先吃奶。
他家人說孩子快要斷氣了,怎麼可能吃奶?我斷定他一定能吃奶,只要他母親上床用奶嘴喂就行了!他母親照做,用奶嘴喂奶,果然能吃,而且吃了不少,吃完奶後就睡著了。我告訴他們今晚先不要吃藥,明天早上我再來給他進藥。第二天早上去看,孩子晚上吃了不少奶,而且睡得很安穩,好像已經痊癒了。他家人問我要藥,我笑着回答說:我有什么藥,還是吃奶吧!這個孩子生病好幾天了,服用過量的發散、消導藥物,哪有什麼外感?哪有什麼停滯?又不讓吃奶,直接餓死了而已!那些沒餓死的,大概和我前世有緣吧!他家人很感激,硬要把孩子寄在我的名下,我也就答應了。
還有一次在蔣姓人家診病,他們拿著小兒藥方向我請教。我看脈案,痰喘的聲音像拉鋸一樣,藥開得很厲害。我問孩子在哪裡?奶媽抱著孩子站在我旁邊,並沒有拉鋸的聲音,只是精神很弱而已!我稍微診脈,說:這是發散、消導藥物用得過度,想必又不讓吃奶,這是虛痰!趕緊吃奶,不用吃藥。他家人照做,幾天就痊癒了。幼兒科醫生的錯誤,我姑且只敘述了兩三件,類似的事情很多,不能一一列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