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症匯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面
夏子益《奇疾方》云:有人患頭面生光,他人手若近之,如火熾者,此中蠱也。用蒜汁半兩,和酒服之,當吐出如蛇狀,乃止。
白話文:
《奇疾方》的作者夏子益說:有人得了頭面生光的怪病,別人一靠近他的頭臉,就好像碰到火一樣灼熱。這是被人下毒了。用半兩蒜汁和酒一起喝下去,就會吐出像蛇一樣的東西,病就會好了。
又云:有人患眉毛動搖,目不能交睫,喚之不應,但能飲食,此亦中蠱而心迷也。方用同上,亦當吐出蛇狀而愈。〔源按〕《梅師方》云:凡中蠱毒,或下血如鵝肝,或吐血,或心腹切痛,如有物咬,不即治之,食人五臟即死。若欲知是蠱,但令病人吐水,沉者是浮者非也。
白話文:
又說:有人患上眉毛震動、眼睛不能合攏,叫他沒反應,但還能進食,這也是中了蠱而致心神錯亂所致。治療方法同上,也要吐出蛇形毒物才能痊癒。〔梅師方註解〕雲:凡是中了蠱毒,或拉出像鵝肝一樣的鮮血、或吐血、或心腹劇痛,好像有東西在咬,如果不馬上治療,會被它吃掉五臟而死亡。如果想要知道是否中了蠱,只要讓病人吐口水,沉下去的就是,浮在上面的就不是。
用敗鼓皮,燒灰方寸匕,須臾自呼蠱主姓名。《搜神記》云:外姊夫蔣士先,得疾下血,言中蠱。其家密以蘘荷葉置於席下,忽大笑曰:蠱我者,張小小也。乃收小小,小小亡走,自此解蠱毒用蘘荷,往往有驗。予考本草蘘荷。即今甘露是也,又名芭蕉。
又云:有人患面上生瘡,瘡上現五色者,即用鹽湯浸綿榻瘡上,五六度即愈。
白話文:
取用敗壞的鼓皮,燒成灰,取方寸匕的量。不久,下蠱之人會自己喊出自己的名字。
《搜神記》中記載:孃舅蔣士先得了病,排泄出血,說是被下了蠱。他的家人偷偷在牀底下放了芭蕉葉。他突然大笑說:「下蠱給我的人,是張小小。」於是抓住了張小小。張小小逃逸,從此解決了中了蠱的毒。
使用芭蕉葉對蠱毒往往見效。我查閱了本草中的「蘘荷」,就是現在的芭蕉,也叫芭蕉樹。
〔源按〕經云: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此症瘡見五色,乃熱中有寒也。鹽能清火解毒,凡煎鹽用皂角收之,所以鹽味微辛,辛能散寒搜風,故愈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瘡瘍顏色變化與病症有關:青色偏多代表疼痛,黑色偏多代表痺症,黃色或赤色代表發熱,白色偏多代表寒冷,五色皆見則代表寒熱交雜。此病症瘡瘍呈現五色,說明熱症中夾雜寒症。鹽能清熱解毒,用皂角煎煮鹽水,因為鹽味微辛,辛味能散寒祛風,所以能夠治療此病。
丁志云:臨川有瘤生頰間,癢不可忍,每以火炙則差止,已而復然,苦甚。一醫告之曰:此真蝨瘤也,當剖而出之。取油紙圍頂上,然後施砭,瘤方破,小蝨湧出無數。最後一白一黑,兩大蝨皆如豆殼,中空空無血,與頰肉了不相干,略無瘢痕,但瘤所障處正白耳。
白話文:
丁志雲說:臨川有個病人臉頰上長了一個瘤,非常癢忍不住,每次用火烤才能好一點,過一會兒又會復發,令他很痛苦。一位醫生告訴他:「這是真的蝨子瘤,應該切開取出來。」病人用油紙圍住頭頂,然後醫生用砭針把瘤切開,瘤子裡湧出無數小蝨子。最後出來了一隻白色和一隻黑色的,兩隻大蝨子像豆殼一樣,裡面空洞沒有血,跟臉上的肉完全沒有關係,也幾乎沒有留下疤痕,只是瘤子所在的地方變成了白色。
張德俊云:頃年和倅,餘杭人,將赴官。因蒸降真木犀香,自開甑,面撲甑上,為熱氣所熏,面部浮腫,口眼皆為之閉。更數醫莫能治,最後一醫云:古無此症,請以意療之,於是取寺僧久用炊布,燒灰成性,隨敷隨消,不半日而愈。蓋以炊布受湯上氣多,反用以出毒,亦猶以鹽水取鹹味爾,醫者之智亦可喜。
白話文:
張德俊說:前年有個和姓的縣令,是餘杭人,準備去赴任。他蒸降真木犀香時,自己打開甑蓋,臉部迎上甑蓋上的熱氣,導致臉部腫脹,嘴巴眼睛都閉上了。換了好幾個醫生都治不好,最後一個醫生說:古書上沒有記載過這種症狀,就請讓我用自己的方法治療吧。於是,他用寺廟裡僧人久用的炊布,焚燒成灰,敷在臉上,隨著敷的時間增長,腫脹逐漸消退,不到半天就痊癒了。
這是因為炊布吸附了大量的蒸汽,反過來用它來吸出毒氣,就像用鹽水去除鹹味一樣。醫生的智慧令人讚嘆。
全浙夫人,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數點,數日後,滿面俱黑,遍醫治不效。忽過一草澤醫云:夫人中食毒,治之一月平復。後校其方,止用生薑汁服之。問其故,云:夫人日食斑鳩,蓋此物常食半夏苗耳,是以中毒,故用生薑以解之。
白話文:
浙江有一位夫人,突然有一天上臉上長出幾個黑斑,幾天後,滿臉都黑了,看遍名醫都無效。後來經過一位草澤醫生的診斷,說夫人是吃了有毒的食物,經過一個月的治療,夫人痊癒了。
後來核對醫生的藥方,發現只用了生薑汁。有人問為什麼,醫生說:夫人每天都吃斑鳩,而斑鳩經常吃半夏苗,所以導致中毒,因此用生薑來解毒。
羅謙甫治一婦,年幾三十,憂思不已,飲食失節,脾胃有傷,面色黧黑不澤,環唇尤甚。心懸如飢狀。又不欲食,氣短而促。大抵心肺在上,行榮衛而光澤於外,宜顯而不藏。肝腎在下,養筋骨而強於內,當隱而不見。脾胃在中,主傳化精微,以灌四旁,沖和而不息,其氣一傷,則四臟失所,憂思不已,氣結而不行。飲食失節,氣耗而不足。
白話文:
羅謙甫治療了一位大約三十歲的婦女,她憂思過度,飲食不規律,導致脾胃受傷,面色發黑沒有光澤,嘴脣周圍尤其明顯。她的心像飢餓一樣懸著,但又不想吃東西,呼吸短促而急促。
一般來說,心肺位於上方,運行氣血,並讓外面顯得紅潤有光澤,所以應該顯現出來,而不是隱藏起來。肝腎位於下方,滋養筋骨,讓內部強壯,所以應該隱藏起來,不該顯露在外。脾胃居於中間,負責轉化精華,灌溉四肢,運作和平穩而不停歇。一旦脾胃之氣受傷,四臟就會失去正常的部位,憂思過度,氣機鬱結不能運行。飲食不規律,會耗損氣血,導致氣血不足。
使陰氣上溢於陽中,故黑色見於面。又經云:脾氣通於口,其華在唇。今水來侮土,故黑色見於唇。此陰陽相反,病之逆也。上古天真論云:陽明脈衰於上,面始黑,故知陽明之氣不足,非助陽明生髮之劑,無以復其色。故以沖和順氣湯主之。《內經》云:上氣不足,推而揚之。
白話文:
陰氣上升侵犯陽氣,所以臉上會出現黑色的斑點。另一個古籍也說,脾氣反映在嘴脣上,所以嘴脣的顏色亮麗代表脾氣健康。現在水氣侵犯了脾土,所以嘴脣上出現黑色的斑點。這是陰陽失衡的表現,是疾病反常的現象。遠古的養生家說,陽明經氣虛弱,臉上就會先出現黑色的斑點,所以,知道是陽明經氣不足,不靠滋補陽明經氣的藥物,就無法恢復臉色。所以用沖和順氣湯來治療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上焦氣血不足,就要推動和昇舉它。
以升麻苦平,葛根甘溫,自地昇天,通行陽明之氣為君,人之氣,以天地之風名之,氣留而不行者,以辛散之,防風辛溫,白芷辛甘,以散滯氣為臣,蒼朮苦辛,蠲除陽明經之寒,白芍酸寒安太陰經之怯弱。《十劑》云:補可祛弱,人參、羊肉之屬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甘溫,補益正氣為佐。
白話文:
用升麻苦寒,葛根甘溫,像是從地底升上天空,通暢陽明經的氣勢作為君藥,人體的氣,以天地間的風來命名,氣停滯不流暢的,用辛散的藥物來疏散,防風辛溫,白芷辛甘,用來散開停滯的氣作為臣藥,蒼朮苦辛,祛除陽明經的寒氣,白芍酸寒,安撫太陰經的虛弱。《十劑》中說:補益可以祛除虛弱,人參、羊肉等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甘溫,補益正氣作為佐助藥。
至真大要論云:辛甘發散為陽,生薑辛熱,大棗甘溫,和榮衛,開腠理,致津液以復其陽,故以為使。每服早飯後,午飯前,取升陽之時,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,數服而愈。
白話文:
《至真大要論》中說:辛辣甘甜的藥物有發散陽氣的作用。生薑辛辣溫熱,大棗甘甜溫暖,可以調和氣血,疏通毛孔,引來津液,恢復人體陽氣。因此,把這些藥物作為引經藥。每次飯後,在中午飯前,選擇陽氣升發的時間服用,可以使人體陽氣更容易通行,服用幾次就能痊癒。
孫招治一男子,因登廁被臭氣熏觸,隱忍良久,明日滿面皆黑色,月餘不散。相士斷云:於出月外必死。至期無羌,孫招治以沉香各一兩,銼碎安爐中,燒熏帳內,以被蓋定。令病者瞑目端坐,候香盡,方可出帳,明日引鑑照之,面上黑色漸散矣。
白話文:
孫招治療一名男子,他因上廁所被臭味燻到,忍耐許久,第二天整張臉都變得烏黑,一個多月都沒有消退。算命先生斷言:到了這個月以外,他一定會死。到了約定的期限,男子卻沒有死。孫招用每種一兩重的沉香和檀香研碎,放在爐中,在帳中焚燒,並用被子蓋住。讓病人閉上眼睛端坐,等到香燒盡了,才讓他走出帳外。第二天讓病人照鏡子,他臉上的黑色已經逐漸消散了。
平江陳氏,因驚駭後常用兩手指甲掐住兩頰,至兩頰破損,心中懊憹不安,脈數而實,諸藥不愈。用牛黃涼膈丸,數服如故。
白話文:
平江的陳姓男子因為受到驚嚇,後來時常習慣用手指甲掐住兩頰,導致兩頰破損,心中懊惱不安,脈搏跳動得很快且有力,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法痊癒。使用牛黃涼膈丸,服用了好幾次也沒有好轉。
一有人患面上麻木,不知痛癢,名曰木痹(此陽明經絡受寒故也)。以牛皮膠化和桂末,厚塗一二分愈。
白話文:
有人患上面部麻木,感覺不到疼痛或癢,這種病症稱為「木痺」(這是因為陽明經絡受寒所致)。用牛皮膠化開與肉桂末混合,厚厚的塗抹一兩分即可治癒。
表兄屠學山治吳江王殿爵,患面腫兼起壘塊,如木偶夜叉狀,一無痛癢,醫治數年不效。請學視之,學曰:面乃陽明部分,此因濕邪入陽明絡脈而生痰也。經云: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。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府,廩於腸胃。
白話文:
我的表哥屠學山治療吳江王殿爵的病,王殿爵患有面部腫脹並伴有凸起的硬塊,看起來像木偶或夜叉的臉,沒有任何疼痛或瘙癢感。多年來一直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請屠學山診治,屠學山說:面部屬於陽明部位,這是因為濕邪進入陽明經絡,導致痰液產生。醫書上說:所有疾病的發生,都始於皮膚和表層組織。邪氣入侵身體後,肌膚的組織間隙就會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經絡。邪氣滯留不去,就會傳入臟腑,積聚於腸胃。
又云: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起毫毛,開腠理,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,色變。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,乃陷下。此症因經未虛,其濕邪正留絡脈,而未陷下也。故但患面部耳。然非藥所能治,當用砭刺。即用小刀刺破唇內齒上斷縫處,名斷交穴,痰即流外,所出稠痰數碗。
白話文:
古文記載:邪氣剛開始進入皮膚時,會讓汗毛豎起,讓毛孔打開。邪氣進入經絡後,經絡就會充血,氣色會改變。邪氣深入經絡後,會造成經絡虛弱,進而陷入體內。這個病是因為經絡還沒虛弱,濕氣仍在經絡中徘徊,還沒深入體內。所以只會影響到臉部。但是這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,應該用針灸治療。就是用小刀刺破上嘴脣裡側靠近牙齒的分界處,也就是「斷交穴」,痰就會流出來,會流出好幾碗稠痰。
即面目如故,繼服補脾調養之劑而安。
牛黃涼膈丸
白話文:
就是面容恢復如常,接著服用補脾調養的藥物就安好了。
牙硝,石膏,甘草(各五分),膽星(二錢五分),牛黃,紫石英(各一錢),麝香,冰片(各五分),寒水石(煅,五錢)
白話文:
硝石,石膏,甘草(各0.625克),膽星(3.125克),牛黃,紫石英(各1.25克),麝香,冰片(各0.625克),寒水石(煅燒過的,6.25克)
上為末,甘草膏丸,綠豆大,每一丸,陳皮湯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後,加入甘草膏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,每服一丸,用陳皮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