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症匯》~ 卷之七 (4)
卷之七 (4)
1. 手足
夏子益《奇疾方》云:有人手足十指節斷壞,惟有筋連,無節肉,蟲出如燈心長數寸,遍身綠毛卷,名曰血餘。以茯苓、胡黃連煎湯,飲之自愈。
〔源按〕經云:脾熱生肉痿,肉痿者色黃而蠕動。又云: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關節。注云:濕自下受,先入皮肉,濕流關節則傷筋脈,筋脈傷則肝亦受病。此症由皮肉化蟲至十指斷壞,無節肉,而更感肝木之氣,化生綠毛卷蟲,又經所謂東方生木,木生風,在臟為肝,其蟲毛。蟲毛者,森森之象,故有是形耳,而病名血餘。
因肝藏血,所得肝之餘氣,而生蟲毛故也。然不生別色而獨生綠?蓋脾屬土,其色黃,肝屬木,其色青,青黃二氣相感,則生是色也。茯苓補脾利濕,胡黃連清肝木之熱,使木平脾強,則症自愈。
又云:有人患四肢節脫,但有皮連,不能舉動,名曰筋解。用酒浸黃蘆三兩,經一宿,取出焙乾為末,每服二錢,酒調下服盡安。
〔源按〕此症四肢節脫,但有皮連,因四肢筋脈痿而不用,故謂之筋解。解者,為筋脈解散,不堪任用耳。然痿有虛痿實痿,劉河間曰:四肢不舉,俗曰癱緩。故經所謂脾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又曰:土太過則敦阜。阜高也,敦厚也,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,此真所謂膏粱之疾,其治則瀉,令氣弱陽衰,土平而愈。或三化湯、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,若脾虛則不用也。
經所謂土不及則脾陷卑下也,陷坑也,故脾病四肢不舉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能至經,必因於脾,乃能受稟?今脾病,不能與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其治可十全散,加減四物,去邪留正。予考《內經》,五臟使人痿,而河間獨言治脾者。
《內經》又云:論言治痿者,獨取陽明故也。陽明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,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亍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曰:治之奈何?曰:各補其榮而通其輸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,則病已矣(時受月謂受氣時月,如肝王甲乙,心王丙丁類也)。
又云:有人兩足心凸腫,上生黑豆瘡,硬如釘,脛骨生碎孔,內髓流出,身發寒顫,惟思飲酒。此是肝腎冷熱相吞。用炮川烏頭來敷之,內服韭子湯效。
又云:有人忽發寒熱,數日不止,四肢堅如石,擊之有鐘磬聲,日漸瘦惡。用吳茱萸、木香等分,煎湯飲之自愈。
〔源按〕此症為寒邪客於少陽,少陽與厥陰相為表裡,在三陽盡處,陽盡則陰生,故有寒熱之往來。厥陰在三陰盡處,陰盡則陽接,故有寒熱之勝復。此症由陰勝而不能外復於陽,至邪橫逆於脾,厥失健運之職,故四肢悉堅如石,即經所謂寒以堅之是也。夫擊之聲如鐘磬,乃土音也,蓋脾屬土,其音宮,宮音重而大,故聲如是。
白話文:
手足
古代醫書記載了一些奇特的肢體疾病。有人手腳十指關節斷裂壞死,只剩筋連著,沒有關節和肌肉,並長出像燈芯一樣長數寸的蟲子,全身還長滿捲曲的綠毛,稱為「血餘」。治療方法是用茯苓和胡黃連煎湯服用,就能自癒。
這種病症可能是因為皮肉化蟲導致十指關節壞死,又受到肝氣影響,產生綠毛蟲。肝藏血,蟲毛是肝的餘氣所生。蟲毛呈綠色,可能是因為脾屬土,色黃;肝屬木,色青;青黃二氣相感所致。茯苓補脾利濕,胡黃連清肝熱,使肝脾平衡,就能痊癒。
還有人患四肢關節脫落,只有皮膚相連,不能活動,稱為「筋解」。治療方法是用酒浸泡黃蘆,焙乾研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送服,就能痊癒。
這種疾病是因四肢筋脈萎縮無力所致。「筋解」是指筋脈鬆散,無法使用。四肢無力,可能是脾虛或脾熱所致。治療要根據脾的虛實寒熱來選擇藥方,例如三化湯、調胃承氣湯等,脾虛則不宜使用。若脾虛,則可服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,祛除邪氣,保留正氣。
根據《內經》,五臟都可能導致痿症,但劉河間獨重脾的治療。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主司潤澤宗筋,宗筋束骨,使關節活動自如;衝脈是經脈之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交匯於氣街,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。陽明虛則宗筋鬆弛,帶脈不引,所以足痿不用。治療方法是補益其所屬臟腑,疏通經絡,調和陰陽,使筋脈骨肉按時序受氣血滋養,疾病就能痊癒。
還有人兩足心腫脹,長出像黑豆一樣硬如釘子的瘡,脛骨出現碎孔,骨髓流出,身體發冷發抖,只想喝酒。這是肝腎寒熱交爭所致。治療方法是用炮製過的川烏頭外敷,內服韭子湯。
還有人突然發寒熱,數日不退,四肢堅硬如石,敲擊時有鐘磬聲,日漸消瘦。治療方法是用吳茱萸和木香等量煎湯服用,就能自癒。
這種疾病是寒邪侵犯少陽經所致。少陽與厥陰相表裡,寒熱往來,是陰勝於陽,邪氣逆犯脾臟,導致四肢僵硬如石。敲擊聲如鐘磬,是脾屬土,其音為宮,宮音低沉渾厚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