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源

《奇症匯》~ 卷之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7)

1.

東垣治李正夫人病,診得六脈中俱弦,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,弦在其上,是風熱下陷入陰中,陽道不行。其症閉目即渾身麻木,晝減夜甚,覺而目開,則麻木漸退,久則絕止。常開其目則病不作,懼其麻木,不敢閤眼,故不得眠。身體皆重,時有痰嗽,覺胸中常有痰而不利,時煩躁短促而喘,肌膚充盛,飲食大小便如常,惟畏麻木,不敢閤眼為最苦。觀其色脈,形病相應不逆。

《內經》云:陽盛瞑目而動輕,陰病閉目而靜重。又云:諸脈皆屬於目。《靈樞》曰:目開則陽道行,陽氣通布周身,合目則陽道閉而不行,如晝夜之分,知其陽衰而陰旺也,且麻木為風,雖三尺童子,皆以為然。細校之則非,如久坐而起,亦有麻木,假如繩縛系之,覺麻木而不能動,釋之則漸自已,以此驗之,非有風邪,乃氣不行也。不須治風,當補中之氣,則麻木自去矣。

知其經絡,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於中,為麻木也,當兼去陰火則愈矣,時痰嗽者,秋涼在外,濕在上作也,當實皮毛以溫劑。身重脈緩者,濕氣伏匿而作也,當升陽助氣益血,微瀉陰火,去濕通行經脈,調其陰陽,則非五臟之本有邪也。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,八劑而愈。

又治一人,中年以來得一子。一歲之後,身生紅絲瘤,後四子皆病瘤而死,問何緣致此。翌月思之,謂曰:汝腎中伏火,精氣必有紅絲,以氣相傳,故生子有此疾,俗名胎瘤是也。汝試觀之,果如其言。遂以滋腎丸數服以瀉腎中火邪,補真陰之不足,忌酒辛熱之物。其妻以六味地黃丸以養血,受胎五月之後,以黃芩、白朮作散,與五七服,後生子前症不作。

汪石山治一人,形長而瘦,色白而脆,年三十餘得奇疾,遍身淫淫,循行如蟲,或從左腳腿起,漸次而上,至頭復下於右腳,自覺蟲行有聲之狀。召醫診視,多不識其為何病。汪診其脈,浮小而濡,按之不足,兼察形視色知其虛證矣。《傷寒論》云:如身蟲行,汗多亡陽也。遂仿此例,而用補中益氣湯,倍加參、耆,以酒炒黃柏五分佐之,服至三十帖遂愈。

又治一婦,或時遍身麻木則懵,不省人事,良久乃醒。醫作風治,用烏藥順氣散,又用小續命湯,病益甚。汪診之,脈皆浮濡緩弱。曰:此氣虛也。麻者氣餒不行,遲不能接續,如人久坐膝屈,氣道不利,故伸足起立而麻者是也。心之所養者血,所藏者神,氣運不利,血亦罕來,由心失所養而昏懵也。

用參、耆各二錢,歸身、茯苓、門冬各一錢,黃芩、陳皮、甘草各五分,煎服而愈。

祝仲寧治一貴婦,病惡寒,日夜以重裘覆其首,起躍入沸湯中不覺,醫以為寒甚。祝曰:此痰火上騰,所謂陽極似陰者也。非下之火不殺下,經宿而徹裘,呼水飲之,旬日氣平乃愈。

白話文:

[身]

東垣醫治李正夫人的病,診斷出六脈都弦細,脈象洪大而緩慢,按壓無力,弦細的脈象在上,這是風熱之邪下陷於陰中,導致陽氣運行不暢。她的症狀是閉上眼睛全身就會麻木,白天輕一些,晚上加重,睜開眼睛後,麻木感會逐漸減輕,時間長了就會完全消失。只要睜著眼睛,病症就不會發作,但她害怕麻木,不敢閉眼,所以睡不好覺。渾身沉重,經常咳嗽痰多,感覺胸中總是痰多而不利,經常煩躁氣短喘息,皮膚充實,飲食大小便正常,只是害怕麻木,不敢閉眼最痛苦。觀察她的面色和脈象,與病情相符,沒有矛盾。

《內經》說:陽氣盛則閉目而動靜輕靈,陰氣病則閉目而靜止沉重。又說:所有脈絡都與眼睛相連。《靈樞》說:眼睛睜開則陽氣運行,陽氣通達全身,閉上眼睛則陽氣閉塞不通,如同晝夜的區分,可知她的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。雖然麻木是風邪引起的,即使是三尺高的孩子也知道,但仔細推敲則不然,例如久坐後起身也會麻木,好比繩子綁縛住,會感覺麻木而不能動,解開繩子後就會慢慢恢復,以此驗證,並非風邪,而是氣血運行不暢。不必治療風邪,只需補益中氣,麻木就會自然消失。

知道她的經絡循行路線,陰火乘其陽分,陰火在體內活動,導致麻木,應該同時清除陰火就能痊癒。她時常咳嗽痰多,是因為秋天的涼氣侵襲肌膚,濕邪在上焦作祟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溫煦皮膚和毛髮。身體沉重脈象緩慢,是因為濕邪潛伏而引起的,應該升提陽氣,助益元氣,滋養血液,輕瀉陰火,去除濕邪,使經脈通暢,調和陰陽,這並不是五臟本身有邪氣。用補氣升陽和中的方劑治療,八劑就痊癒了。

又治癒一人,中年得子。孩子一歲後,身上長了紅色的絲狀腫瘤,之後他生的四個孩子都得了這種腫瘤而夭折,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。第二天思考後,說:你的腎臟有伏藏的陰火,精氣必然有紅色絲狀物,以氣相傳,所以生的孩子會有這種疾病,俗稱胎瘤。你試著觀察一下,果真如此。於是給他服用滋腎丸幾服,以瀉去腎臟的陰火邪氣,補益真陰不足,忌酒和辛辣溫熱的食物。他的妻子服用六味地黃丸來養血,懷孕五個月後,用黃芩、白朮製成散劑,服用五七劑,之後生的孩子沒有這種症狀。

汪石山治療一人,身材高瘦,面色蒼白而虛弱,三十多歲得了奇怪的病,渾身覺得有蟲子一樣的東西在蠕動,像蟲子一樣爬行,有時從左腳腿開始,逐漸向上爬到頭部,然後又向下爬到右腳,他自己感覺到蟲子爬行發出的聲音。他請很多醫生診治,大多數醫生都不認識這種病。汪石山診斷他的脈象,脈象浮小而濡弱,按壓無力,結合他的形體面色,知道這是虛證。《傷寒論》說:像身上有蟲子爬行一樣,是汗出太多,耗損陽氣。於是仿照這個例子,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人参、黄耆,用酒炒黃柏五分作為佐藥,服用三十劑就痊癒了。

又治療一位婦女,有時全身麻木,神志不清,昏迷很久才醒來。醫生認為是風邪引起的,用烏藥順氣散,又用小續命湯,病情反而加重。汪石山診治後,發現她的脈象都浮濡緩弱。說:這是氣虛。麻木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,遲緩不能連續,就像人久坐膝蓋彎曲,氣血運行不利,所以伸直腿腳站起來就會麻木一樣。心臟所營養的是血液,所藏匿的是神志,氣血運行不利,血液也難以到達,因為心臟失養而昏迷不醒。

用人参、黄耆各二錢,熟地黃、茯苓、麥冬各一錢,黄芩、陳皮、甘草各五分,煎服而痊癒。

祝仲寧治療一位貴婦,病症是惡寒,日夜用厚重的裘衣覆蓋頭部,跳入沸水中卻沒有感覺,醫生認為是寒邪很重。祝仲寧說:這是痰火上逆,所謂陽極似陰。不是用向下走的寒涼藥物就不能治癒,經過一夜之後,她脫下裘衣,喝開水,十天后氣血平和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