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症匯》~ 卷之六 (6)
卷之六 (6)
1. 身
許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微患飲闢,三十年,始因少年夜坐寫文,左向伏几,是以飲食多墜左。中夜必飲酒數杯,又向左臥,壯時不覺,三五年來,覺酒止從左下有聲,脅痛食減嘈雜,飲酒半杯即止。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,暑月止右邊有汗,左邊絕無。遍訪名醫,治無一效。
自揣必有澼囊如水之有科臼,不盈科不行,但清者可行,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,故積至五七日,必嘔而去。脾土惡濕,而水則流濕。莫若燥脾以去濕,崇土以填科臼。乃悉屏諸藥,只以蒼朮一斤,去皮切片為末,脂麻半兩,水二錢,研濾汁,大棗五十枚,煮去皮核,搗和丸,梧子大,每日空腹,溫服五十丸。增至一二百丸,忌桃李雀肉,服三月而疾除。
自此常不嘔不吐不痛,胸膈寬利,飲啖如故,暑月汗亦周身,燈下能書細字,皆術之力也。初服時,必覺微燥,以山梔末沸湯點服加之,久服亦自不燥矣。
又云:有人平居無疾,忽如死人,身不動搖,目閉口噤,或微知之,眩冒移時方寤,此名血厥,亦名鬱冒。因出汗過多,血少陽氣直上,氣塞不行,故身如死。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故移時方寤,婦人尤多此症。宜服白薇湯,用白薇、當歸各一兩,人參半兩,甘草錢半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一盞,溫服。
《夢溪筆談》云:夏文莊公性豪侈,稟賦異人,才睡則體冷似僵,一如逝者。既覺須令人溫之,良久方能動。有人見其陸行,兩車相併,載一物巍然,問之乃綿帳也。以數十斤綿為之。常服仙茅、鍾乳、硫黃不可勝記,晨朝每服鍾乳粥。有小吏竊食之,疽發不可救。
《吹劍續錄》云:葛可久治同郡富家女,年可十七八,病四肢痿痹,不能自食,目瞪,眾醫莫治。葛視之曰:當去房中香奩流蘇之物,發地板掘土為坎,畀女子其中,扃其屏。戒家人俟其手足動而作聲,當報我。久之手足果動而呼,投藥一丸,明日坎中出矣。蓋此女平日嗜香,而脾為香所蝕故也。
濮陽傳云:萬曆丁亥,金臺有婦人,以羊毛遍鬻於市,忽不見,繼而都人身生泡瘤漸大,痛死者甚眾,瘤內惟有羊毛。有道人傳一方云:以黑豆、喬麥為粉塗擦,毛落自愈,名羊毛疔。
〔源按〕此症近江南山東患者頗眾,然所患與前症不同,初起發熱,或似瘧,或似傷寒,體重,遍身皮肉脹痛不可忍,滿身發紅點如疹,用針挑破,內有羊毛,或一鬃或數莖,其色或白或赤,或粗或細,形色不一,俗稱羊毛疹子,死者頗多。或有不用針挑,內服葛根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鼠黏子、蟬蛻、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羚羊角、西河柳等味。外用前案藥味塗擦,其毛多黏藥內,擦後其痛漸平。
但或一日,或二日,或半日許,仍然復作,作時仍用藥擦,其毛復有,漸擦漸平。如是者,或患一二月,或三四五月,至身上起白泡,遍身癢作,方得痊愈。若不用前法治之,得生者少。又有一種只發熱,體重而脹痛,並無紅點如疹。亦用前治法,其用針挑去其毛,並出其血,病可立愈,此是疫毒,因泄其毒故耳。
白話文:
身
許叔微的《本事方》記載:一位病人患有輕微的飲水困難,持續了三十年。起因是年輕時經常夜間伏案寫作,身體左側長期倚靠書桌,導致食物和飲水多往左側墜落。半夜必定要喝幾杯酒,而且左側臥睡,年輕力壯時沒有感覺,直到三五年後,才發現酒水經過左側下腹部時會有聲音,伴隨肋下疼痛、食慾減退、胃部嘈雜,喝半杯酒就受不了了。十幾天內必定會嘔吐出幾升酸水,夏天只有右側出汗,左側完全不出汗。他遍訪名醫,卻都無效。
他自己猜測,可能是因為體內某個囊袋像水磨的臼一樣,不夠滿就不能排出,只有清澈的液體才能排出,而濁液則停滯不通,無法排出,所以積累到五七天,就會嘔吐出來。脾土厭惡濕氣,而水則帶來濕氣。不如用燥濕的方法調理脾胃,加強脾土功能來疏通阻塞。於是,他停止服用所有藥物,只用蒼朮一斤,去皮切片磨成粉末;脂麻半兩;水二錢,研磨過濾取汁;大棗五十枚,煮熟去皮核,搗碎與藥粉混合,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天空腹溫服五十丸,逐漸增加到一百到兩百丸。忌食桃、李、雀肉,服用三月後,疾病痊癒。
從此以後,不再嘔吐、疼痛,胸膈舒暢,飲食如常,夏天全身也都能出汗,甚至還能燈下寫細字,這都是藥方療效顯著的緣故。剛開始服用時,會感覺稍微乾燥,可以用山梔子粉末用沸水沖服來緩解,長期服用就不會乾燥了。
書中又記載:有些人平時沒有疾病,卻突然像死人一樣,身體僵硬不動,眼睛閉合,嘴巴緊閉,或者略微有些意識,頭暈目眩持續一段時間後才醒過來,這叫做血厥,也叫鬱冒。這是由於出汗過多,導致血少陽氣直衝向上,氣機阻塞不通,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。氣血恢復正常,陰陽重新流通,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才醒過來,婦女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。應該服用白薇湯,用白薇、當歸各一兩,人參半兩,甘草半錢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二盞,煎成一盞,溫服。
《夢溪筆談》記載:夏文莊公生活奢侈,體質異於常人,一睡著身體就會冰冷僵硬,像死人一樣。醒來後必須有人幫他取暖,很長時間才能活動。有人看見他出行,用兩輛車並排,載著一個高大的東西,一問才知道是棉帳,是用幾十斤棉花做的。他常年服用仙茅、鍾乳、硫磺,數量多得記不清,每天早上服用鍾乳粥。有一個小吏偷偷吃了他的藥,結果長了疽,無法治癒。
《吹劍續錄》記載:葛可久治療同郡一位富家女子,十七八歲,患有四肢痿痹,不能自己吃飯,眼睛睜不開,很多醫生都治不好。葛可久診治後說:應該把臥室裡香奩、流蘇等香料物品拿走,在地上挖個坑,讓女子進去,然後把坑口封住。囑咐家人等她的手腳能動並發出聲音時,再來告訴他。過了一段時間,女子手腳果然能動了,並呼叫求救,葛可久投下一丸藥,第二天女子從坑裡出來了。原來這個女子平時喜歡香氣,脾胃被香氣損害了。
《濮陽傳》記載:萬曆丁亥年,金台有一位婦人,把羊毛拿到市場上賣,突然不見了。後來,京城的人身上都長出水泡狀腫瘤,越來越大,疼痛難忍,很多人因此死亡,腫瘤裡面都是羊毛。一位道士傳授了一個方子:用黑豆、喬麥磨成粉末塗抹,羊毛就會脫落,疾病自愈,叫做羊毛疔。
〔源按〕這種病症近來江南、山東地區患者很多,但與之前的病症不同,初期發熱,或像瘧疾,或像傷寒,身體沉重,全身皮肉脹痛難忍,全身長出紅點像疹子一樣,用針挑破,裡面有羊毛,一根或幾根,顏色或白或紅,粗細不一,俗稱羊毛疹子,死亡率很高。有些人不扎針挑毛,內服葛根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鼠黏子、蟬蛻、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羚羊角、西河柳等藥物,外用上述藥物塗抹,很多羊毛都粘在藥膏里,塗抹後疼痛逐漸減輕。
但是,可能一天,或兩天,或半天後,又會復發,復發時仍然用藥塗抹,羊毛又會出現,這樣反覆塗抹,逐漸減輕。這樣持續一個月到兩三個月,甚至三四個月,直到身上起白泡,全身發癢,才能痊癒。如果不採用上述方法治療,存活率很低。還有一種情況只是發熱,身體沉重脹痛,沒有紅點像疹子一樣,也用上述治療方法,用針挑出羊毛,放出膿血,病情即可痊癒,這是疫毒,因為排毒所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