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源

《奇症匯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

其覺無偏無虧,故云:正覺,然所演說真性,不曰如,而曰如如,凡一切為聖為賢為仙為佛,總是一如故名如如。所謂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耳。如所修之人,已登彼岸,而謂之如來。若如未來之時,當十二時中,無一息不內照真空,則真性自現,現即所以入涅槃而成正覺也。正覺即知其如來,如來者從真如來,故能成正覺以化眾生,而為之如來佛也。

凡菩薩謂之覺有情,同佛所證之謂覺,無明未盡之謂情。因無明未盡,不能滿覺,故尚有情耳。

又問: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又即續何以故?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言人能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,以滿無量阿僧祗(即無數之謂)。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,觀此若修佛者,應作六如觀之。蓋六如有形而無體性,若作是觀,使心易於降伏。

故復演說此偈,以作降伏之法,而謂之有為法乎?予曰:佛言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又恐不悟無相之理,故即云一切有為法,應作六如觀之。蓋六如乃速於變滅之物,凡世間一切有為之法,猶六如之變滅無常,應作是觀,始之有為法,非修持之法。蓋佛法無為,無為應無所往而生其心也。

若將六如以作內觀之法,豈非有住於心乎?況佛有云: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……。

本體失而性反昧矣,性有元性,有氣質性。元性,即先天之氣。氣質性,乃後天之氣也。先天之氣,即天所賦之靈光,名曰祖氣,又名真種子。後天之氣,乃父母以情而育體,故媾形之時,情動於內,所動之情,即交感之氣,乃即為之後天氣也。因有是氣,故每遇物而生情,即名氣質性耳。

有此性,則本性漸失,而此性日長也。若能徐徐劃除,則本元自見,而心之所知無不盡矣。

又問:人有先後二天之氣,後天之氣,得之父母媾形之時,先天之氣,從何入乎?予曰:人因先有先天之靈氣,然後有後天之氣質性。當未媾形時,其情未動,故乾坤之間,但有先天之氣。已媾之後,坎離兩破,情已內感,故又有後天之氣也。若不先有是氣,而何得有先天之名乎?

又問:人之幼時,性本不昧,因腎陽未足,故爾不靈,若人或病、或老年,腎陽不足,宜亦茫然無知,何故仍知覺乎?予曰:幼時腎陽未足,猶冬至一陽初生時,陽氣漸長,其氣漸升,以壯太陽之光,萬物皆生也。人得腎陽漸長,以益其性,則知覺自靈。若或病、或老年,腎陽不足,猶夏至一陰生也,一陰漸生,則太陽燥烈,萬物皆萎,此腎陽衰而陽反上浮,故仍知覺,若不知覺,則腎陽絕而死矣。

又問:小兒為純陽之體,若人之幼時,腎尚未足,而何得有純陽之名乎?予曰:凡父母媾精成胎,不論男女,總以父之陽精為主,母之陰血不過隨精施化以成胎。出胎之後,陰少於陽,即食乳,亦但長陽而不陰也。所以孩提時,體皆白而有神,此時名純陽者,實因陰少於陽,並非因腎陽足而名之也。

白話文:

人感到身心平和沒有缺憾,所以說這是「正覺」。然而,佛家所講的真性,不只是像(如),而是「如如不動」。無論是聖人、賢人、神仙、佛陀,其本質都是一樣的,所以叫做「如如」。所謂「如來」,就是諸法本來的樣子。修行達到彼岸的人,稱為如來。如果在未來時刻,十二個時辰中,每一瞬間都能內觀虛空,那麼真性自然顯現,顯現即能進入涅槃,成就正覺。正覺就是明悟如來的道理,如來來自真如,因此能成就正覺來教化眾生,所以稱為如來佛。

菩薩被稱為「覺有情」,「覺」是與佛陀證悟的境界相同,「情」是指無明尚未消除。因為無明未盡,不能圓滿覺悟,所以還有情。

有人問:不執著於現象,如如不動,那又該怎麼修行呢?一切有為法,如同夢幻泡影、露水和閃電一樣,應該這樣觀想。人如果能發菩提心,持誦這部經文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人宣講,其福報勝過布施世界七寶,觀想修行佛法的人,應當作六如觀。六如是有形卻無實體的,這樣觀想,更容易使心平靜下來。

所以再次講述這段偈語,作為降伏煩惱的方法,這算是「有為法」嗎?我說:佛說不執著於相,如如不動,是擔心人們不明白無相的道理,所以才說一切有為法,應當作六如觀。六如是很快就會消逝的事物,世間一切有為法,如同六如般變幻無常,應該這樣觀想,才能明白有為法不是修行的最終方法。佛法是無為的,無為應該無所追求,才能生起清淨之心。

如果將六如作為內觀的方法,豈不是心有所住嗎?況且佛陀曾經說過……

本性喪失,天性就會變得模糊。天性有先天之性,和氣質之性。先天之性,是先天的元氣;氣質之性,是後天之氣。先天之氣,是上天賦予的靈光,稱為祖氣,也叫真種子。後天之氣,是父母情慾交合孕育身體所產生的,所以,在受精的時刻,內心情慾的波動,產生的氣就是後天之氣。因為有這種氣,所以每遇事物就產生情慾,這就是氣質之性。

有了這種後天之性,本性就會漸漸喪失,而這種後天之性會日益增長。如果能慢慢去除後天之性,那麼先天本性就會顯現,而內心的智慧就能無所不盡。

有人問:人有先天和後天兩種氣,後天之氣來自父母交合的時刻,那麼先天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?我說:人因為先有先天之靈氣,然後才有後天之氣質之性。在受精之前,情慾未動,所以天地之間只有先天之氣。受精之後,陰陽交合,情慾內生,所以又有後天之氣。如果沒有先天之氣,又怎麼能稱為先天呢?

有人問:人幼時,天性本不模糊,因為腎陽不足,所以不靈敏,如果人生病或年老,腎陽不足,也應該茫然無知,為什麼仍然有知覺呢?我說:幼年時腎陽不足,就像冬至一陽初生一樣,陽氣漸漸增長,其氣漸漸上升,以增強太陽的光芒,萬物皆生。人腎陽漸長,滋養其天性,知覺就靈敏。如果生病或年老,腎陽不足,就像夏至一陰生一樣,一陰漸生,太陽就會變得炎熱,萬物皆萎。這是腎陽衰弱而陽氣反而上浮,所以仍有知覺,如果沒有知覺,就是腎陽衰竭而死。

有人問:小孩是純陽之體,如果人幼時腎陽尚未充足,為什麼能稱為純陽之體呢?我說:凡是父母精子結合成胎兒,無論男女,都以父親的陽精為主,母親的陰血只是隨著精子化合而成胎兒。出生後,陰少於陽,吃奶也只長陽而不長陰。所以孩提時代,身體都是白皙而有神采,此時稱為純陽,實際上是因為陰少於陽,並不是因為腎陽充足而得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