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源

《奇症匯》~ 卷之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1)

1.

上為末,大棗一百枚,蒸熟去皮核,研成膏,煉蜜與棗膏丸,每兩作十丸,用金箔為衣,每服一丸,溫水化下。

舒郁全睛丹

白芥子(三錢),梔子,白朮,茯苓(三錢),柴胡,陳皮(一錢),白芍(五錢),甘草

清水煎服。

加減八味丸

熟地黃(八兩,忌鐵、酒煮爛搗膏),山藥,山茱萸(酒洗焙,各四兩),白茯苓,澤瀉(酒洗焙乾),牡丹皮(酒洗烘,各三兩),五味子(火干,兩半),肉桂(去皮忌火,一兩)

上除地黃膏另入,余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錢,空心鹽湯送下,忌蘿蔔。

礞石滾痰丸

青礞石(一兩),沉香(五錢),黃芩,大黃(酒蒸,八兩)

上將礞石打碎,用焰硝一兩,同入瓦罐鹽泥固濟,曬乾火煅,石色如金為度。研末,和諸藥,水丸。量人虛實服之,薑湯送下。服後仰臥,令藥在胸膈之間,除逐上焦痰滯,不宜飲水行動。

寶鑑沉香天麻丸

沉香,益智,川烏(各二錢),天麻,防風,半夏,附子(炮,各三錢),羌活(五錢),甘草,當歸,殭蠶,獨活(各一錢)

每服五錢,生薑三片,水煎去渣,溫服食前三劑。

保和丸

山楂(三兩,去核),神麯(炒),半夏,茯苓(各一兩),陳皮,萊菔子(微炒),連翹(各五錢)

曲糊丸麥芽湯下。

小胃丹

芫花(醋拌,一兩,瓦器內炒黑不可焦),甘遂(長流水浸半日,煮曬乾),大戟(長流水煮,再用水洗,曬乾,各五分),大黃(濕紙裹煨,切,酒炒,一兩五錢),黃柏(炒,三兩)

上為細末,以白朮膏丸如蘿蔔子大,臨臥白湯送下一錢,欲利空心服。

六君子湯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陳皮,半夏各等分
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

益元散

滑石(六兩),甘草(一兩),辰砂(一錢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或三錢,冷水調下,燈心湯亦可。

二陳湯

半夏(薑製),陳皮(去白),茯苓(一錢),甘草(五分)

加姜煎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

麻黃,細辛,附子

先煮麻黃,去沫,納諸藥煎。

加味逍遙散

柴胡,薄荷,當歸,白芍,陳皮,甘草,茯苓,白朮,丹皮,山梔

加姜煎。

六味地黃丸、四物湯(一方見頭門)

白話文:

[目]

舒郁全睛丹: 白芥子、梔子、白朮、茯苓、柴胡、陳皮、白芍、甘草,水煎服。

加減八味丸: 熟地黃(忌鐵器、酒,煮爛搗成膏)、山藥、山茱萸(酒洗焙)、白茯苓、澤瀉(酒洗焙乾)、牡丹皮(酒洗烘)、五味子(火乾,剖半)、肉桂(去皮,忌火),除熟地黃膏另入,其餘藥材研成細末,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用鹽湯送服,忌食蘿蔔。

礞石滾痰丸: 青礞石、沉香、黃芩、大黃(酒蒸),將礞石打碎,與焰硝一同放入瓦罐中,用鹽泥封固,曬乾後火煅至石色如金,研磨成粉,與其他藥材混合製成水丸。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,用薑湯送服。服藥後應仰臥,讓藥物停留在胸膈之間,以排出上焦痰滯,服藥後不宜飲水和活動。

寶鑑沉香天麻丸: 沉香、益智、川烏、天麻、防風、半夏、附子(炮製)、羌活、甘草、當歸、殭蠶、獨活,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三片,水煎去渣,溫服,飯前服用,連服三劑。

保和丸: 山楂(去核)、神麴(炒)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萊菔子(微炒)、連翹,用麥芽湯送服。

小胃丹: 芫花(醋拌,瓦器內炒黑,不可焦)、甘遂(長流水浸泡半日,煮後曬乾)、大戟(長流水煮,再用水洗,曬乾)、大黃(濕紙包裹煨,切片,酒炒)、黃柏(炒),研成細末,用白朮膏製成蘿蔔子大小的丸藥,睡前用白開水送服一錢,想通便則空腹服用。

六君子湯: 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(等量),加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

益元散: 滑石、甘草、辰砂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或三錢,用冷水調服,也可使用燈心湯送服。

二陳湯: 半夏(薑製)、陳皮(去白)、茯苓、甘草,加薑煎服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: 麻黃、細辛、附子,先煮麻黃去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煎服。

加味逍遙散: 柴胡、薄荷、當歸、白芍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、丹皮、山梔,加薑煎服。

六味地黃丸、四物湯: (另見說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