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~ 瘧疾 (1)
瘧疾 (1)
1. 瘧疾
瘧疾停藥。日有向愈之機。胃困則痞閉。不欲食。今雖未加餐。已知甘美。皆醒之漸也。童真無下虛之理。溲溺欲出。尿管必痛。良由胃津肺汁。因苦辛燥熱烈氣味。劫奪枯槁。腸中無以運行。庸醫睹此。必以分利。所謂泉源既竭。當滋其化源。九竅不和。都屬胃病。
白話文:
瘧疾停藥後,病情日漸好轉。胃部不適,閉塞不通,不想吃東西,雖然現在還沒有增加食量,但已經能感覺到甘美,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童真無下虛之理,小便想排出,尿道一定會疼痛。原因是胃液、肺液因苦辛燥熱的氣味,被劫奪枯竭,腸中沒有東西運行。一般醫生看到這種情況,一定會用瀉藥。所謂泉源既竭,應該滋養它的源頭。九竅不和,都屬於胃病。
麥門冬,甜水梨皮,甜杏仁,蔗漿
白話文:
-
麥門冬:一種百合科植物的根,具有滋陰潤肺、清心除煩的功效。
-
甜水梨皮:梨子的皮,具有潤肺止咳、化痰生津的功效。
-
甜杏仁:杏子的種子,具有潤肺止咳、平喘化痰的功效。
-
蔗漿:甘蔗的汁液,具有益氣補血、潤燥生津的功效。
脈數。目眥黃。舌心乾白黃胎。口中黏膩。脘中痞悶。不思納穀。由於途次暑風客邪內侵。募原營衛不和。致發瘧疾。夫暑必兼濕。濕也。熱也。皆氣也。氣與邪博。則清濁交混。升降自阻。古稱濕遏必熱自生矣。聖帝論病。本乎四氣。其論藥方推氣味。理必苦降辛通。斯熱氣痞結可開。消導攻滯。香燥泄氣。置暑熱致病之因於不治。不識何解。
白話文:
脈搏快速。眼睛發黃。舌頭中央乾燥發白,覆蓋著黃色舌苔。口中黏膩。胸口悶脹。不想吃東西。這是因為旅途中暑熱之邪氣入侵體內。體內的衛氣和營氣不協調。導致瘧疾。暑熱必定伴隨濕氣。濕氣和熱氣都是氣。氣與邪氣交織在一起。清氣和濁氣混雜在一起。氣的升降運轉受阻。古人說,濕氣阻滯,必然會產生熱氣。聖帝論述疾病,根據四季的變化。論述藥方時,推究藥物的氣味。治療的原則一定是苦味藥材降氣,辛味藥材通氣。這樣就能打開因熱氣導致的氣息堵塞。消散導滯,香燥化氣。而忽略了導致暑熱致病的原因。不知道這樣怎麼治療。
川連,黃芩,花粉,桔梗,白蔻仁,鬱金,橘紅,六一散
白話文:
川連:川楝子
黃芩 :黃芩
花粉 :花蕊花粉
桔梗 :桔梗
白蔻仁 :白豆蔻種子
鬱金 :鬱金
橘紅 :橘皮
六一散 :由六種藥材(川連、黃芩、花粉、桔梗、白蔻仁、鬱金)組成的中藥粉末
寒來喜飲熱湯。發熱後反不渴。間瘧已四十日。今雖止。不飢不思食。五味入口皆變。初病舌白乾嘔。濕邪中於太陰。脾絡濕鬱氣滯。喜熱飲。暫通其鬱。邪蒸。濕中生熱。六腑熱灼。津不運行。至大便硬秘。此為氣濕痹結。當薄味緩調。今氣分清肅。與脾約似同。但仲景氣血兼治。此病卻專傷氣分。
白話文:
天氣寒冷時喜歡喝熱湯。發燒之後反而不覺得渴。間歇性瘧疾已經持續了四十天。現在雖然已經停止發作,但還是不覺得餓,也不想吃東西。吃任何東西的味道都變了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舌頭發白,乾嘔。濕邪侵襲太陰經,脾經濕滯,氣血不暢。喜歡喝熱飲,可以暫時緩解濕邪鬱結。濕邪蒸發,濕熱內生。六腑被熱灼,津液無法運行,導致大便乾結。這是濕邪鬱結所致。應當使用清淡的食物緩慢調理。現在氣血清和,與脾氣相合。但仲景主張氣血並治,而這個病卻主要傷及氣血。
炒黃半夏,生益智仁,綿茵蔯,廣皮,厚朴,茯苓
白話文:
炒過的半夏、生的益智仁、綿茵蔯、廣皮、厚朴、茯苓
濕熱與水穀交蒸。全在氣分。嘗稱三焦。分消清解。既成間日瘧疾。邪正互爭。原無大害。初誤於混指傷寒六經。再謬於參朮守補。致邪瀰漫。神昏喘急。妄譫痙搐。皆邪無出路。內閉則外脫。求其協熱下利。已不可得。診脈細澀。按腹膨滿。夫脾滿屬氣。燥實在血。今洞利後。而加腹滿。諸氣皆結。豈須閉塞而然。潰敗決裂至此。難望挽救。
白話文:
濕氣和熱氣相互蒸騰,全部都停留在氣分中。稱為三焦,分消清熱解毒。就會形成間歇性瘧疾病竈。正邪相爭,原本沒有大問題。一開始誤認為是傷寒六經邪氣,再誤用了參朮補氣。導致邪氣瀰漫,神志昏迷,喘急,胡言亂語,抽搐痙攣。都是因為邪氣無處可出,內部閉塞導致外部脫離正氣。如果希望出現腹瀉等熱症症狀,已經不可能了。診脈細而澀,按腹部脹滿。脾氣不足是氣虛,燥熱是血熱。現在已經瀉下之後,反而更加腹滿,說明各種氣都凝聚住了。難道是因為閉塞才會這樣?病情敗壞至此,很難再挽救了。
細葉菖蒲根汁,草果仁,茯苓皮,紫厚朴,綿茵蔯,辰砂益元散,連翹心,金銀花,牛黃丸
白話文:
-
細葉菖蒲根汁:取菖蒲的根部,搗汁使用。
-
草果仁:取草果的果仁使用。
-
茯苓皮:取茯苓的外皮使用。
-
紫厚朴:取紫厚朴的樹皮使用。
-
綿茵蔯:取綿茵蔯的根部使用。
-
辰砂益元散:取辰砂、益母草、元胡等藥材製成的散劑。
-
連翹心:取連翹果實的內心使用。
-
金銀花:取金銀花的乾燥花朵使用。
-
牛黃丸:取牛黃、麝香、冰片等藥材製成的丸劑。
脈小澀。病起瘧後。食物不和。仍誦讀煩勞。遂至左脅連及少腹。常有厥氣。或攻胃脘。或聚腹中。凝著䐜脹。古語云。脹不離乎肝膽。亦猶咳不離乎肺也。蓋肝得邪助。木勢張揚。中土必然受侮。本氣自怯。運納之權自滅。清陽既少展舒。濁陰日踞。漸為痞滿。上年溫養。
白話文:
脈象細小而澀滯。這個病症是瘧疾後發生的。飲食沒有搭配好。患者仍然誦讀疲勞。於是導致左脅下的部位與小腹相連的地方疼痛。經常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。有時攻擊胃部,有時聚集在腹部。凝滯脹痛。中醫古語說:「脹氣與肝膽有關」,就像咳嗽與肺部有關一樣。主要是肝臟受到邪氣所助,木氣膨脹囂張。影響到脾胃,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衰弱。清陽(人體的陽氣)不能夠正常舒展,濁陰(人體的陰氣)逐漸佔據主導地位。逐漸形成痞滿的症狀。前年曾經採用溫養的方法治療過。
辛甘久進。未見病去。其治體之法。諒不能卻。自述靜處病加。煩動小安。其為氣血久阻為郁。議用通絡法。以病根由瘧久。邪留絡中耳。
白話文:
長期服用辛辣甘甜的藥物,病情卻不見好轉,其治療方法恐怕不適合。病人自己說在安靜的地方病情加重,而輕微活動時反而感覺好一點。這可能是因為氣血長期阻滯,鬱積在體內所致。建議採用通絡法治療,因為病根可能是由於久瘧,導致邪氣滯留在經絡之中。
紫降香,桃仁,小香附,淡姜渣,神麯,雞肫皮,南山楂,韭根汁泛丸
白話文:
-
紫降香:具有活血化瘀、理氣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瘀血引起的疼痛,如月經痛、痛經等。
-
桃仁: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經閉、痛經、便祕等。
-
小香附:具有行氣理氣、調經止痛、活血化瘀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、痛經、腹痛等。
-
淡姜渣:具有溫中散寒、健脾益胃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寒性腹瀉、嘔吐、消化不良等。
-
神麯:具有健脾益胃、化積消食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食積腹脹、腹瀉等。
-
雞肫皮:具有健胃消食、收澀止瀉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腹瀉等。
-
南山楂:具有活血化瘀、消積化食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瘀血引起的疼痛、消化不良、食積腹脹等。
-
韭根汁:具有理氣活血、通絡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瘀血引起的疼痛,如月經痛、痛經等。
前議勞傷陽氣。當知內損邪陷之理。凡女人天癸既絕之後。其陰經空乏。豈但營衛造偏之寒熱而已。故溫脾胃。及露姜治中宮營虛。但畏寒不知熱。為牝瘧。蓋牝為陰。身體重著。亦是陰象。此辛甘理陽。鹿茸自督脈以煦提。非比姜附但走氣分之剛暴。驅邪益虛。卻在營分。難經曰陽維脈。為病發寒熱也。
白話文:
之前討論到勞傷陽氣。應該知道內損使邪氣陷下的道理。凡是婦女,天癸斷絕之後,陰經空虛。豈只是營衛失調而導致寒熱,這樣簡單。所以溫暖脾胃,以及使用生薑治療中宮營虛,病人只畏寒卻不知道熱,這就叫做牝瘧。牝是陰,身體沉重,也是陰症的表現。辛甘發散理陽,鹿茸通過督脈溫煦,提攜陽氣。這不同於生薑、附子只是促進氣分的剛暴,驅邪反而可能讓身體更虛,卻是針對營分進行治療。《難經》說:「陽維脈病變,會發寒熱。」
鹿茸,鹿角霜,人參,當歸,潯桂,茯苓,炙草
白話文:
-
鹿茸:鹿茸是雄性梅花鹿或馬鹿的幼角,具有補腎壯陽、強筋健骨、益精血的功效。
-
鹿角霜:鹿角霜是鹿角上的白色粉末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-
人參:人參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具有補氣養血、益智安神、延年益壽的功效。
-
當歸:當歸是繖形科植物,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腸通便的功效。
-
潯桂:潯桂是木犀科常綠喬木,具有溫中止痛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-
茯苓: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寧心的功效。
-
炙草:炙草是豆科植物,具有清熱解毒、益氣健脾、調和諸藥的功效。
暑傷氣分。上焦先受。河間法至精至妙。後醫未讀其書。焉能治病臻效。邪深則瘧來日遲。氣結必胸中混悶如痞。無形之熱。漸蒸有形之痰。此消導發散。都是劫津。無能去邪矣。
白話文:
熱邪傷及氣分,上焦(胸部以上)最先受損。河間派的治療方法特別精妙,後世的醫生如果不讀河間派的醫書,怎麼能治療疾病收到理想的效果?邪氣深入體內,發作的較晚。氣滯在胸中,胸悶如痞塊。無形的熱邪逐漸蒸化有形的痰液。如果用消導發散的藥物,都是劫奪體液,不能去除邪氣。
石膏,杏仁,半夏,厚朴,知母,竹葉
白話文:
-
**石膏:**一種礦物,用於清熱解暑,止渴生津。
-
**杏仁:**一種植物種子,用於宣肺止咳,平喘化痰。
-
**半夏:**一種植物塊莖,用於化痰止咳,平喘消脹。
-
**厚朴:**一種植物樹皮,用於行氣化痰,溫中散寒。
-
**知母:**一種植物根莖,用於清熱生津,養陰潤燥。
-
**竹葉:**一種植物葉子,用於清熱解暑,除煩止渴。
脈沉舌白呃忒。時時煩躁。向系陽虛痰飲。瘧發三次即止。此邪窒不能宣越。並非邪去病解。今已變病陰冱。痰濁阻塞於中。致上下氣機。不相維續。症勢險篤。舍通陽一法。無方可擬。必得中陽流運。瘧症復作。庶有愈機。
淡附子,生草果仁,生白芍,茯苓,生厚朴,薑汁
白話文:
脈象沉細、舌苔發白、嘔吐。時常感到煩躁。以前應該是陽氣虛弱,痰液壅盛。瘧疾發作三次後就停止了。這是邪氣鬱結,無法宣發散佈,並不是邪氣排出,疾病痊癒。現在已經演變成陰寒內盛的病症。痰液濁氣阻塞在體內,導致上下氣機不通暢。病情危重,除了疏通陽氣的方法之外,沒有別的辦法適合。必須讓中陽氣血運行起來,瘧疾症狀才能再次發作,纔有痊癒的機會。
伏暑冒涼。發瘧。以羌防蘇蔥辛溫大汗。汗多衛陽大傷。胃津亦被劫干。致渴飲。心煩。無寐。診脈左弱右促目微黃。嗜酒必中虛谷少。易於聚濕蘊熱。勿謂陽傷驟補。仿內經辛散太過。當食甘以緩之。
大麥仁,炙草,炒麥冬,生白芍,茯神,南棗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天氣吹冷風。引起瘧疾。以前用了川芎、防風、蘇葉、蔥白辛溫藥,發了大量汗。汗出太多,衛陽大傷。胃液也被蒸發乾涸。導致口渴、心煩、失眠。診脈左脈弱,右脈促,眼睛微黃。嗜酒的人必定空虛少食。容易聚集濕氣和熱氣。不要因為陽氣受傷而突然進補。模仿《內經》所說的,辛散藥用得太過。應該食用甘味食物來緩解。
瘧邪田四末以擾中。皆陽明厥陰界域。陽明衰。則厥陰來乘。津液少。斯內風必動。昔賢以瘧屬氣虛。本是濕痰敗血。今戌亥頻熱。行走淋汗。顯然液虛陽動風生。脂液不得灌溉肢末。非濕痰氣分之恙。
白話文:
瘧疾的病邪在身體的四肢末端侵擾中焦,這是陽明經和厥陰經的交界區域。如果陽明經氣虛弱,那麼厥陰經的病邪就會乘虛而入。津液不足,則內風勢必會發作。古代醫家認為瘧疾是氣虛所致,但實際上它是濕痰和敗血引起的。現在是戌亥時分(晚上7-11點),患者經常發熱,行走時淋漓盜汗,這顯然是津液虛虧,陽氣亢盛,風邪生起。脂液不能濡養四肢末端,這並不是濕痰和氣血虧虛的問題。
冬桑葉,熟首烏,黑芝麻,柏子仁,茯神,當歸,杞子,菊花炭,蜜丸
白話文:
-
冬桑葉:具有清肺熱、潤肺燥、涼血止血、潤腸通便的作用。
-
熟首烏:具有補益肝腎、烏髮明目、強筋壯骨、益精血的作用。
-
黑芝麻:具有補益肝腎、烏髮明目、潤腸通便的作用。
-
柏子仁:具有清心安神、潤肺止咳、補腎益精的作用。
-
茯神:具有寧心安神、益氣補腦、祛風通絡的作用。
-
當歸: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腸通便的作用。
-
杞子:具有補腎益精、明目補肝、潤腸通便的作用。
-
菊花炭:具有清熱解毒、明目降壓、消暑除煩的作用。
-
蜜丸:具有滋陰潤燥、補益氣血、調和臟腑的作用。
瘧已復瘧。溺濁淋痛。稚年脾瘧。食物不慎。色黃。腹膨。有滯。脾胃愈衰。東垣云。中氣不足。溲便為變。初秋交冬。迭加反復。久則五疳癆瘵。當慎於食物。令脾胃氣靈可效。宗脾胃論升降疏補法。
白話文:
瘧疾一段時間後又復發。小便混濁,排尿疼痛。孩童因脾虛而得瘧疾。飲食不節制,面色發黃,腹部腫脹。有食積停留,脾胃功能越來越差。東垣先生說,脾胃中氣不足,小便和排泄都會出現異常。從初秋到入冬,瘧疾反覆發作。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五種慢性疾病,如癆病和瘵病(指長期發燒、盜汗、消瘦等)。因此,應謹慎飲食,使脾胃之氣順暢,這樣纔能有效治療瘧疾。這個方法遵循脾胃論的升降疏補法。
人參,茯苓,炙草,廣皮,使君子,神麯,楂肉,麥芽,澤瀉
白話文:
人參:補氣強身
茯苓:利水消腫
炙草:清熱解毒
廣皮:清熱燥濕
使君子:消食導滯
神麯:健脾消食
楂肉:消食化積
麥芽:健脾消食
澤瀉:利水滲濕
閩產陽氣偏泄。今年久熱傷元。初瘧發散。不能去病。便是再劫胃陽。致邪入厥陰。昏冒大汗。思肝腎同屬下焦。厥陽挾內風冒厥。吐涎沫膠痰。陽明胃中。以寒熱戕擾。空虛若谷。風自內生。閱醫藥不分經辨症。但以稱虛道實。宜乎鮮有厥效。但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。
白話文:
福建人體質偏於陽虛。今年夏天,熱邪傷到元氣。一開始治療發熱,無法去除病情。這是因為再次損傷了胃陽,導致邪氣進入厥陰經絡。出現昏迷大汗的症狀。肝腎同屬下焦,厥陽經夾帶內風侵入厥陰經。會吐出涎沫和黏痰。陽明胃經受到寒熱侵擾,胃氣虛空。風邪從體內滋生。看了很多醫書,但都不能辨別病症。只是認為患者體虛,需要進補。難怪很少能治癒。應該使用仲景提出的安胃、泄肝的方法。
人參,川椒,烏梅,附子,乾薑,桂枝,川連,生牡蠣,生白芍
白話文:
人蔘、花椒、烏梅、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川連、生牡蠣、生白芍
舌白不大渴。寒戰後熱。神躁欲昏。而心胸飽悶更甚。瘧系客邪。先由四肢以擾中宮。痰涎嘔逆。顯是肺胃體虛。邪聚閉塞不通。故神昏煩躁。鬱蒸汗泄。得以暫解。營衛之邪未清。寒熱漫延無已。此和補未必中竅。按經設法為宜。
白蔻仁,大杏仁,焦半夏,薑汁,黃芩,竹葉
白話文:
舌頭發白,不覺得特別口渴。先感到發冷,之後發熱。精神亢奮,頭暈目眩。胸悶腹脹的感覺更加嚴重。
這種瘧疾是因為外邪入侵所致。一開始從四肢入侵,然後擾亂五臟六腑。嘔吐痰液,明顯是肺胃虛弱。邪氣聚集,阻塞不通,所以神志昏迷,煩躁不安。出汗可以暫時緩解症狀,但營氣和衛氣中的邪氣尚未清除,所以寒熱交替,遲遲不退。
因此,使用溫補的方法不一定能有效治療。最好的方法是根據經絡的規律進行治療。
脈微弱而細。鼻準獨明。晝日形冷汗泄。不飢少納。脘腹常痞。泄氣自舒。此陽氣失護衛。而寒慄汗出。陽失鼓運。而脾胃氣鈍。前進養營。亦主中宮。想因血藥柔耎。陽不驟蘇。初進甚投。接用則力疲矣。詢其不喜飲湯。舌頗明潤。非邪結客熱之比。議用理中湯法。專以脾胃陽氣是理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細小,鼻尖發亮。白天時有冷汗和腹瀉。沒有食慾,吃得少。胃部經常脹滿,放屁後會感覺好一點。這是陽氣無法保護身體,導致寒戰和出汗。陽氣運行不暢,造成脾胃功能低下。無法吸收營養,導致面色發黃萎靡。可能是因為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陽氣沒有迅速恢復。剛開始服用藥物時效果很好,持續服用後藥效就減弱了。詢問後得知他不喜歡喝湯,舌頭還算潤澤。這不像邪氣困擾導致的發熱。建議使用理中湯的方法,專門調理脾胃的陽氣。
不獨治病。兼可轉運日前之藥昔賢以瘧稱為脾寒。重培生陽。使中州默運。實治法之要旨。
人參,生芍,白朮,附子,茯苓,乾薑
白話文:
不僅可以治療疾病,還能夠改善之前的藥效。古人把疟疾稱作脾寒,強調培養體內的陽氣,使脾胃機能得以悄悄恢復,這其實是治療方法的核心。
人參、生白芍、白朮、附子、茯苓、乾薑。
瘧有十二經。然不離少陽厥陰。此論客邪之傷。若挾怫鬱嗔怒。致厥陽肝氣橫逆。其勢必銳。經言肝脈貫膈入胃。上循喉嚨。而瘧邪亦由四末擾中。故不飢不食。胃受困也。夫治病先分氣血。久發頻發之恙。必傷及絡。絡乃聚血之所。久病必瘀閉。香燥破血。凝滯滋血。皆是症之禁忌也。切宜凜之。
白話文:
瘧疾會侵犯十二經脈,但最終都離不開少陽、厥陰兩經。這段話論述的是外邪的侵襲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鬱悶、焦慮、憤怒等情緒,容易導致厥陽、肝氣逆行,病情發展迅速。經書上說,肝經脈絡穿過膈肌,進入胃部,向上循行到喉嚨。而瘧疾邪氣也從四肢末端侵犯到內臟。因此,患者會出現不飢不食,胃部受困的情況。
治療疾病首先要分清氣血,久發、頻發的瘧疾,必定會損傷經絡。經絡是聚集血液的地方,久病就會導致瘀血阻塞。辛燥之品破血,凝滯之物滋血,這些都是治療瘧疾的禁忌。醫生一定要謹慎對待。
青蒿,生鱉甲,炒桃仁,當歸尾,鬱金,橘紅,茯苓
白話文:
-
青蒿:一種中草藥,具有退燒、抗瘧疾等功效。
-
生鱉甲:鱉的甲殼,具有清熱、涼血、化瘀等功效。
-
炒桃仁:桃仁經過炒製後,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等功效。
-
當歸尾:當歸的尾部,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等功效。
-
鬱金:一種中草藥,具有行氣活血、散瘀止痛等功效。
-
橘紅:橘子的果皮,具有理氣化痰、止咳平喘等功效。
-
茯苓:一種中草藥,具有健脾益氣、利水滲濕等功效。
瘧後耳竅流膿。是竅閉失聰。留邪與氣血。混為扭結。七八年之久。清散不能速效。當忌葷酒濁味。臥時服茶調散一錢。患耳中。以甘遂削尖。插入耳內。銜甘草半寸許。兩年前晨泄。食入嘔吐。此非有年體質之脾腎虛瀉。可以二神四神治也。蓋幼衝陽虛。百中僅一耳。今瀉泄仍然。
白話文:
瘧疾後耳洞流膿。這是因為耳洞閉塞導致失聰。邪氣和氣血混雜在一起,纏繞成結。長達七八年。清熱散結的藥物無法快速見效。
應該忌口葷腥酒類和濁味。睡前服用清熱散結藥一錢。
患耳中,用甘遂削尖,插入耳內。叼著甘草半寸左右。
兩年前出現瀉泄,吃東西就嘔吐。這不是多年體虛導致的脾腎虛瀉,可以用二神四神湯治療。
主要是因為幼年陽氣虛弱,百人中只有一人的情況。現在瀉泄仍然持續。
寒熱咳嗽失血。月事不來。脈得弦數。形色消奪。全是沖年陰不生長。勞怯大著。無見病治病之理。保其胃口。以冀經通。務以情懷開爽為要。勿恃醫藥卻病。
熟地炭,炒當歸,炙甘草,炒白芍,淡黃芩,烏梅肉,黑楂肉
白話文:
寒熱交雜的咳嗽,月經不來。脈搏緊繃而數次。形色消瘦。都是因為沖年陰氣不足,不能生長。勞累膽怯加重,看不到疾病的真正的肇因在哪,卻只是治療疾病的表徵。保養胃口,以期經絡疏通。務必要讓情懷舒暢為重要。不要依賴藥物來治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