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天士

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~ 黃疸

回本書目錄

黃疸

1. 黃疸

心下痛。年餘屢發。痛緩能食。漸漸目黃溺赤。此絡脈中凝瘀蘊熱。與水穀之氣。交蒸所致。若攻之過急。必變脹滿。此溫燥須忌。議用河間金鈴子散。合無擇穀芽枳實小柴胡湯法。

金鈴子,延胡,枳實,柴胡,半夏,黃芩,黑山梔,穀芽

述初病似瘧。乃夏暑先伏。秋涼繼受。因不慎食物。胃脘氣滯。生熱內蒸。變現黃疸。乃五疸中之谷疸也。溺黃便秘。當宣腑濕熱。但不宜下。恐犯太陰變脹。

綿茵蔯,茯苓皮,白蔻仁,枳實皮,杏仁,桔梗,花粉

面目悉黃。微見黑滯。煩渴腹滿。左脈弦數。右脈空大。此內傷發黃。為厥陰肝木太陰脾土二臟交傷之候也。夫肝為風臟。其性喜伸而惡屈。鬱則木不得伸而屈矣。鬱極則其氣盛而風乃發。風發必挾其勢以賊脾。脾為濕土之司。土受克而氣不行。則濕勝矣。風性雖善行。遇濕以留之。

反壅滯經絡而不解。由是濕停陽瘀而煩渴有加。其發黃也必矣。雖曰風濕所致。實由木亢而不寧。土困而不舒。非外來風濕之比。況黑色見於面。則知並傷其腎。以脾病不行。胃中谷氣入腎。反將脾中濁氣下流。故於黃中見黑滯耳。即其腹滿。亦是中氣不行。虛熱內壅。非結熱當下之比。

若誤下之。則藏氣空虛。風從內生矣。若誤汗之。則陽氣外解。濕愈不能行矣。為商治法。平肝之亢。扶土之虛。兼解鬱熱以清氣道。除濕蒸而和中氣。

人參,白朮,白芍,黃連,山梔,歸身,丹皮,茵蔯,秦艽,柴胡,甘草,半夏

白話文:

心口部位疼痛,持續一年多,經常發作。疼痛緩解時能吃東西,但漸漸出現眼睛發黃、小便赤紅。這是因為絡脈中凝結瘀血,蘊積熱邪,與水穀之氣互相蒸騰所致。如果用藥攻伐過於猛烈,必定會轉變為腹部脹滿。此時應忌用溫燥藥物。建議使用河間金鈴子散,配合無擇穀芽枳實小柴胡湯的治療方法。

(藥方:金鈴子、延胡索、枳實、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黑山梔、穀芽)

起初發病時症狀像瘧疾,乃是因夏天暑氣潛伏在體內,秋天又感受涼氣,加上飲食不慎,導致胃脘氣滯,產生熱邪在體內蒸騰,於是轉變成黃疸,屬於五種黃疸中的穀疸。小便黃、大便秘結,應該宣洩腸腑的濕熱,但不宜用瀉下藥,以免傷害太陰脾胃,導致腹脹。

(藥方:綿茵陳、茯苓皮、白蔻仁、枳實皮、杏仁、桔梗、花粉)

臉色和眼睛都發黃,稍微帶有黑色瘀滯,煩躁口渴、腹部脹滿,左脈弦而數,右脈空而大。這是內傷導致的黃疸,是厥陰肝木和太陰脾土兩個臟腑互相損傷的表現。肝屬於風臟,其特性是喜歡舒展而厭惡壓抑。如果肝氣鬱結,就無法舒展而屈曲。鬱結到極點,肝氣就會盛而生風,風發作時必定挾帶其勢傷害脾臟。脾是主管濕土的臟腑,脾受克制而氣機不暢,濕邪就會過盛。風的特性雖然是善於運行,但遇到濕邪就會被阻滯而停留。

這樣就會反過來壅塞經絡,而難以疏通。因此濕氣停滯,陽氣瘀阻,而使煩渴更加嚴重,黃疸也必然會發生。雖然說是風濕導致,實際上是由於肝木過於亢盛而不得安寧,脾土困頓而不得舒展,並不是外感風濕可以相比的。況且臉上出現黑色,就知道也傷及了腎臟。因為脾病導致氣機不暢,胃中食物的精氣進入腎臟,反而把脾中的濁氣向下流動,所以在黃疸中出現黑色的瘀滯。而出現腹脹,也是因為中氣運行不暢,虛熱在體內壅塞,並不是實熱結聚需要瀉下的情況。

如果誤用瀉下藥,就會導致臟腑之氣空虛,風邪從內部產生。如果誤用發汗藥,就會導致陽氣外洩,濕邪更難以運行。治療方法應該是平息肝氣的亢盛,扶助脾土的虛弱,同時疏解鬱熱以清暢氣道,消除濕邪蒸騰而調和中氣。

(藥方: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黃連、山梔、當歸身、丹皮、茵陳、秦艽、柴胡、甘草、半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