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天士

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~ 暑 (1)

回本書目錄

暑 (1)

1.

暑熱必挾濕。吸氣而受。先傷於上。故仲景傷寒。先分六經。河間溫熱須究三焦。大凡暑熱傷氣。濕著阻氣。肺主一身周行之氣。位高為手太陰經。據述病樣。面赤足冷。上脘痞塞。其為上焦受病顯著。緣平素善飲。胃中濕熱久伏。辛溫燥裂。不但肺病不合。而胃中濕熱。得燥熱錮閉。

白話文:

夏天酷熱時,一定會伴隨著濕氣。吸入這些暑濕之氣,會首先損傷上部身體。因此,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首先劃分了六經。而河間學派在治療溫熱病時,必須探究三焦。總的來說,暑熱會損傷人體的氣,濕氣則會阻礙氣的運行。肺主管全身的氣血運行,部位高居於上部,屬於手太陰經。根據描述的症狀,如面赤足冷、上脘痞塞,說明上焦受到了明顯的侵襲。患者平時喜愛飲酒,因此胃中濕熱已經積存了很長時間。此時使用辛溫燥裂的方法治療,不僅不符合肺病的治療原則,而且會使胃中濕熱被燥熱閉錮在體內。

下利稀水。即協熱下利。故黃連苦寒。每進必利甚者。苦寒以勝其辛熱。藥味尚留於胃底也。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。此石膏辛寒。辛先入肺。知母為味清涼。為胃之母氣。然不明肺邪。徒曰生津。焉是至理。昔孫真人未診先問。最不誤事。再據主家說及病起兩旬。從無汗泄。

白話文:

腹瀉、大便稀溏。是因爲溫熱之邪侵襲腸胃引起的腹瀉。所以用黃連這種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每服用黃連後,腹瀉總是會加劇,這是因為苦寒的藥物勝過了辛熱的邪氣。藥物的味道還停留在胃的底部。但是,這種藥物對最初肺部的邪氣並沒有作用。石膏辛寒,辛味藥物先入肺。知母是清涼的藥物,是胃的母氣。但是,如果不知道肺部的邪氣,只是說生津,怎麼能算得上是至理呢?以前孫思邈在診脈之前先詢問病情,最不會誤事。再根據病人家屬的說法,患者生病已經二十天了,從來沒有出汗、腹瀉。

經云。暑當汗出勿止。氣分窒塞。日久熱侵入血中。咯痰帶血。舌紅赤不甚渴飲。上焦不解。漫延中下。此皆急清三焦。是第一章旨。故熱病之瘀熱留絡。而為遺毒。注腑腸而為洞利。便為束手無策。再論。濕乃重濁之邪。熱為熏蒸之氣。熱處濕中。蒸淫之氣。上迫清竅。耳為失聰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籍記載:夏天應該出汗,不要抑制。如果氣分阻滯,久而久之,熱氣會進入血液中,咳出帶血的痰。舌頭紅赤,不太口渴,表示上焦熱氣沒有消散,蔓延到中焦和下焦。這些都是急症,需要清熱通竅三焦。這是治療熱病的第一個原則。如果熱病的瘀熱淤積在經絡中,就會遺留毒素,進入腸道就會導致腹瀉,這時就無能為力了。其次,濕氣是重濁之邪,熱氣是燻蒸之氣。熱氣與濕氣結合,蒸騰的氣體上升影響清竅。如果影響到耳朵,就會導致耳聾。

不與少陽耳聾同例。青蒿柴胡一等。亦是少陽本藥。且大病如大敵。選藥如選將。苟非慎重。鮮克有濟。議三焦分清。治從河間法。

白話文:

這和少陽耳聾的證型不同。青蒿比柴胡略遜一籌,但也屬於少陽的常用藥。況且治療大病猶如對付強敵,選用藥物猶如選拔將領,如果不夠慎重,很難收到治療效果。討論三焦分清的辨證,治療方法可以參考河間派的學說。

滑石,生石膏,寒水石,大杏仁,炒黃竹茹,川通草,瑩白金汁,金銀花露

白話文:

飛滑石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
生石膏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
寒水石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
大杏仁:一種中藥材,具有潤肺止咳、平喘化痰的功效。

炒黃竹茹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
川通草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
瑩白金汁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
金銀花露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
又,診脈後。腹胸肌腠。登現癮疹。氣分濕熱。原有暗泄之機。早間所談餘邪遺熱。必兼解毒者為此。下午進藥後。診脈較大於早晨。神識亦如前。但舌赤。中心甚乾燥。身體捫之。熱甚於早間。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。瘦人慮其液涸。然痰咯不清。養陰藥無往而非膩滯。議得早進清膈一劑。

白話文:

另外,診脈之後,腹胸肌肉之間,顯現出癮疹。氣分濕熱較重,本來有暗自泄瀉的情況。早晨所談的餘邪遺熱,必然是兼有解毒的藥物才能處理。下午服藥後,診脈比早上時較大。神識也跟前面一樣。但舌頭仍紅,中間部分特別乾燥。身體觸摸起來,比早上時更熱。這表示陰分也被熱氣蒸傷。瘦弱的人擔心其體液枯竭,但痰液無法清除,滋陰的藥物沒有不令人感覺膩滯的。討論的結果是想提早服用清膈散一劑。

而三焦熱穢之蓄。當用紫雪丹二三匙。藉其芳香。宣竅逐穢。斯涸熱可解。濁痰不黏。繼此調理之方。清營分。滋胃汁。始可瞻顧。其宿垢欲去。猶在旬日之外。古人謂下不嫌遲。非臆說也。

白話文:

由於三焦中熱邪穢氣積聚,宜使用紫雪丹二三匙。藉助其芳香氣味,暢通經絡,驅除穢氣。這樣一來,身體的熱氣得以消解,黏稠的痰液也能夠化掉。接著再用調理的方法,清熱解毒,滋養胃液,才能慢慢調養身體。至於體內的宿垢,想要清除,還需要十多天的時間。古人說「下藥不嫌慢」,可不是隨便說說的。

知母,竹葉心連翹心,炒川貝,犀角,元參,金汁,銀花露,紫雪丹

白話文:

  • 知母:又稱知母根,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塊莖,具有清熱生津、養陰潤燥的功效。

  • 竹葉心:又稱竹葉尖,是禾本科植物竹子的嫩葉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
  • 連翹心:又稱連翹核,是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瘀的功效。

  • 炒川貝:又稱川貝母,是百合科植物川貝母的塊莖,具有清肺化痰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
  • 犀角:又稱犀牛角,是犀牛科動物犀牛的角,具有清熱涼血、解毒消腫的功效。

  • 元參:又稱元參根,是爵牀科植物元參的根,具有清熱生津、養陰涼血的功效。

  • 金汁:又稱金箔水,是將金箔溶解在水中製成的液體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銀花露:又稱銀花露水,是將金銀花浸泡在水中製成的液體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暑止渴的功效。

  • 紫雪丹:又稱紫雪丹丸,是將紫河車、雪山蓮等中藥配製而成的丸劑,具有清熱涼血、解毒消腫的功效。

又,經月時邪。脈形小數。小為病退。數為餘熱。故皮腠麩脫。氣血有流行之義。思食欲餐。胃中有醒豁之機。皆佳兆也。第舌赤而中心黃苔。熱蒸既久。胃津與陰液俱傷。致咽物咽中若阻。溺溲尖管猶痛。咯痰濃厚。宿垢未下。若急遽攻奪。恐真陰再涸矣。此存陰為主。而清腑兼之。

白話文:

此外,月經來時的時邪,脈象表現為細小而脈數。如果脈象細小,表示病情正在消退;體溫異常則是餘熱未退。因此,皮膚和肌肉變得鬆弛,氣血運行的比較快。如果思食慾餐,表示胃部消化良好。這些都是很好的預兆。

但是,如果舌頭發紅,舌頭中間部位有黃色的苔,說明熱氣蒸騰已經很長時間了,這時胃液和陰津液都受到了損傷。這導致了咽喉部位有異物感,小便尖銳而疼痛,咳出的痰液濃稠,宿垢未完全排出。

如果此時急於攻奪邪氣,恐怕會導致真陰再次枯竭。因此,治療的重點是保存陰氣,並同時清熱解毒。

故乳進食物。便是助熱。惟清淡之味。與病不悖。自來熱病。最怕食後勞復。舉世共聞。非臆說也。

細生地,元參心,知母,炒川貝,麥冬,地骨皮,銀花露,竹瀝

白話文:

.細生地:清熱涼血,生津止渴。

.元參心:養陰清熱,涼血止渴。

.知母:清熱瀉火,養陰潤燥。

.炒川貝:清肺止咳,化痰散結。

.麥冬:養陰生津,潤肺止咳。

.地骨皮:清熱涼血,滋陰潤燥。

.銀花露:清熱解毒,涼血止渴。

.竹瀝:清熱除煩,涼血止渴。

暑必挾濕。二者皆傷氣分。從鼻吸而受。必先犯肺。乃上焦病。治法以辛涼微苦。氣分上焦廓清則愈。惜乎專以陶書六經看病。仍是與風寒先表后里之藥。致邪之在上漫延。結錮四十餘日不解。非初受六經。不須再辨其謬。經云。病自上受者。治其上。援引經義以論治病。非邪僻也。宗河間法。

白話文:

夏天必定伴隨著濕氣。暑濕都傷及氣分,從鼻子吸入後,首先侵犯肺部。因此屬於上焦疾病,治療方法是辛涼微苦的藥物。如果能廓清氣分上焦的邪氣,就能痊癒。可惜的是,許多人只根據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來診治,仍然用於治療風寒先表後裏的藥物。導致上方的邪氣蔓延,結錮四十多天都不能化解。不是一開始就辨證六經,就不必再討論它的謬誤了。經典中說,病從上受者,治在上。援引經典義理來論治疾病,並非邪門歪道。這也是河間派的治療方法。

杏仁,栝蔞皮,半夏,薑汁,白蔻仁,石膏,知母,竹瀝

又,脈神頗安。昨午發疹。先有寒戰。蓋此病起於濕熱。當此無汗。肌腠氣窒至膚間。皮脫如麩。猶未能全泄其邪。風疹再發。乃濕因戰慄為解。一月以來病魔。而肌無膏澤。瘦削枯槁。古謂瘦人之病。慮涸其陰。陰液不充。補之以味。然腥膻濁味。徒助上焦熱痰。無益培陰養液。

白話文:

另外,脈象還算安穩。昨天中午長出疹子。之前有寒戰。這種病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。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沒有出汗。皮膚和肌肉間的氣血閉塞,導致它出現在皮膚的表面。皮屑脫落得像麩皮一樣。說明濕邪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。風疹再次發作。這是因為濕邪因為寒戰而解除。一個月以來,病邪一直困擾著身體。但皮膚沒有光澤。瘦得皮包骨頭。古人說瘦人的病症是憂慮導致陰液枯竭。陰液不足。通過滋補味道來調理。但是腥羶油膩的味道,只會加重上焦的熱痰。對滋補陰液沒有幫助。

況宿滯未去。腸胃氣尚窒鈍。必淡薄調理。上氣清爽。痰熱不至復聚。從來三時熱病。怕反復於病後之覆。當此九仞。幸加意留神為上。

白話文:

目前宿食停滯尚未消除,腸胃氣機仍然鬱滯不暢。必須通過清淡飲食調養,讓上焦氣機清爽,痰熱就不會再次積聚。從來發病於三時(春夏秋冬)的熱病,最怕病後反覆發作。當病情好轉到九成的程度時,還應特別注意謹慎調養為上策。

元參心,細生地,銀花,知母,生甘草,川貝,丹皮,橘紅,竹瀝

白話文:

  • 元參,細生地黃,銀花,知母,生甘草,川貝,丹皮,橘紅,竹瀝

病幾一月。猶然耳聾。神識不慧。嗽甚痰黏。呼吸喉間有音。此非傷寒暴感。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郁。新涼引動內伏之邪。當以輕劑清解三焦。奈何醫者。不曉伏氣為病。但以發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。致胃汁消亡。真陰盡灼。舌邊赤。齒板燥裂。乃邪留營中。有內閉瘛瘲厥逆之變。

白話文:

病了幾個月,仍然耳聾,神智不清,咳嗽嚴重,痰液黏稠,呼吸時喉嚨有聲音。這些症狀不是寒氣突然發作所致,而是夏秋之間濕熱之氣內鬱所造成的。涼風乍起,誘發了潛伏體內的邪氣。應當採用輕柔的藥物清除三焦部位的濕熱之氣。可是醫生不知道邪氣潛藏為病的道理,只用發散、消食、寒涼清火的藥物來治療。這樣做導致胃液消失,真陰耗損嚴重。舌頭邊緣發紅,牙齦乾裂,這是邪氣滯留在營血中,可能出現閉塞、抽搐、昏厥等變證。

況右脈小數。左脈澀弱。熱固在裡。當此陰傷日下。久之再犯亡陰之戒。從來頭面。皆是清竅。既為邪蒙。精華氣血不肯流行。諸竅失司聰明矣。此輕清清解。斷斷然也。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。不投重劑苦寒。正仿古人肥人之病。慮虛其陽耳。

白話文:

在上述情況下,右脈弱小。左脈澀而弱。這是因為熱邪困在體內。應當趁著陰氣傷損、越來越弱之際消除這種病症。從來,人的頭面都是清竅。而一旦被邪氣矇蔽,精華、氣血也就無法正常運行,諸竅的功能也就因此失調,喪失了聰明。這時,應當用輕清藥物進行清解,決不可遲疑。我認爲應該先清除上焦氣血的壅滯。 不用重劑苦寒的藥物,正像古人考慮到肥胖病人的體質,擔心會虛損他們的陽氣一樣。

連翹心,元參,犀角,鬱金,橘紅,黑梔皮,川貝,鮮菖蒲根,竹瀝

又,脈右緩大。左弱。面垢色已減。痰嗽不爽。良由胃中津液。為辛散溫燥所傷。心營肺衛。悉受熱焰蒸迫。致神呆喘急耳聾。清陽阻痹。九竅不利。首方宣解氣血繼方芳香通竅。無形令其轉旋。三焦自有專司。豈與俗醫但曉邪滯攻擊而已。今已獲效。當與清養胃陰肺氣。體素豐厚。

白話文:

此外,脈搏右邊緩慢而有力,左邊虛弱。臉色晦暗,但顏色已褪去。痰飲咳嗽不爽利。都是因為胃中的津液被辛散溫燥的藥物所傷,導致心營和肺衛受到熱氣蒸灼,引起神志恍惚、氣急耳聾。清陽被阻滯,九竅不通。初次用方藥疏通氣血,後續用芳香通竅的藥物。無形的氣機讓它旋轉流通。三焦有自己的主司功能,豈能像普通的醫生只知道攻擊邪氣和滯氣而已。現在已經見效了,目前應該用藥物滋養胃陰肺氣。體質本就豐厚。

陽弱不耐沉寒。然深秋冬交天氣降。則上焦先受。試觀霜露下垂。草木皆改異色。人在氣交。法乎天地。兼參體質施治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的人,不能忍受寒冷的天氣。但是,深秋和冬季交替時,天氣轉冷,陽氣不足的人最先受到影響。就像霜露凝結,草木都會改變顏色一樣。人在氣候交替時,也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在治療時,要根據個人的體質來施以治療。

枇杷葉,炒黃川貝,橘紅,鬱金,茯苓,苡仁

三瘧之邪在陰。未經向愈。春季洞利不食。想春雨外濕。水穀內聚亦濕。即濕多成五泄之謂。痍瘡僅泄經隧濕邪。而里之濕邪未驅。長夏吸受暑邪。上蒙清空諸竅。咳嗽耳聾。的系新邪。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。

白話文:

三種類型的瘧疾是由陰寒之氣導致的,如果沒有完全康復,在春季潮濕多雨的季節,外界的濕邪會侵入體內,加上水穀在體內積聚的濕氣,導致濕氣過多,出現腹瀉的情況。瘡瘍化膿只是排出了經絡中的濕邪,但體內積聚的濕邪尚未排出。進入夏季,體內吸收了暑氣,暑氣上升,堵住空竅,引起咳嗽和耳聾。這些都是新的病症,不能與以前的瘧疾混為一談。

連翹,飛滑石,嫩竹葉荷葉邊汁,桑葉,杏仁,象貝,黑山梔

白話文:

  • **連翹:**一種中藥,常被用於治療感冒、發燒、咳嗽等。

  • **飛滑石:**常被用於治療心悸、失眠、盜汗等。

  • **嫩竹葉:**常被用於治療暑熱、口渴、小便不利等。

  • **荷葉邊汁:**常被用於治療暑熱、中暑、腹瀉等。

  • **桑葉:**常被用於治療風熱感冒、咳嗽、高血壓等。

  • **杏仁:**常被用於治療咳嗽、氣喘、便祕等。

  • **象貝:**常被用於治療風熱感冒、咳嗽、哮喘等。

  • **黑山梔:**常被用於治療黃疸、肝炎、痢疾等。

奔走氣亂。復飲燒酒。酒氣辛熱。有升無降。肺氣膹郁。上下不通。舌白消渴。氣結自胸及腹。澼澼自利不爽。周身膚腠皆痛。汗大出不解。無非暑濕熱氣。始由肺受。漫布三焦。群醫消導苦藥。但攻腸胃。在上痞結仍然。議淡滲佐以微辛。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。

白話文:

到處奔走會使氣息混亂,加上又喝了烈酒。酒氣辛熱,只能向上升,不能下降。肺中的氣鬱結不清,上下不通,舌頭發白且口渴。氣結於胸腹,腹瀉也不能舒緩。周身皮膚肌肉都感到疼痛,汗流浹背卻無法緩解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暑濕熱氣的緣故。一開始是由肺部受到,之後蔓延到三焦。其他醫生使用消導的苦藥,只能治癒腸胃。在上的痞結仍然存在。因此建議使用淡味滲泄藥配上微辛的藥,符合軒岐上病治上的療法。

西瓜翠衣,川白通草,大豆黃卷,馬兜鈴射干,苡仁

白話文:

  • **西瓜翠衣:**西瓜皮的綠色外皮
  • **川白通草:**莎草科植物通草的白色莖髓
  • **大豆黃卷:**大豆的黃色種皮
  • **馬兜鈴:**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根莖
  • **射干:**鳶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莖
  • **苡仁:**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子

三伏中陰氣不生。陽氣不潛。其頭脹身痛。是暑邪初受。暑濕熱必先傷氣分。故舌白。口渴。身痛。早晨清爽。午後煩蒸。狀如溫瘧。沐浴繞動血絡。宿病得時邪而來。仲景云。先治新病。後理宿病。是亦陰氣先傷。陽氣獨發也。

白話文:

三伏天裡,陰氣不生,陽氣不潛藏,出現頭脹身痛,表示暑邪初次侵襲。暑、濕、熱這些邪氣首先會損害氣分,所以舌頭會發白,口渴,身體疼痛。清晨感覺清爽,到了下午卻煩躁悶熱,症狀就像溫瘧。洗澡會使血脈舒暢,舊病就會因時邪的引發而發作。仲景說:「先治療新病,後調理舊病。」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陰氣先傷,陽氣獨發引起的。

鮮生地,石膏,知母,元參,連翹,竹葉心,荷葉汁

初病伏暑。傷於氣分。微熱渴飲。邪犯肺也。失治邪張。逆走膻中。遂舌絳縮。小便忽閉。鼻煤裂血。口瘡耳聾。神呆。由氣分之邪熱。漫延於血分矣。夫肺主衛。心主營。營衛二氣。晝夜行於經絡之間。與邪相遇。或涼或熱。今則入於絡。津液被劫。必漸昏寐。所謂內閉外脫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得了中暑的病,傷害了人體的氣分,出現輕微發燒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。這是邪氣侵犯了肺部,如果治療不當,邪氣就會擴散,逆行至膻中,導致舌頭發紅、萎縮,小便突然閉塞,鼻樑破裂出血,口腔潰瘍,耳聾,精神呆滯。這是由於氣分中的邪熱蔓延到了血分。肺主導人體的衛氣,心主導人體的營氣,營衛二氣在經絡之間晝夜運行,與邪氣相遇時,可能會出現寒涼或熱邪的症狀。現在邪氣已經進入經絡,津液被劫奪,患者就會逐漸昏迷,所謂的「內閉外脫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

鮮生地,連翹,元參,犀角,石菖薄,金銀花

右脈空大。左脈小芤。寒熱麻痹。腰痛冷汗。平素積勞內虛。秋暑客邪遂干臟陰。致神迷心熱。煩躁。刮痧似乎略爽。病不肯解。此非經絡間病。頗慮熱深劫陰。而為痙厥。張司農集諸賢論暑病。謂入肝則麻痹。入腎為消渴。此其明徵。議清陰分之邪。仍以養正補之。

白話文:

右邊脈象空洞而大,左邊脈象微弱而遲緩。寒熱交替,四肢麻痺。腰痛冷汗。平時因為勞累過度,內虛體弱。秋天暑熱之邪侵入體內,侵犯臟腑陰液,導致精神昏迷,心火亢盛,煩躁不安。刮痧治療後似乎稍有緩解,但病情並未痊癒。這不是經絡之間的疾病,我擔心體內熱邪侵入陰液,導致痙厥。張司農聚集諸位賢者討論暑熱病,認為暑邪進入肝臟會導致麻痺,進入腎臟會導致消渴症。這都是明顯的徵兆。建議清除陰液中的邪氣,採用滋陰補虛的治療方法。

阿膠,小生地,麥冬,人參,小川連,烏梅

白話文:

  • 阿膠:為驢皮熬製而成的膠狀物,具有補血止血、滋陰潤燥的功效。

  • 小生地:為生地黃的幼苗,具有清熱涼血、滋陰降火的功效。

  • 麥冬: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根莖,具有養陰清肺、益胃生津的功效。

  • 人參: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,具有補氣益血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
  • 小川連:為毛茛科植物川連的根莖,具有清熱解毒、瀉火化瘀的功效。

  • 烏梅肉:為薔薇科植物烏梅的果肉,具有收斂生津、澀腸止瀉的功效。

暑由上受。先入肺絡。日期漸多。氣分熱邪。逆傳入營。遂逼心胞絡中。神昏欲躁。舌短縮。手足牽引。乃暑熱深陷。謂之發痙。熱閉在裡。肢體反不發熱熱邪內閉則外脫。豈非至意。考古人方法。清絡熱必兼芳香。開里竅以清神識。若重藥攻邪。直走腸胃。與胞絡結閉。無干涉也。

白話文:

夏季外暑是由上半身侵入的,最先進入肺的經絡中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暑氣會侵入體內,化成熱邪,逆行進入營血,接著侵入心包經絡中。這時患者會出現精神模糊、煩躁不安、舌苔短縮、手足抽搐等症狀,說明暑熱已經深入體內,稱為發痙。熱邪閉阻在體內,反而會導致肢體不發熱。這是因為熱邪閉塞在體內,而從體外散發出來的緣故。這難道不是深刻的道理嗎?

古代中醫的治療方法,在清熱化濕的同時,必定兼用芳香闢穢之藥。這樣既能疏通經絡,又能清心醒腦。如果使用峻烈的藥物攻逐邪氣,藥物會直達腸胃,與心包經絡的閉塞無關。

犀角,鮮生地,連翹,鮮菖蒲,銀花,化至寶丹四丸

病已十餘日。身尚躁熱。舌苔黏膩。神呆目定。脈剛而數。煩躁囈語。此暑濕久伏。與時氣之穢邪凝合。釀成膠膩之痰。閉塞清明之府。神情迷昧。胃家濁液蒸遏不宣。藥食甘味。必蛔厥上冒。然內經有濕位之下。燥氣乘之。是以從之。濕轉為燥。若無濕痰之潮氣上蒸。舌苔早已燥剌矣。今先滋液。以清烈焰之燔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人已經生病十多天了。身體仍然發熱。舌苔黏膩。精神呆滯,目光呆滯。脈搏有力而快速。煩躁不安,說胡話。這是因為暑濕之氣長期潛藏,與當時流行的邪氣結合,凝結成粘稠的痰液。阻塞了心神清明的居所。神志迷糊。胃部濁液上蒸,不得宣通。藥物和飲食甘美,必定會誘發蛔蟲上冒。然而《內經》中說:濕位之下,燥氣乘之。所以應順應它。濕轉為燥。如果沒有濕痰的潮氣上蒸,舌苔早就乾燥粗糙了。現在先滋潤體液,以清滅烈焰般的熱症。

鮮生地,麥冬,烏梅,蔗漿,銀花露,羚羊角,蚌水

又,面垢舌白。渴飲。氣短如喘。自利。是穢濁氣入口鼻。與水穀之氣互相混擾。濕氣阻塞。氤氳內蒸。三焦皆受。胸背肢節。有晦黯斑紋。穢與氣血膠固。心絡為邪熏灼。神昏囈語。手經蔓延疫邪。不與傷寒同例。法當芳香辟邪。參以解毒。必不為濕穢蒙閉。可免痙厥之害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面部晦暗,舌苔發白,口渴多飲,氣短,呼吸像喘息一樣。自發腹瀉,這是污穢的濁氣入侵口鼻,與食物和水穀之氣相互混雜,濕氣阻滯,濕氣在體內蒸騰,三焦都受到影響。胸背和四肢關節部位,出現灰暗的斑紋。污穢之氣與氣血交織,心絡受到熱邪的燻灼,神志昏沉,說胡話。手經受到疫邪的蔓延,不能與普通傷寒同例,治療方法應該芳香辟邪,同時清熱解毒,必定不會被濕氣和病邪蒙閉。可以用這種方法避免痙厥的危害。

菖蒲汁,白蔻仁,犀尖,小青皮,連翹心,金銀花,六一散,金汁,至寶丹

白話文:

  • 石菖蒲汁
  • 白蔻仁
  • 犀牛角尖
  • 小青皮
  • 連翹核
  • 金銀花
  • 六一散
  • 金汁(金屬中提取的液體)
  • 至寶丹

又,邪陷複利。傷及厥陰。症見氣上撞心。飢不能食。乾嘔腹痛。全是肝病見端。肝為至陰之藏。相火內寄。仲聖治法。不用純剛之劑。以肝為剛藏也。今正交土旺之時。木火為仇。五日內未為穩當。宜慎之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邪氣纏綿不愈,損害了肝經。症狀表現為:氣往上衝撞心臟,飢餓卻不能吃東西,乾嘔,腹痛。這些都是肝臟疾病的初期表現。肝臟是至陰的臟器,相火寄居其中。仲景的治療方法,不用純剛烈的藥物,因為肝臟是剛藏。現在正是土氣旺盛的季節,木火相剋。在五天之內,病情還不穩定,需要謹慎治療。

人參,淡吳萸,當歸白芍秦皮,炒烏梅

白話文:

人參:補氣養血的珍貴藥材

淡吳茱萸:溫中和胃,理氣止痛

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

白芍:養血柔肝,緩解疼痛

秦皮:清熱利尿,瀉火消腫

炒烏梅:收斂止瀉,生津安神

今年七月。秋暑未除。初病頭痛身熱。是暑由上竅。傷及清陽。醫藥當辛涼取氣。同氣相求。中上之輕邪自散。無如辛溫苦寒清滋之類。雜然並投水穀內蒸。氤氳不解。見症仍在身半以上。軀殼之間。非關臟腑大病。第能蔬食十日。可解上焦之郁。

白話文:

今年七月,秋天的暑氣還沒消退。最開始生病時,頭痛伴隨身體發熱。這是暑邪從上竅進入,傷及清陽。醫藥治療應以辛涼方式來引導病氣外出,用同類藥物引導病氣外出是中醫的一個基本治療原則,這樣中上部的輕微病邪就會自行散去。千萬不要用辛溫、苦寒、清涼滋潤這類藥物混雜在一起服用,這會導致水穀內蒸,導致病邪鬱積不散。可以看到症狀仍然在身體上半身以上,軀體之間,並不是臟腑大病,只要能吃十天素食,就可以緩解上焦的鬱積。

川芎薄荷荊芥炭,炒白芷蔓荊子菊花蒂,綠茶煎湯代水

白話文:

川芎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活血化瘀、祛風止痛的功效。

薄荷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辛涼透鬱、解毒消暑、利咽祛痰的功效。

荊芥炭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辛溫解表、散風通竅、止痛止血的功效。

炒白芷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溫中止嘔、化濕和中、散風通竅的功效。

蔓荊子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肝明目、利尿通便、收斂止瀉的功效。

菊花蒂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明目退翳、降壓降脂的功效。

綠茶煎湯代水:綠茶中含有豐富的兒茶素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降血脂、降血糖的功效。用綠茶煎湯代替水,可以增強湯品的保健功效。

中氣索虛。貪寒飲冷。遏伏暑濕之火。蘊於膻中。劫津耗液。盡從燥化。肺氣不能下輸。腸胃燥滿不行。下之。遂逼血下行。血既下奪。亦云竭矣。陰不配陽。汗不外泄。即為上厥。上厥下竭。肺經獨受燥累。急進清燥救肺湯。以回陰液。

白話文:

由於身體虛弱,過度攝取寒涼的食物,導致體內暑濕之火被壓抑,積聚在胸腔。這些火氣消耗了津液,一切都被轉化為燥氣。肺氣無法下行,導致腸胃乾燥、脹滿,因此無法正常運作。如果使用瀉法,會造成血氣下行。血氣被過度消耗,身體也會虛弱。陰陽失衡,汗液無法排出體外,就會出現上厥的症狀。上厥和下竭同時發生,肺經受到燥氣侵害。必須立即使用清燥救肺湯來補充津液。

枇杷葉,人參,麥冬,桑葉,阿膠,杏仁,生石膏,竹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