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天士

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~ 吐蛔

回本書目錄

吐蛔

1. 吐蛔

凡蛔蟲上下出者。皆屬厥陰乘犯陽明。內食入胃。嘔吐痰涎濁沫。如仲景厥陰篇中。先厥後熱同例。試論寒熱後。全無汗解。謂至陰伏邪既深。焉能隔越諸經。以達陽分。閱醫藥方初用治肺胃。後用溫膽茯苓飲。但和胃治痰。致深伏厥陰之邪未達。前進瀉心湯。苦可去濕。辛以通痞。

仍在上中。服後胸中稍舒。逾時稍寐。寐後嘔吐濁痰。有黃黑之形。大凡色帶青黑。必系胃底腸中逆湧而出。老年衝脈既衰。所謂衝脈動。則諸脈皆逆。自述嘔吐之時。周身牽引。直至足心。其陰陽蹺維。不得自固。斷斷然矣。仲景於半表半里之邪。必用柴芩。今上下格拒。

當以桂枝黃連湯為法。參以厥陰引經。為通理之使。俾沖得緩。繼進通補陽明。此為治厥陰章旨也。

淡乾薑,桂枝,川椒,烏梅,川連,細辛,茯苓

瘧來得汗。陰分之邪已透陽經。第痰嘔雖未減。青綠形色亦不至。最屬可喜。舌心白苔未淨。舌邊漸紅。而神倦困憊。清邪佐以輔正。一定成法。

人參,半夏,茯苓,枳實汁,乾薑,川連

脈沉弦。腹痛嘔吐。鼻煤舌絳。面帶青晦色。夏秋伏暑發熱。非冬月。乃誤表禁食。胃氣受傷。致肝木上干胃土。蛔蟲上出。遂成重病。常而厥逆之慮。擬進泄肝和胃。得痛止嘔緩。冀有轉機。

川椒,川連,烏梅,乾薑,人參,茯苓,生白芍,川楝子

白話文:

凡是蛔蟲從上或下排出的情況,都屬於厥陰經的病邪侵犯陽明經。蟲子跑到胃裡,導致嘔吐出像痰一樣的混濁泡沫。這和《傷寒論》厥陰篇所說的「先厥後熱」的情況類似。探討病症的寒熱變化後,發現病人完全沒有出汗而解的情況,這是因為陰邪已經深入,無法跨越其他經絡而到達陽分。剛開始醫生用藥治療肺和胃,後來改用溫膽茯苓飲,但這些藥都只是調理脾胃和化痰,沒有把潛伏在厥陰的邪氣驅散。之後改用瀉心湯,用苦味的藥材來祛濕,辛辣的藥材來通暢腸胃的氣滯。

病情仍然沒有明顯好轉,服藥後胸部只是稍微舒服一點,過一段時間才能入睡,睡醒後又嘔吐出混濁的痰,帶有黃色或黑色的物質。凡是痰的顏色帶有青黑色,必定是胃底或腸子裡的東西逆流湧出。老年人衝脈的功能已經衰退,所謂「衝脈動,則諸脈皆逆」,病人自述嘔吐的時候,全身都會受到牽引,甚至牽引到腳底,這表示陰陽蹺維的功能已經無法固守,情況非常危險。張仲景對於半表半裡的邪氣,一定會使用柴胡和黃芩,但現在病情是上下隔阻,所以應該用桂枝黃連湯來治療,並加入厥陰經的引經藥,作為疏通的輔助,讓衝脈得以舒緩。之後再用補陽明的藥材,這才是治療厥陰病的重點。

藥方:淡乾薑,桂枝,川椒,烏梅,川連,細辛,茯苓

瘧疾發作後有出汗,表示陰分的邪氣已經透到陽經。雖然痰和嘔吐還沒有減少,但痰的顏色已經不會出現青綠色,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。舌頭中心的白色苔還沒有完全消失,舌頭邊緣開始變紅,而且病人感到疲倦困乏,這表示要清熱邪,同時也要補益正氣,這是治療的法則。

藥方:人參,半夏,茯苓,枳實汁,乾薑,川連

脈象沉細而弦,腹痛嘔吐,鼻孔乾燥發黑,舌頭顏色是深紅色,臉色帶有青灰色。病人是在夏秋季節,因為伏暑發熱,並不是冬天,因為誤用發汗藥和禁食,導致胃氣受損,肝木之氣上行侵犯脾胃,蛔蟲因此上湧,以致病情嚴重。要考慮到病情可能轉為厥逆,所以應該疏泄肝氣,調和胃氣,期望能讓疼痛和嘔吐減緩,讓病情出現轉機。

藥方:川椒,川連,烏梅,乾薑,人參,茯苓,生白芍,川楝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