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~ 積聚
積聚
1. 積聚
騎射馳驟。寒暑勞形。皆令陽氣受傷。三年來。右胸脅形高微突。初病脹痛無形。久則形堅似梗。是初為氣結在經。久則血傷入絡。蓋經絡繫於臟腑外廓。猶堪勉強支撐。但氣鈍血滯。日漸瘀痹。而延癥瘕。怒勞努力。氣血交亂。病必旋發。故寒溫消克。理氣逐血。總之未能講究絡病工夫。
考仲景於勞傷血痹諸法。其通絡方法。每取蟲蟻。迅速飛走諸靈。俾飛者升。走者降。血無凝著。氣可宣通。與攻積除堅。徒入臟腑者有間。錄法備參末議。
蜣螂蟲,䗪蟲,當歸鬚,桃仁,川鬱金,川芎,生香附,煨木香,生牡蠣,夏枯草
病後食物失和。腸中變化傳導失職。氣滯釀濕。鬱而成熱。六腑滯濁為之聚。昔潔古東垣輩。於腸胃病每取丸劑緩攻。當仿之。
川連,蘆薈,雞肫皮,煨木香,小青皮,萊菔子,南山楂,紫厚朴,蒸餅為小丸
嗔怒強食。肝木犯土。腹痛。突如有形。緩則泯然無跡。氣下鳴響。皆木火餘威。乃瘕疝之屬。攻伐消導。必變腹滿。以虛中挾滯。最難速功。近日痛瀉。恐延秋痢。
丁香,厚朴,茯苓,炒白芍,廣皮,煨益智仁
據述瀉血五日。血止即患咳嗆。左脅下有形如梗。身動行走。必眩暈欲僕。春夏減食。秋冬稍加。交冬人迎脈絡結癭。診脈虛。左關尺數。此肝腎精血。因驚恐憂勞所傷。陽失陰戀。絡中空隙。陽化內風。鼓動不息。日就消爍。不肯復。為郁勞之症。四旬以外生氣已淺。非治病可卻。春夏。身中真氣。不耐發泄可知。屏絕家務。關懷頤養。望其病緩。
石決明,女貞實,杞子,黑芝麻,桑葉,阿膠,寄生,柏子仁,茯苓,炒當歸
宿瘕在脅下。亦與肥氣相類。自述因嗔怒。蓋肝之積也。久鬱氣血不通。肝藏內寄相火。時當夏令。泛潮苦雨。脾胃受濕。自必困倦。肝木橫克脾土。脹勢日滿。所受濕邪。漫無出路。蒸於腸胃。黏膿積滯。利不肯爽。中焦不和。寤不得逸。症屬難治。且議分消。
白朮,厚朴,茯苓,豬苓,茵蔯,通草
病始足脛。乃自下焦肝腎起病。其形不腫。則非六氣濕邪。當從內損門痿躄推求。萸地滋滯。久服胃傷。食減嘔逆。皆因濁味滯氣而然。經年不復。損者愈損。臟真不能充沛。奇經八脈不司其用。經云。衝脈為病。男子內結七疝。女子帶下瘕聚。夫衝脈即血海。男子藏精。女子系胞。
今精瀝內結有形。是精窒氣結。亦猶女子之瘕聚也。凡七疝治法。後人每宗張子和。但彼悉用辛熱。與今之精窒氣結迥殊。久病形消肉脫。議以精血有情。涵養生氣。
用鮮河車水煮搗爛入山藥,建蓮,丸如桐子大清晨人參湯送下
據述左脅痛引胸部虛里穴中。按之有形。納食不得順下。頻怒勞煩。氣逆血鬱。五旬以外。精力向衰。延久最慮噎膈。議宣通氣血。藥取辛潤勿投香燥即有瘀濁凝留。亦可下趨。
當歸尾,京墨汁,桃仁泥,延胡索,五靈脂,老薤白
白話文:
經常騎馬射箭奔馳,或因寒冷暑熱、過度勞累,都會導致身體陽氣受損。三年前,右邊胸脅部位微微隆起,剛開始時只是脹痛,沒有固定形狀,久了就變得堅硬如梗。這是因為初期是氣滯在經絡中,時間久了就會傷及血脈,深入絡脈。經絡附於臟腑外圍,還能勉強支撐,但氣滯血瘀,日漸麻痹,最終形成腫塊。若又發怒、勞累或用力,氣血就會紊亂,病情必會反覆發作。因此,用寒涼或溫熱藥物來消散、疏通氣血,雖然能暫時緩解,但未能真正解決絡脈病變的問題。
參考張仲景治療勞損血瘀的方法,他常選用蟲蟻等能迅速飛走的生物,讓飛的往上升,走的往下降,使血液不再凝滯,氣機得以通暢。這與直接攻打臟腑來消除積塊有很大區別。這裡記錄一些方法,供大家參考。
藥方:蜣螂蟲、䗪蟲、當歸鬚、桃仁、川鬱金、川芎、生香附、煨木香、生牡蠣、夏枯草
生病後飲食不調,腸胃消化功能失常,氣滯導致濕氣產生,鬱積而化熱。六腑氣機壅滯,產生濁物,形成積聚。過去的醫家如李東垣等人,治療腸胃病常用丸劑緩慢調治,我們應該效法。
藥方:川連、蘆薈、雞內金、煨木香、小青皮、萊菔子、南山楂、紫厚朴,用蒸餅做成小藥丸。
生氣發怒又勉強進食,導致肝木剋制脾土,引起腹痛,突然發作,卻又很快消失,伴隨腸鳴,這是肝火的餘威,屬於瘕疝之類。若用攻伐消導的方法,反而會導致腹脹。因為這是虛實夾雜,難以快速見效。最近出現腹瀉,擔心會演變成秋季痢疾。
藥方:丁香、厚朴、茯苓、炒白芍、廣皮、煨益智仁
據說腹瀉出血五天後,血止就開始咳嗽,左脅下有硬塊,身體稍微活動就會頭暈,想跌倒。春夏兩季食慾減退,秋冬稍好。冬天時,人迎脈絡出現結節。診脈虛弱,左關尺脈數,這是因為肝腎精血因驚恐憂勞而受損,陽氣虛弱,陰氣戀滯,經絡中空虛。陽氣化為內風,鼓動不停,導致身體日漸消瘦,難以恢復。這是憂鬱勞累的症狀。四十歲以上的人,身體生機已經衰退,不是治療就能完全恢復的。春夏兩季,體內真氣難以承受發洩,應該避免操勞家務,專心調養,希望病情能緩解。
藥方:石決明、女貞實、枸杞子、黑芝麻、桑葉、阿膠、寄生、柏子仁、茯苓、炒當歸
原本在脅下有舊有的積塊,和肥氣有些相似。自述是因為發怒導致,這是肝臟的積聚。肝氣鬱結,氣血不暢,肝臟內藏相火,又值夏季,天氣潮濕多雨,脾胃受濕邪困擾,自然感到疲倦。肝木剋制脾土,脹滿感日益加重,所受濕邪無法排出,蒸於腸胃,導致黏稠的膿液積滯,腹瀉不爽快。中焦不和,夜不能眠,此病屬於難治之症,只能逐步消散。
藥方:白朮、厚朴、茯苓、豬苓、茵陳、通草
病情起始於腳脛,這是因為下焦肝腎出問題。如果形狀不腫,就不是因為六氣濕邪所致,應該從內傷導致的痿症來考慮。長期服用滋補肝腎的藥物,會導致胃氣受損,食慾減退、嘔吐等現象,都是因為藥物的濁味滯氣所致。經過多年未能恢復,身體受損更加嚴重,臟腑的真氣無法充盈,奇經八脈也失去了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衝脈有病,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,女子會出現帶下、瘕聚。衝脈是血海,男子儲藏精液,女子聯繫胞宮。
現在精液淤積在體內,形成有形的腫塊,是精液淤滯,氣機鬱結的表現,就像女子的瘕聚一樣。一般治療七疝的方法,後人都遵循張子和的觀點,但他用的都是辛溫熱藥,和現在的精液淤滯、氣機鬱結的情況截然不同。長期生病導致身體消瘦,肌肉消退,應該用補益精血的方法,涵養生機。
藥方:用新鮮的胎盤(河車)用水煮爛後搗碎,加入山藥、建蓮,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早晨用人參湯送服。
據說左脅疼痛牽引到胸部虛里穴,按壓有硬塊,吃東西難以下嚥,經常發怒勞累,氣機上逆,血脈瘀滯。年過五十,精力逐漸衰退,時間長了最擔心會發展成噎膈。應該疏通氣血,用辛潤的藥物,不要用香燥的藥物,以免瘀濁停留,也可以引導向下排出。
藥方:當歸尾、京墨汁、桃仁泥、延胡索、五靈脂、老薤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