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~ 痰飲
痰飲
1. 痰飲
昔肥今瘦為飲。仲景云。脈沉而弦。是為飲家。男子向老。下元先虧。氣不收攝。則痰飲上泛。飲與氣湧。斯為咳矣。今醫見嗽。輒以清肺降氣消痰。久而不效。更與滋陰。不明痰飲。皆屬濁陰之化。滋則堆砌。助濁滯氣。試述著枕咳嗆一端。知身體臥著。上氣不平。必下衝上逆。
其痰飲伏於至陰之界。腎臟絡病無疑。形寒畏風。陽氣微弱。而藩籬疏撤。仲景有要言不煩。曰。飲邪必用溫藥和之。更分外飲治脾。內飲治腎。不讀聖經。焉知此理。
桂苓甘術湯
脈弦右濡。陽微惡寒。飲濁上干。咳吐涎沫。且食減胃衰。寒疝竊踞。陰濁見症。豈止一端。喻嘉言謂濁陰上加於天。非離照當空。氛霧焉得退避。反以地黃五味。陰藥附和其陰。陰霾沖逆肆虐。飲邪滔天莫制。議以仲景熟附配生薑法。掃群陰以驅飲邪。維陽氣以立基本。況尊年尤宜急護真陽為主。
人參,茯苓,熟附子,生薑汁,南棗
十二月間。診得陽微濁飲。上干為咳。不能臥。曾用小青龍湯。減去麻黃細辛。服後已得著枕而臥。想更醫接用。不明治飲方法。交驚蟄陽氣發泄。病勢更熾。頃診脈來濡弱無神。痰飲咳逆未已。諒非前法可效。宗仲景真武湯法。以熟附配生薑。通陽逐飲立法。
真武湯去白朮加人參
脈弦右澀。面亮舌白。口乾不喜飲。頭重岑岑然。胸脘痹塞而痛。得噯氣稍舒。酒客谷少中虛。痰飲聚蓄。當此夏令。地氣上升。飲邪挾氣。上阻清空。遂令前症之來。金匱云。脈弦為飲。色鮮明者為留飲。口乾不欲飲水者。此為飲邪未去故也。況漐漐汗出。豈是風寒。春夏溫邪。辛溫發散為大禁。自云身體空飄。年已六旬有四。辛散以泄其陽。不亦左乎。
半夏,薑汁,川連,吳萸,茯苓,枳實,竹瀝
遠客路途。風寒外受。熱氣內蒸。痰飲日聚於臟之外。脈絡之中。凡遇風冷。或曝烈日。或勞碌身體。心事不寧。擾動絡中宿飲。飲泛氣逆咳嗽。氣塞喉底。胸膈不思食物。著枕嗆吐稠痰。氣降自愈。病名哮喘伏飲。治當得宜。除根不速。到老年仍受其累耳。
小青龍湯去細辛
冬溫。陽不潛伏。伏飲上泛。仲景云。脈沉屬飲。面色鮮明為飲。飲家咳甚。當治其飲。不當治咳。緣年高下焦根蒂已虛。因溫暖氣泄。不主收藏。飲邪上擾乘肺。肺氣不降。一身之氣交阻。熏灼不休。絡血上湧。經云。不得臥。臥則喘甚痹塞。乃肺氣之逆亂也。若以見病圖病。
昧於色診候氣。必致由咳變幻。腹腫脹滿。漸不可挽。明眼醫者。勿得忽為泛泛可也。茲就管見。略述大意。議開太陽。以使飲濁下趨。仍無礙於冬溫。從仲景小青龍越脾合法。
杏仁,茯苓,苡仁,炒半夏,桂枝木,石膏,白芍,炙草
伏飲陰濁上干。因春地氣主升而發。嘔吐不飢。自然脾胃受傷。六君子宣補。方法未嘗不妙。今診得吸氣甚微。小溲晨通暮癃。足跗浮腫。其腑中之氣開闔失司。最慮中滿。夫太陽司開。陽明司闔。濁陰瀰漫。通腑即是通陽。仿仲景開太陽一法。
牡蠣,澤瀉,防己,茯苓,五味,乾薑
夏至節。兩關脈弦長。五火燔燎。而肝陽胃陽尤甚。動怒抽掣為肝病。食辛香厚味。即病至。胃病使然。痰火根深。非頃刻可除。惟靜養勿恚忿。薄味以清裡。此病發之勢必緩。由漸加功議藥。乃近理治法。
羚羊角,犀角,川連,鬱金,山梔,北秦皮,牛黃,膽星,橘紅,生石膏,寒水石,金箔,方諸水法丸竹葉燈心湯送下
病起痰飲。漸為咳嗽外寒。遇勞倦即發。發必胸膈氣脹。吐出稀涎濁沫。病退則痰濃。氣降乃已。凡飲邪皆陰濁凝聚。兩年之久。漸漸腹中痞悶妨食。肛門尻骨。坐則無恙。行動站立。時時氣墜。若欲大便。顯系腎虛不能收攝。惑於在前見痰治嗽。苟非辛解。即屬寒降。乃致養成錮疾。
腎氣湯加紫衣胡桃,沉香汁
白話文:
痰飲
過去肥胖現在消瘦,這是因為體內有「飲」的緣故。《傷寒論》說,脈象沉而弦,這就是有「飲」的人。男子年紀大了,下元(腎)會先虛弱,氣無法收攝,痰飲就會往上泛濫。飲和氣向上湧動,就會引起咳嗽。現在的醫生看到咳嗽,就用清肺降氣、化痰的藥,久了沒效,又用滋陰的藥,卻不明白痰飲都是濁陰所化,滋補只會堆積,助長濁氣阻礙氣的運行。試看病人躺下時咳嗽嗆咳,就知道身體躺著時,上氣不平,一定是下衝上逆。
這種痰飲潛藏在至陰之處,肯定是腎臟的經絡出了問題。身體怕冷怕風,陽氣微弱,防禦能力下降。《傷寒論》簡要地說,有飲邪必須用溫藥來調和,還要區分外飲治脾,內飲治腎。不讀經典,怎麼會明白這個道理呢?
桂苓甘術湯
脈象弦而且右脈濡弱,陽氣虛微,怕冷,飲濁上犯,導致咳嗽吐出清稀的痰液,而且食慾下降,胃功能衰退,寒疝侵擾,這些都是陰濁的表現,豈止一種症狀?喻嘉言說,濁陰上升到天上,如果沒有太陽的照耀,霧氣怎麼能消散?反而用地黃、五味子等陰藥來附和它,陰霾就肆虐,飲邪就無法控制。應該用《傷寒論》熟附子配生薑的方法,掃清群陰來驅逐飲邪,維護陽氣來奠定基礎。況且老年人更應該急切保護真陽為主要原則。
人參,茯苓,熟附子,生薑汁,南棗
十二月診斷,發現陽氣虛微,濁飲上犯導致咳嗽,不能平躺。曾經用小青龍湯,減去麻黃、細辛,服用後就能躺著睡了。想換醫生接手治療,卻不明白治療痰飲的方法。到了驚蟄陽氣發散時,病情更加嚴重。現在診斷,脈象濡弱無力,痰飲咳嗽仍然沒有停止。想來之前的方法沒有效果。應該根據《傷寒論》真武湯的思路,用熟附子配生薑,溫陽利水來驅逐飲邪。
真武湯去白朮加人參
脈象弦而且右脈澀滯,臉色光亮,舌苔白,口乾但不想喝水,頭重昏沉,胸脘部阻塞疼痛,打嗝會稍微舒服。這是喝酒的人,飲食少,中焦虛弱,痰飲積蓄。正值夏天,地氣上升,飲邪挾著氣上阻清陽,所以出現上述症狀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脈象弦是體內有飲,臉色鮮亮是有留飲。口乾不想喝水,是因為飲邪沒有去除。況且不斷出汗,難道是風寒?春夏季節是溫熱邪氣,用辛溫發散的藥是大忌。病人說身體輕飄飄的,已經六十四歲了,用辛散的藥來耗洩他的陽氣,不是錯了嗎?
半夏,薑汁,川連,吳茱萸,茯苓,枳實,竹瀝
遠行在外,感受風寒,體內熱氣蒸騰,痰飲一天天積聚在臟腑之外、經絡之中。凡是遇到風冷,或是曝曬在烈日下,或是過度勞累,心事不寧,都會擾動經絡中潛藏的飲邪,導致飲邪上泛、氣逆咳嗽,氣堵在喉嚨底部,胸膈部不想吃東西,躺下就嗆咳吐出濃稠的痰液,氣順了就會好轉。這種病叫做哮喘伏飲,治療得當,可以根除,如果不及時治療,到老年仍然會受其困擾。
小青龍湯去細辛
冬天溫暖,陽氣不能潛藏,伏飲就會上泛。《傷寒論》說,脈象沉屬飲,臉色鮮亮是體內有飲。有飲的人咳嗽很厲害,應該治療他的飲邪,不應該只治咳嗽。因為年紀大了,下焦(腎)的根基已經虛弱,因為溫暖導致陽氣外洩,不能收藏,飲邪上擾肺部,導致肺氣不能下降,全身氣機阻塞,不斷熏灼,經絡中的血也會向上湧動。《內經》說,不能躺臥,躺下就喘不過氣、胸悶,這是肺氣逆亂的表現。如果只看到病症就治療病症,
不重視臉色、脈象、氣機,一定會導致病情變化,腹部腫脹,漸漸無法挽回。明眼的醫生,千萬不能當成小問題。我在此就自己所見,略述一些觀點。建議疏通太陽經,讓飲濁往下走,這樣也不會妨礙冬天的溫暖。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小青龍湯和越婢湯的合方。
杏仁,茯苓,薏苡仁,炒半夏,桂枝木,石膏,白芍,炙甘草
伏飲的陰濁之氣上犯,是因為春天地氣上升而誘發的。嘔吐不食,自然是脾胃受損。用六君子湯來宣補,方法沒有錯。現在診斷,發現吸氣很微弱,小便早上通暢晚上不暢,足背浮腫。這是腑中的氣開闔失常,最擔心的是中焦脹滿。太陽經主開,陽明經主闔,現在濁陰瀰漫,通利腑氣就是通陽氣。可以效仿《傷寒論》疏通太陽經的方法。
牡蠣,澤瀉,防己,茯苓,五味子,乾薑
夏至時節,兩關脈弦長,體內火熱旺盛,尤其肝陽、胃陽更加旺盛。容易因為發怒而導致抽搐,這是肝病;吃了辛辣濃厚的食物,就會發病,這是胃病。痰火的根源很深,不是短時間就能去除的,只能靜養,不要發怒,飲食清淡來清裡。這樣病情發作會比較慢,慢慢地用藥治療,才是比較合理的治療方法。
羚羊角,犀角,川連,鬱金,山梔,北秦皮,牛黃,膽星,橘紅,生石膏,寒水石,金箔,方諸水法丸,竹葉燈心湯送服
病起因於痰飲,慢慢地出現咳嗽,且有外寒。遇到勞累就會發作,發作時胸膈脹氣,吐出稀薄的痰涎濁沫。病好轉時痰會變得濃稠,氣順了就停止咳嗽。凡是飲邪都是陰濁凝聚。已經兩年了,漸漸地腹中痞悶,影響食慾。肛門和尾椎骨,坐著沒有問題,走路站立時,時常有氣往下墜的感覺。想大便,明顯是腎虛不能收攝。過去被表面看到的痰和咳嗽所迷惑,不是用辛溫發散的藥來治療,就是用寒涼的藥來降火,導致病情越來越固結。
腎氣丸加紫衣胡桃,沉香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