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
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
1. 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
難經曰。傷寒陽虛陰盛,汗出而愈,下之即死;陽盛陰虛,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。嗟乎!其傷寒汗下之樞機乎?夫邪之傷於人也,有淺深焉。淺則居表,深則入里。居表則閉腠理,發怫熱,見惡寒、惡風、頭痛等證,於斯時也,惟辛溫解散,而可愈;入里則為燥屎,作潮熱,形狂言,譫語,大渴等證,於斯時也,惟鹹寒攻下而可平。夫寒邪外客,非陰盛而陽虛乎?熱邪內熾,非陽盛而陰虛乎?汗下一瘥,生死反掌,籲!是言也,謂之傷寒汗下樞機,其不然歟?惜乎釋者旁求,厥義滋隱。
外臺秘要曰:此陰陽指身之表裏言,病者為虛,不病者為盛。表病里和,是陽虛陰盛也;表和里病,是陽盛陰虛也。竊意陰陽之在人,均則寧,偏則病。無過不及之謂均,過與不及之謂偏,盛則過矣,虛則不及矣,其可以盛為和乎?故內經云: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」且謂陽虛當汗,陰虛當下,乃遺邪氣,而反指正氣為言,得無晦乎?
傷寒微旨曰:此陰陽指脈之尺寸言。尺脈實大,寸脈短小,名陰盛陽虛,可汗;寸脈實大,尺脈短小,名陽盛陰虛,可下。苟汗證已具,而脈未應,必待尺脈力過於寸而後行;下證已具,而脈未應,必待寸脈力過於尺而後用。竊意越人設難,以病不以脈,其所答也,何反以脈,不以病乎?且脈固以候病也。倘汗下之證已急,不可稍緩,待脈應而未應,欲不待,則惑於心;欲待之,則慮其變。二者之間,將從病歟?將從脈歟?吾不得無疑於此也。
或詰予曰:「仲景傷寒論引此,而繼以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矛氣入胃,陰盛以亡之語。夫桂枝表藥,承氣里藥,反則為害,是固然矣。然麻黃湯亦表藥也,其不言之何歟?且子以陰盛為寒邪,寒邪固宜用麻黃也,今反舉桂枝,又何歟?」予曰:「何不味仲景之言乎?其曰:『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。』又曰:『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』又桂枝湯條,而曰:『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。』麻黃湯條,而曰:『惡風。』夫風寒分言,則風陽而寒陰,風苟行於天地嚴凝凜洌之時,其得謂之陽乎?是則風寒常相因耳。故桂枝麻黃皆溫劑也,以溫劑為治,足以見風寒之俱為陰邪矣。但傷衛則桂枝,傷榮則麻黃。榮衛雖殊,其為表則一耳。仲景此言,但以戒汗下之誤為主,不為榮衛設也。舉桂枝則麻黃在其中矣。所謂陽盛即斃者,是言表證已罷,而里證既全,可攻而不可汗;所謂陰盛以亡者,是言里證未形,而表證獨具,可汗而不可攻。由是觀之,則越人仲景之本旨,庶乎暢然於其中矣。」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說,傷寒病如果是陽氣虛弱、陰氣旺盛,出汗就會好轉,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就會死亡。如果是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,出汗就會死亡,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就會好轉。唉呀!這就是傷寒病治療中出汗和攻下的關鍵嗎?
病邪侵犯人體,有淺入深的區別。淺的病邪停留在體表,深的病邪進入到體內。病邪在體表,會使皮膚腠理閉塞,產生發熱的感覺,同時出現怕冷、怕風、頭痛等症狀。這時,只能用辛溫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才能好轉。病邪進入體內,就會形成燥屎,產生潮熱,甚至出現神志狂亂、胡言亂語、口渴等症狀。這時,只能用鹹寒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才能平復。
寒邪從外侵入人體,不就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嗎?熱邪在體內熾盛,不就是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嗎?出汗或攻下,病就好轉,反之則死亡,真是像翻手掌一樣容易。唉!這句話確實說出了傷寒病治療中出汗和攻下的關鍵,難道不是嗎?可惜的是,解釋的人都從其他方面去尋求答案,使得這個道理更加隱晦不明。《外臺秘要》說,這裡的陰陽指的是身體的表裡,病人為虛,沒有病的人為盛。表面的病是虛,內裡平和,就是陽虛陰盛。表面平和,內裡的病是實,就是陽盛陰虛。
我認為陰陽在人體內,平衡就安寧,偏頗就生病。沒有過與不及才叫做平衡,過分或不足就叫做偏頗。盛就是過分,虛就是不足。怎麼能把盛當做平和呢?所以《內經》說:「邪氣盛就會出現實證,精氣耗損就會出現虛證。」還說陽虛應該發汗,陰虛應該攻下,這就是忽略了邪氣,反而把正氣當作治療對象,難道不是很糊塗嗎?
《傷寒微旨》說,這裡的陰陽指的是脈象的寸脈和尺脈。尺脈強大,寸脈短小,叫做陰盛陽虛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寸脈強大,尺脈短小,叫做陽盛陰虛,可以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發汗的症狀已經出現,但是脈象沒有相應的變化,必須等到尺脈的搏動比寸脈強時,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攻下的症狀已經出現,但是脈象沒有相應的變化,必須等到寸脈的搏動比尺脈強時,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。
我認為越人(扁鵲)提出問題的時候,是以病情為依據,而不是以脈象為依據。他回答的時候,怎麼反而以脈象為依據,而不以病情為依據呢?而且脈象本來是用來診斷病情的。如果出汗或攻下的症狀已經很緊急,不能稍微耽擱,等待脈象應證卻沒有出現,想不等待又感到疑惑,想等待又擔心病情變化,在這兩者之間,應該聽從病情呢?還是聽從脈象呢?我對此感到非常疑惑。
或許有人會問我說:《傷寒論》引用了這段話,然後接著說,用桂枝湯來攻下,如果病人是陽盛就會死亡。用承氣湯攻下,如果病人是陰盛就會死亡。桂枝湯是治療表證的藥,承氣湯是治療裡證的藥,用反了就會產生危害,這是當然的。但是麻黃湯也是治療表證的藥,為什麼沒有提到它呢?而且你認為陰盛是寒邪,寒邪本來就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,現在反而舉桂枝湯做例子,又是為什麼呢?
我說,為什麼不仔細體會張仲景說的話呢?他說凡是傷寒病,大多是因為風寒侵襲而引起的,又說「脈浮而緊,浮就是風,緊就是寒。」在桂枝湯的條文裡說「微微怕冷,淅淅怕風。」在麻黃湯的條文裡說「怕風。」風寒分開來說,風屬陽,寒屬陰。風如果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出現,又怎麼能說它是陽呢?因此風寒常常是互相依存的。所以桂枝湯和麻黃湯都是溫性的藥物,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,足以說明風寒都屬於陰邪。只是侵犯到衛氣的,用桂枝湯;侵犯到營氣的,用麻黃湯。營氣和衛氣雖然不同,但都是在體表。張仲景這樣說,主要是為了告誡人們不要誤用發汗和攻下的方法,而不是為了區分營氣和衛氣。舉桂枝湯,麻黃湯就在其中了。
所謂的「陽盛即斃」,是指表證已經消失,而裡證已經完全形成,可以攻下而不能發汗。所謂的「陰盛以亡」,是指裡證還沒有形成,而表證單獨存在,可以發汗而不能攻下。從這裡看來,越人和張仲景的本意,大概就清楚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