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內傷余議 (1)
內傷余議 (1)
1. 內傷余議
當觀夫東垣李氏所著《內外傷辨》,有曰:「外傷風寒客邪有餘之病,當瀉,不當補。內傷飲食勞役不足之病,當補,不當瀉。」自此論一出,而天下後世,始知內外之傷有所別,而仲景之法,不可例用矣。其惠也,不其大哉!雖然,夷考其言,猶或有可疑者。不敢諛佞,僭用條之。
如曰:「夫飲食勞倦傷而內熱者,乃陰火乘其坤土之位,故內熱以及於胸中也。」又曰:「《內經》有云:『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』惟宜溫藥以補元氣,而瀉火邪。《內經》曰:『溫能除大熱。』故治之必溫藥乃可耳。」又曰:「飲者,無形之氣,傷之則宜發汗,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。(此飲謂酒也)食者,
有形之物,傷之則宜損其谷,其次莫如消導。」若此者,皆不能使人無疑者也。謹按《素問·調經論篇》云:「帝曰:『陰虛生內熱,奈何?』岐伯曰:『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』」嗟夫!此內傷之說之原乎!請釋其義如左:夫人身之陰陽,
有以表裡言者,有以上下之分言者,有以氣血言者,有以身前身後言者,有以臟腑言者,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。餘如動靜、語默、起居之類甚多,不必悉舉。此所謂「陰虛」之「陰」,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。蓋勞動之過,則陽和之氣,皆亢極而化為火矣。況水穀之味又少入,是故陽愈盛,
而陰愈衰也。此陰虛之陰,蓋指身中之陰氣,與水穀之味耳。或以下焦陰分為言,或以腎水真陰為言,皆非也。夫有所勞役者,過動屬火也;形氣衰少者,壯火食氣也;穀氣不盛者,勞傷元氣,則少食而氣衰也;上焦不行者,清陽不升也;下脘不通者,濁陰不降也。夫胃受水穀,
故清陽升,而濁陰降,以傳化出入,滋榮一身也。今胃不能納,而穀氣衰少,則清無升,而濁無降矣。故曰:「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。」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,但比之平常無病時,則謂之不行不通耳。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,鬱則少火皆成壯火。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,故胃氣熱,
熱則上炎,故熏胸中,而為內熱也。東垣所謂勞役形體,所謂飲食失節,而致熱者,此言正與《調經論篇》之旨相合。固宜引此段經文,於《內外傷辯》,以為之主。而乃反不引此,卻謂陰火乘土位,故內熱及胸中。此不能無疑者也。夫「陰火」二字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、《難經》未嘗言,而東垣每每言之。
《素問》止有「七節之膀」,中有「小心」二句;而劉守真推其為命門屬火不屬水,引仙經心為君火、腎為相火之說,以為之證。然亦不以陰火名之。是則名為陰火者,其東垣始歟!竊意內熱之作,非皆陰火也,但氣有郁,則成熱耳。雖曰心為君火,君不主令,然《素問》所敘諸病之屬熱者甚眾,
皆君火病也。豈君火不能為病,而直欲純歸之於陰火乎?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。」夫勞則動之太過,而神不寧矣,故溫之。溫也者,養也。溫之者,所以調其食飲,適其起居,澄心息慮,從容以待其真氣之復常也。《禮記》所謂「柔色以溫之」,此「溫」字,正與此同。或以藥扶助之。
白話文:
內傷餘議
李東垣《內外傷辨》中提到,外傷風寒邪氣過盛應瀉,內傷飲食勞役不足則應補,自此之後,天下始知內外傷有所不同,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並非皆可適用,其功德之大,令人讚嘆。然而,仔細研讀其論述,仍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。
例如,飲食勞倦導致內熱,是因為陰火乘據脾土之位,故而內熱上犯胸中。又說,《內經》云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」,宜用溫藥補益元氣,瀉去火邪,《內經》也說「溫能除大熱」,所以治療內熱必須使用溫藥。飲酒傷身,需發汗利尿,使水濕從上下排出;飲食傷身,則應減少飲食,或服用消導藥物,這些都是無疑的。
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記載,帝問:「陰虛生內熱,如何是好?」岐伯答道:「勞倦過度,形氣衰弱,谷氣不盛,上焦不通暢,下脘不通利,胃氣熱,熱氣熏蒸胸中,所以產生內熱。」這就是內傷學說的根本。我們來解釋一下:人體陰陽,可以從表裡、上下、氣血、前後、臟腑、升降呼吸等多方面來論述,還有動靜、語默、起居等等,不勝枚舉。所謂「陰虛」的「陰」,其所指各有不同。勞動過度,陽氣亢盛而化為火,加上飲食不足,則陽氣愈盛,陰氣愈衰。「陰虛」所指的「陰」,是指人體陰氣和水穀精華。有人認為是指下焦陰分,或腎水真陰,這都不正確。
勞役過度屬陽盛,形氣衰少是壯火食氣,谷氣不盛是因勞傷元氣導致少食氣衰,上焦不通是清陽之氣不升,下脘不通是濁陰之氣不降。胃主納水谷,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以此來運化出入,滋養全身。如今胃氣虛弱,谷氣衰少,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所以說「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」。這不是說完全不通,而是與平常相比不通暢而已。上焦不行下脘不通,就會鬱結,鬱結則少火也會變成壯火,胃居於上焦和下脘之間,所以胃氣熱,熱氣上炎,熏蒸胸中,形成內熱。李東垣所說的勞役傷身、飲食失節導致內熱,與《調經論》的觀點相符,理應引用此經文,然而卻說「陰火乘土位」,這讓人疑惑。
「陰火」一詞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、《難經》中從未提及,而李東垣卻屢屢使用。 《素問》只提到「七節之膀,中有小心」,劉守真推測為命門之火,屬火不屬水,引用仙經「心為君火,腎為相火」的說法來佐證,但並沒有稱為「陰火」。因此,「陰火」一詞,大概始於李東垣。竊以為,內熱的產生,並非都是陰火,氣機鬱滯就會化熱。雖然心為君火,但君火失調也會生病,《素問》中所述的熱證很多,都是君火病變,難道君火不能致病,而都要歸咎於陰火嗎?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」,勞動過度,精神不安,所以要溫養它,溫養就是調養飲食,適當起居,澄心息慮,從容等待真氣恢復正常,《禮記》中「柔色以溫之」,溫字與此相同,也可服用藥物來輔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