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瀉南方補北方論 (2)

回本書目錄

瀉南方補北方論 (2)

1. 瀉南方補北方論

則藥至而暫息。藥過而復作。將積年累月無有窮已。安能絕其根哉。雖苦寒之藥。通為抑陽扶陰。不過瀉火邪而已。終非腎臟本藥。不能以滋養北方之真陰也。欲滋真陰。舍地黃黃柏之屬不可也。且夫肝之實也。其因有二。心助肝。肝實之一因也。肺不能制肝。肝實之二因也。

肺之虛也。其因亦有二。心克肺。肺虛之一因也。脾受肝克。而不能生肺。肺虛之二因也。今補水而瀉火。火退則木氣削。又金不受克而制木。東方不實矣。金氣得平。又土不受克而生金。西方不虛矣。若以虛則補母言之。肺虛則當補脾。豈知肝勢正盛。剋土之深。雖每日補脾。

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。縱使土能生金。金受火克。亦所得不償所失矣。此所以不補土。而補水也。或疑木旺補水。恐水生木。而木愈旺。故聞獨瀉火。不補水之論。欣然而從之。殊不知木已旺矣。何待生乎。況水之虛。雖峻補尚不能復其本氣。安有餘力生木哉。若能生木。則能勝火矣。

或又謂。補水者。欲其不食於母也。不食於母。則金氣還矣。豈知火剋金。土不生金。金之虛已極。尚不能自給。水雖欲食之。何所食乎。若如此則金虛不由於火之克。土之不生。而由於水之食耳。豈理也哉。縱水不食金。金亦未必能復常也。金不得平木一句。多一不字。所以瀉火補水者。

正欲使金得平木也。不字當刪去。不能治其虛。何問其餘。虛指肺虛而言也。瀉火補水。使金得平木。正所謂能治其虛。不補土。不補金。乃瀉火。補水。使金自平。此法之巧而妙者。苟不能曉此法。而不能治此虛。則不須問其他。必是無能之人矣。故曰。不能治其虛。何問其餘。

若夫上文所謂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義。不勞解而自明。茲故弗具也。夫越人亞聖也。論至於此。敢不斂衽。但恨說者之斁蝕之。故辨。

白話文:

瀉南方補北方論

藥物雖然暫時能緩解症狀,但病情很快就會復發,長期反覆發作無止無休,怎麼能夠根治呢?雖然寒涼藥物能暫時抑制陽氣,扶助陰氣,不過是瀉去火邪而已,並非滋養腎臟的根本之法,無法滋養北方的真陰。想要滋養真陰,非地黃、黃柏等藥物不可。

肝臟實證的原因有二:一是心火助長肝火;二是肺氣不足,不能制約肝木。

肺氣虛弱的原因也有二:一是心火克伐肺金;二是脾土受肝木克制,不能滋生肺金。

現在採用補水瀉火的方法,火邪退了,木氣就會削弱,金氣不受克制就能制約木氣,東方(肝)就不會過盛了;金氣平復了,土氣也不再受克制,就能生金,西方(肺)就不再虛弱了。

如果從虛則補母的角度來說,肺虛應該補脾。但是,肝氣正盛,過度克制脾土,即使每天補脾,又怎能抵擋肝氣的盛勢呢?即使脾土能夠生金,金氣又受火克制,補益的功效抵不上損失。所以不補脾土,而選擇補水。

有人疑惑,木氣旺盛卻補水,擔心水生木,反而讓木氣更旺盛,所以聽到只瀉火不補水的說法就欣然接受了。殊不知木氣已經旺盛了,還需要滋生嗎?況且水氣虛弱,即使大力補益,也未必能恢復其本氣,哪還有餘力生木呢?如果水能生木,就能制約火了。

也有人認為,補水是為了讓水不滋生木,這樣金氣就能回升了。但是,火克金,土不生金,金氣已經極度虛弱,自身都難以維持,水氣即使想滋養它,又能滋養多少呢?這樣一來,金虛就不是因為火克和土不生,而是因為水過度滋養所致,這道理說得通嗎?即使水不滋養金,金氣也未必能恢復正常。原文「金不得平木」一句中多了一個「不」字,應當刪除。瀉火補水,正是為了讓金氣平復木氣。不能治療其虛弱,其他的問題就不用問了。「虛」指肺虛而言。瀉火補水,使金得平木,正是所謂能治其虛。不補脾土,不補金,而是瀉火補水,使金氣自行平復,這就是此法的巧妙之處。如果不能理解此法,也就不能治療這種虛弱,那就不用問其他的了,此人一定是無能之輩。所以說:「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」。

至於上文中所說的金木水火土互相平和的道理,不用解釋就能明白,所以在此就不詳述了。越人,亞聖也,論述到此地步,我怎敢不恭敬謹慎呢?只是可惜後世對此學說理解不夠,因此才作此辨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