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瀉南方補北方論 (1)
瀉南方補北方論 (1)
1. 瀉南方補北方論
難經七十五篇曰:經言東方實,西方虛,瀉南方,補北方。何謂也?
然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當更相平。東方木也,西方金也。木欲實,金當平之;火欲實,水當平之;土欲實,木當平之;金欲實,火當平之;水欲實,土當平之。東方者肝也,則知肝實;西方者肺也,則知肺虛。瀉南方火,補北方水。
南方火,火者,木之子也;北方水,水者,木之母也。水勝火。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。故瀉火補水,欲令金不得平木也。經曰:「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」,此之謂也。余每讀至此,未嘗不嘆夫越人之得經旨也,而悼夫後人之失經旨也。先哲有言:凡讀書,不可先看註解,且將經文反覆而詳味之;待自家有新意,卻以註解參校,庶乎經意昭然,而不為他說所蔽。若先看註解,則被其說橫吾胸中,自家竟無新意矣。余平生佩服此訓,所益甚多。且如難經此篇,其言周備純正,足以為萬世法;後人紛紛之論,其可憑乎?
夫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此常道也。實則瀉其子,虛則補其母,亦常道也,人皆知之。今肝實肺虛,乃不瀉肝而瀉心,此則人亦知之;至於不補肺補脾,而補腎,此則人不能知,惟越人知之耳。夫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;以常情觀之,則曰:心火實,致肝木亦實,此子能令母實也;脾土虛,致肺金亦虛,此母能令子虛也。
心火實,固由自旺;脾土虛,乃由肝木製之。法當瀉心補脾,則肝肺皆平矣。越人則不然。其子能令母實,子謂火,母謂木,固與常情無異;其母能令子虛,母謂水,子謂木,則與常情不同矣。故曰水者,木之母也。子能令母實一句,言病因也;母能令子虛一句,言治法;其意蓋曰:
火為木之子,子助其母,使之過分而為病矣。今將何以處之?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。夫補水者何謂也?蓋水為木之母;若補水之虛,使力可勝火,火勢退,而水勢亦退。此則母能虛子之義,所謂不治之治也。(此虛字與精氣奪則虛之虛不同;彼虛謂耗其真而致虛,此虛謂抑其過而欲虛之也。)
若曰不然,則母能令子虛一句,將歸之於脾肺乎?既歸之於脾肺,今何不補脾乎?夫五行之道,其所畏者,畏所克耳。今火大旺,水大虧,火何畏乎?惟其無畏,何愈旺而莫能制?苟非滋水以求勝之,孰能勝也?「水勝火」三字,此越人寓意處,當細觀之,勿輕忽也。雖瀉火補水並言,然其要又在於補水耳。後人乃曰獨瀉火而不用補水,又曰瀉火即是補水;得不大違越人與經之意乎?若果不用補水,經必不言補北方,越人必不言補水矣。雖然,水不虛而火獨暴旺者,固不必補水亦可也;若先因水虛而致火旺者,不補水可乎?
白話文:
瀉南方補北方論
《難經》七十五篇說:經文中提到「東方實,西方虛,瀉南方,補北方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其實,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。東方屬木,西方屬金,木想要實,金就要調和它;火想要實,水就要調和它;土想要實,木就要調和它;金想要實,火就要調和它;水想要實,土就要調和它。東方是肝,就知道肝實;西方是肺,就知道肺虛。瀉去南方之火,補益北方之水。南方之火,是木的兒子;北方之水,是木的母親。水能克火,兒子能使母親更實,母親能使兒子虛弱。所以瀉火補水,目的是為了讓金不能再平衡木。經文中說:「不能治療它的虛弱,何必問其他的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我每次讀到這裡,總不禁讚嘆越人對經文的理解,又惋惜後人對經文的誤解。前賢說過,讀書不要先看註解,應該反覆詳讀經文,直到自己有所領悟,再用註解來參照校對,這樣才能真正明白經文的旨意,不被別人的說法所蒙蔽。如果先看註解,就會被別人的觀點塞滿腦子,自己就沒有新的想法了。我一生都遵循這個教誨,受益匪淺。像這篇《難經》,它的論述詳盡而正確,足以作為萬世的法則。後人眾說紛紜的議論,又能憑藉嗎?
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這是常理;實則瀉其子,虛則補其母,也是常理。人都知道,現在肝實肺虛,卻不瀉肝而瀉心,這也是人所知道的。但至於不補肺而補脾,卻補腎,這就不是人人都能知道的,只有越人才知道。兒子能使母親更實,母親能使兒子虛弱。從常理來看,心火實,導致肝木也實,這是兒子能使母親更實;脾土虛,導致肺金也虛,這是母親能使兒子虛弱。心火實,是因為它本身旺盛;脾土虛,是因為肝木造成的。應該瀉心補脾,這樣肝肺都能平衡了。
越人則不然,其兒子能使母親更實,兒子指火,母親指木,這與常理無異;其母親能使兒子虛弱,母親指水,兒子指木,這就與常理不同了。所以說水是木的母親。 「子能令母實」一句,說明病因;「母能令子虛」一句,說明治法。其意思是:火是木的兒子,兒子幫助母親,使它過度而生病了。現在該怎麼處理呢?只有補水瀉火的辦法。補水是什麼意思呢?因為水是木的母親,如果補益水的虛弱,使它能勝過火,火勢就會減弱,而水的勢力也會減弱,這就是母親能使兒子虛弱的意思,所謂「不治之治」。 (這裡的虛,和精氣被奪而虛弱的虛不同。那樣的虛是指耗損了真氣而虛弱,這裡的虛是指抑制它的過度而使之虛弱。)
如果說不是這樣,那麼「母能令子虛」一句,難道要歸咎於脾肺嗎?既然歸咎於脾肺,為什麼不補脾呢?五行之道,它所害怕的是被克制。現在火太旺盛,水太虧損,火害怕什麼呢?正因為它沒有害怕的,所以更加旺盛而沒有什麼能制約它。如果不滋養水來求勝,誰能勝過它呢?「水勝火」三個字,是越人寓意的地方,應該仔細觀察,不要輕忽。雖然瀉火補水同時提及,但其重點在於補水。後人卻說只瀉火,不用補水,又說瀉火就是補水,豈不是大大違背了越人和經文的本意?如果不用補水,經文就不會說補北方,越人也不會說補水了。
雖然如此,如果水不虛,而火獨自暴漲,固然不必補水也可以。如果先因為水虛而導致火旺,不補水可以嗎?水虛火旺而不補水,是不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