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傷寒四逆厥辨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四逆厥辨

1. 傷寒四逆厥辨

成無己注《傷寒論》有云:「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;厥者,手足冷也。」傷寒邪在三陽,則手足必熱;傳到太陰,手足自溫;至少陰,則邪熱漸深,故四肢逆而不溫;及至厥陰,則手足厥冷,是又甚於逆。經曰:「少陰病,四逆;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痢下重者,」

四逆散主之。方用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,四者皆寒冷之物,而專主四逆之疾,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。四逆與厥相近而非。經曰:「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。」是四逆與厥有異也。籲!斯言也,所謂「彌近理而大亂真」者歟!竊嘗考之,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:或曰四逆,或曰厥,或曰厥逆,或曰厥冷,或曰厥寒,或曰手足逆冷,或曰手足厥逆,或曰手足厥冷,或曰手足厥逆冷。細詳其義,俱是言寒冷耳。故厥逆二字,每每互言,未嘗分逆為不溫、厥為冷也。

然四肢與手足卻有所分。其以「四」字加於「逆」字之上者,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;其以手足二字加於厥逆、厥冷等之上,及無手足二字者,是獨指手足言也。既曰不溫,即為冷矣,尚何異乎?仲景所謂「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」,蓋以四逆為四肢通冷,厥為手足獨冷,而臂與脛以上不冷耳。不謂逆厥有不溫與冷之別也。故又曰:「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」以「逆冷」二字釋「厥」字,足見逆即厥,厥即逆也。故字書曰:「厥者,逆也。」

雖然,逆厥雖俱為寒冷,而卻有陰陽之殊焉。熱極而成逆厥者,陽極似陰也;寒極而成逆厥者,獨陰無陽也。陽極似陰,固用寒藥;獨陰無陽,固用熱藥。仲景以四逆散(寒藥)治四逆一條,此陽極似陰之四逆也。其無四逆湯(熱藥)治四逆之條者,安知其非本有而失之乎?

且四逆湯之名,由四肢之冷而立也。今以四逆湯治手足厥冷,豈非逆厥之不異乎?既以四逆為四肢不溫,厥為手足獨冷,何故不名治厥之藥為四厥湯乎?成氏於四逆散治四逆條下,謂四逆為熱邪所為;及於《明理論》,謂四逆非虛寒之證矣。至於少陰病死證二條下,卻謂四逆為寒甚。君此者,得不自悖其說乎?是知四逆亦猶厥之有寒有熱,固不可謂四逆專為熱邪所作也。但四肢通冷,比之手足獨冷,則有間爾。

故仲景曰:「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,死。」又曰:「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,死。」又曰:「少陰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此三條者,二為死,一為可治。雖通由諸證兼見而然,然死者以四逆言,可治者以厥冷言,則亦可見四逆與手足厥冷之有輕重淺深矣。夫四肢通冷,其病為重;手足獨冷,其病為輕,雖婦人小子亦能知之。成氏乃謂厥甚於逆,何邪?若能知四逆、厥之所以異者,在於獨指手足言,與兼指臂脛以上言,則不勞創為不溫與冷之曲說,而自然貫通矣。

白話文:

成無己註解《傷寒論》時說:「所謂四逆,是指四肢不溫熱;所謂厥,是指手腳冰冷。傷寒之邪氣在三陽經時,手腳必然是熱的。傳到太陰經時,手腳會自然溫暖。到了少陰經,邪熱逐漸深入,所以四肢會逆而不溫。到了厥陰經,手腳就會厥冷,這比逆更嚴重。」 經文說:「少陰病,出現四逆,病人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或腹瀉下墜等症狀,用四逆散來治療。」四逆散的組成是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,這四味藥都是寒涼的,卻專門治療四逆這種病,由此可知,四逆並不是虛寒的症狀。四逆和厥雖然很接近,但還是有區別的,經文說「各種四逆厥症,都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」,這就說明四逆和厥是有不同的。唉!這種說法實在是看似有理,實際上卻大錯特錯。我曾經仔細研究過,張仲景提到四逆和厥的用法不止一種,有時說四逆,有時說厥,有時說厥逆,有時說厥冷,有時說厥寒,有時說手足逆冷,有時說手足厥逆,有時說手足厥冷,有時說手足厥逆冷。仔細分析這些用詞的含義,都是在說寒冷的意思。所以厥逆兩個字,常常交互使用,從來沒有把逆解釋為不溫,把厥解釋為冷。然而,四肢和手腳還是有所區分的。「四」字加在「逆」字之上,是泛指手、腳、手臂、小腿以上的地方。「手足」二字加在厥逆、厥冷等詞語之上,以及沒有「手足」二字的,都是單指手腳而言。既然說「不溫」,就是冷了,這有什麼區別呢?張仲景所說的「各種四逆厥症,都不可用瀉下方法」,是因為他把四逆看作是四肢都冷,而把厥看作只是手腳冰冷,手臂和小腿以上的地方並不冷。並不是說逆和厥之間有不溫和冷的區別。所以他又說,「厥,就是手腳逆冷」,用「逆冷」二字來解釋「厥」字,就足以證明,逆就是厥,厥就是逆。所以字書上說,「厥,就是逆。」雖然如此,逆和厥雖然都是寒冷,但還是有陰陽之分的。熱到極點而形成的逆厥,是陽氣極盛而呈現陰象。寒到極點而形成的逆厥,是獨陰無陽的狀態。陽氣極盛而呈現陰象,當然要用寒涼的藥物;獨陰無陽,當然要用溫熱的藥物。張仲景用四逆散這種寒涼的藥物治療四逆的案例,正是陽氣極盛而呈現陰象的四逆。至於沒有用四逆湯這種溫熱藥物治療四逆的案例,怎麼知道它不是原本有而失傳了呢?而且四逆湯的名稱,也是因為四肢冰冷而命名的。現在用四逆湯來治療手腳厥冷,難道不是說明逆和厥沒有區別嗎?既然把四逆說成是四肢不溫,把厥說成是手腳冰冷,為什麼不把治療厥的藥叫做四厥湯呢?成氏在解釋用四逆散治療四逆的條文時,說四逆是由熱邪引起的。等到在《明理論》中,又說四逆不是虛寒的症狀。到了《少陰病死證》的兩條解釋中,又說四逆是寒氣太盛,這樣不是自相矛盾嗎?由此可知,四逆就像厥一樣,有寒有熱,絕對不能說四逆只是熱邪造成的。只是四肢都冷,和手腳獨冷相比,程度還是有差別的。所以仲景說:「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、四逆的,會死。」又說:「少陰病,出現四逆、怕冷而身體蜷縮、脈搏微弱、不煩躁反而躁動的,會死。」又說:「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厥冷、煩躁不安想死的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」這三條中,有兩條說的是死證,有一條說是可治的。雖然是由於多種症狀同時出現造成的,但死證是用「四逆」來描述,可治的是用「厥冷」來描述,也就可以看出四逆和手腳厥冷之間有輕重深淺的區別了。四肢都冷,病情比較嚴重;手腳獨冷,病情比較輕微。即使是婦女小孩都知道這個道理。而成氏卻說厥比逆嚴重,這是為什麼呢?如果能夠了解四逆和厥的不同之處,在於一個單指手腳,一個兼指手臂、小腿以上的地方,那就不用去創造不溫和冷這種曲折的說法,自然就能夠貫通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