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外傷內傷所受經言異同論

回本書目錄

外傷內傷所受經言異同論

1. 外傷內傷所受經言異同論

客或難予曰:「素問陰陽應象論云:『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』太陰陽明論云:『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』兩說正相反,願聞其解。」

余復之曰:「此所謂似反,而不反者也。夫感天之邪氣,犯賊風、虛邪,外傷有餘之病也。感水穀寒熱,食飲不節,內傷不足之病也。二者之傷,腑臟皆嘗受之,但隨其所從、所發之處,而為病耳。不可以此兩說之異,而致疑。蓋並行不相悖也,讀者當合而觀之,其旨斯盡。若曰不然,請以諸處所論證之。

金匱真言論曰:『風觸五臟,邪氣發病。』八正神明論曰:『夫八正之虛邪,以身之虛,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則五臟傷。』靈樞經曰:『五臟之中風。』又曰:『東風傷人,內舍於肝;南風傷人,內舍於心;西南風傷人,內舍於脾;西風傷人,內舍於肺;北風傷人,內舍於腎。』觀乎此,則天之邪氣,固傷五臟矣。

靈樞又曰:『邪之中人也,無有常,中於陰則溜於腑。』又曰:『虛邪之中人也,始從皮膚以入,其傳,自絡脈而經而輸而伏沖之脈,以至於腸胃。』又曰:『東北風傷人,內舍於大腸;西北風傷人,內舍於小腸;東南風傷人,內舍於胃。』觀乎此,則天之邪氣,豈不傷六腑乎?

素問曰:『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』觀乎此,則水穀寒熱,固傷六腑矣。靈樞又曰:『形寒寒飲則傷肺。』難經曰:『飲食勞倦則傷脾。』觀乎此,則水穀寒熱,豈不傷五臟乎?至於地之濕氣,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,而不能害臟腑。邪氣水穀,亦未必專害臟腑,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。但以邪氣無形,臟主藏精氣,故以類相從,而多傷腑。水穀有形,腑主傳化物,故因其所有,而多傷腑。濕氣浸潤,其性緩慢,其入人也以漸,其始也自足,故從下而上,從淺而深,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。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?至若起居不時一語,蓋勞役所傷之病,不繫上文異同之義,故不之及也。」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:「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,天上的邪氣侵襲人體,會傷害五臟;水穀的寒熱之氣侵襲人體,則會傷害六腑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卻說,遭受賊風或虛邪的侵襲,是陽氣受損;飲食不節制,作息不規律,則是陰氣受損。陽氣受損,邪氣會進入六腑;陰氣受損,邪氣則會進入五臟。這兩種說法完全相反,請問如何解釋?」

我回答說:「這兩段話看起來相反,但實際上並不矛盾。感受天上的邪氣,像是賊風或虛邪,這屬於外傷有餘的疾病;感受水穀的寒熱,或是飲食不節制,則屬於內傷不足的疾病。這兩種傷害,五臟六腑都可能受到影響,只是會依照其起因和發病之處而有所不同,不能因為這兩種說法不同就產生疑慮,它們是可以並存不衝突的。讀者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理解,這樣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。如果說不是這樣,那麼請讓我用其他章節的論述來佐證。《金匱真言論》說,風邪侵襲五臟會導致疾病發生。《八正神明論》說,如果人體虛弱,又遇到虛邪之氣,兩者相感,邪氣就會深入骨髓,傷害五臟。《靈樞經》說,五臟也會中風,還說,東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肝臟;南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心臟;西南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脾臟;西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肺臟;北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腎臟。由此可見,天上的邪氣確實會傷害五臟。

《靈樞經》又說,邪氣侵襲人體,沒有一定的規律,侵入陰經時就會流向六腑,還說,虛邪侵襲人體,會先從皮膚進入,然後經由絡脈、經脈、腧穴,最後進入腸胃。又說,東北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大腸;西北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小腸;東南風侵襲人體,邪氣會藏在胃。由此可見,天上的邪氣也可能傷害六腑。《素問》說,飲食過量,就會損傷腸胃。由此可見,水穀的寒熱確實會傷害六腑。《靈樞經》又說,身體受寒,又喝冷飲,就會損傷肺臟。《難經》說,飲食勞倦就會損傷脾臟。由此可見,水穀的寒熱也可能傷害五臟。至於地上的濕氣,也未必只會傷害皮肉筋脈,而不能傷害臟腑。邪氣和水穀也未必只會傷害臟腑,而不能傷害皮肉筋脈。只是因為邪氣是無形的,而臟腑主要儲藏精氣,所以邪氣會依其屬性,多傷害腑。水穀是有形的,而腑主要負責傳輸消化食物,所以多會因其屬性而傷腑。濕氣的特性是浸潤,性質緩慢,侵入人體時是漸進的,而且先從下往上,由淺入深,所以多傷害皮肉筋脈。但誰說濕氣完全不會影響到臟腑呢?至於作息不規律這句話,是指勞役過度所造成的疾病,與上文所說的內容不相關,也不屬於討論異同的範圍,所以就不多加說明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