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內傷余議 (1)

回本書目錄

內傷余議 (1)

1. 內傷余議

當觀夫東垣李氏所著內外傷辨。有曰。外傷風寒客邪有餘之病。當瀉。不當補。內傷飲食勞役不足之病。當補。不當瀉。自此論一出。而天下後世。始知內外之傷有所別。而仲景之法。不可例用矣。其惠也。不其大哉。雖然。夷考其言。猶或有可疑者。不敢諛佞。僭用條之。

白話文:

我們來看看李東垣寫的《內外傷辨》中說:「外傷是受風寒外邪引起的疾病,應該瀉而不是補。內傷是飲食勞役過度引起的疾病,應該補而不是瀉。」從這條論述開始,後世的世界才開始知道內傷和外傷有所區別,張仲景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了。他的恩惠很大啊!雖然如此,我仔細研究他的言論,還有一些值得懷疑的地方。不敢阿諛奉承,冒昧地寫出來。

如曰。夫飲食勞倦傷而內熱者。乃陰火乘其坤土之位。故內熱以及於胸中也。又曰。內經有云。勞者溫之。損者溫之。惟宜溫藥以補元氣。而瀉火邪。內經曰。溫能除大熱。故治之必溫藥乃可耳。又曰。飲者。無形之氣。傷之則宜發汗。利小便。使上下分消其濕。(此飲謂酒也)食者。

白話文:

治人古文,以例薄文譯。

如曰。夫・疾勞之(中)-【痛-疾-熱-者。·外-陰陽火-疾-痛。-死-之疾-熱-熱-者。-陰倫中火-死-病-產-冥想-至-耳-不-空-乎】-火-死-也-之死-病-產-冥-隱-病-死-也】-亦-勞-耶【心-疾】病者。是陰教火制-死-死-死-兵-殺-之-死-也。病者。重-復之-出-證-火-疾-病-起-病-是-之-火-火-點-病-火-疾-痛-臨-又-與-病-病-止-產-病-道-多-人-火-同-時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-是

有形之物。傷之則宜損其谷。其次莫如消導。若此者皆不能使人無疑者也。謹按素問調經論篇云。帝曰。陰虛生內熱。奈何。岐伯曰。有所勞倦。形氣衰少。穀氣不盛。上焦不行。下脘不通。胃氣熱。熱氣熏胸中。故內熱。嗟夫。此內傷之說之原乎。請釋其義如左。夫人身之陰陽。

白話文:

凡是有形的東西,如果受了傷,那麼就應該減少食物的攝取。其次,就要像化消導滯一樣,使它排泄出來。像這樣,還是不能讓人沒有疑惑的。謹按《素問.調經論》篇說,帝說:「陰虛就會生內熱,該怎麼辦呢?」岐伯說:「因勞倦過度,形體虛弱,五穀之氣不足,上焦不能運轉,下脘不通暢,胃氣因而發熱,熱氣燻蒸到胸中,所以就會產生內熱了。」唉!這就是內傷說法的由來啊。現在解釋一下這段話的意思。人的身體陰陽失調。

有以表裡言者。有以上下之分言者。有以氣血言者。有以身前身後言者。有以臟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。余如動靜。語默。起居之類甚多。不必悉舉。此所謂陰虛之陰。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。蓋勞動之過。則陽和之氣。皆亢極而化為火矣。況水穀之味又少入。是故陽愈盛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陰虛是指表裡虛弱。有人說陰虛是指上下虛弱。有人說陰虛是指氣血虛弱。有人說陰虛是指身體前部和後部虛弱。有人說陰虛是指臟腑虛弱。有人說陰虛是指升降呼吸之氣虛弱。諸如此類,還有很多,不一一列舉。這裡說的陰虛之陰,所指的與上述幾種均不同。因為勞累過度,則陽和之氣都亢盛到了極點而化為火了。況且水穀的滋味又很少進入。所以陽氣越來越盛。

而陰愈衰也。此陰虛之陰。蓋指身中之陰氣。與水穀之味耳。或以下焦陰分為言。或以腎水真陰為言。皆非也。夫有所勞役者。過動屬火也。形氣衰少者。壯火食氣也。穀氣不盛者。勞傷元氣。則少食而氣衰也。上焦不行者。清陽不升也。下脘不通者。濁陰不降也。夫胃受水穀。

白話文:

陰氣越來越衰弱。這裡的陰虛之陰,是指身體中的陰氣,以及水穀的滋味。有人認為它是指下焦的陰分,也有人認為它是指腎水的真陰,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。有的人勞役過度,過度的活動屬於火,因此就會導致形氣衰竭。穀氣不旺盛,勞傷元氣,就會少吃東西而導致氣虛。上焦不通暢,清陽不升。下脘不通暢,濁陰不下降。胃接受水穀。

故清陽升。而濁陰降。以傳化出入。滋榮一身也。今胃不能納。而穀氣衰少。則清無升。而濁無降矣。故曰。上焦不行。下脘不通。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。但比之平常無病時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。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。鬱則少火皆成壯火。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。故胃氣熱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以傳輸化生出入的氣機,滋養全身。如今胃部不能納入飲食,穀氣衰少,則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濁陰之氣無法下降。所以說,上焦運行不暢,下脘不通利。然而,這並不是說完全不運行、不通利,只是與平常沒有生病的時候相比,才稱之為不行不通。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就會導致氣鬱。氣鬱則少火都會變成壯火,而胃位於上焦和下脘兩者之間,所以胃氣就會熱。

熱則上炎。故熏胸中。而為內熱也。東垣所謂勞役形體。所謂飲食失節。而致熱者。此言正與調經論篇之旨相合。固宜引此段經文。於內外傷辯。以為之主。而乃反不引此。卻謂陰火乘土位。故內熱及胸中。此不能無疑者也。夫陰火二字。素問靈樞難經未嘗言。而東垣每每言之。

白話文:

熱性上升,就會燃燒到胸部,而形成內熱。東垣所講的「勞役形體」、”飲食失節”而引起的熱,正是與《調經論篇》的旨意相符合的,所以應該引這段經文,來跟內外傷的辯別中,作一個主軸。然而,卻反而沒有引這段經文,反而認為是陰火攻上了脾胃的部位,所以內熱才燒進胸中的,這難免讓人疑惑。陰火這二個字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或《難經》都沒出現過,反倒是東垣常常提到。

素問止有七節之膀。中有小心二句。而劉守真推其為命門屬火不屬水。引仙經心為君火。腎為相火之說。以為之證。然亦不以陰火名之。是則名為陰火者。其東垣始歟竊意內熱之作。非皆陰火也。但氣有郁。則成熱耳。雖曰心為君火。君不主令。然素問所敘諸病之屬熱者甚眾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只有七節之膀。其中有「小心」兩字。劉守真推論「小心」為命門,屬於火,不屬於水。引用《仙經》中「心為君火,腎為相火」的說法,作為他的證據。但是,他也不將「命門」稱之為陰火。那麼,將「命門」稱作陰火的,應該是東垣老人(張潔古)開始的吧。我認為內熱的產生,並不是都是陰火所致。只是氣鬱結了,就會形成熱而已。雖然說心是君火,但是君火並沒有主導權。然而,《素問》中所記載的諸多疾病中,屬於熱證的卻非常多。

皆君火病也。豈君火不能為病。而直欲純歸之於陰火乎。至真要大論云。勞者溫之。損者益之。夫勞則動之太過。而神不寧矣。故溫之。溫也者。養也。溫之者。所以調其食飲。適其起居。澄心息慮。從容以待其真氣之復常也。禮記所謂柔色以溫之。此溫字。正與此同。或以藥扶助之。

白話文:

這些都是屬於陽氣的病症。難道陽氣不能致病,而要直接簡單地歸咎於陰火嗎?《至真要大論》說,勞累的人要溫養他,虛損的人要予以增益。勞累就會導致活動過度,而精神就不安寧了,所以要溫養他。溫養就是保養。溫養他,就是調節他的飲食,適應他的作息,使他澄澈心意,息除妄慮,從容不迫地等待他的正氣恢復正常。禮記中所說的「柔色以溫之」,這個「溫」字,正與《至真要大論》中「溫之」字的含義相同。也可以用藥物來扶助他。

亦養也。今東垣乃以溫為溫涼之溫。謂宜溫藥以補元氣。而瀉火邪。又易損者益之。為損者溫之。又以溫能除大熱。為內經所云。而遍考內經。並無此語。此亦不能無疑者也。然溫藥之補元氣。瀉火邪者。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。蓋溫能益氣。甘能助脾而緩火。故元氣復。

白話文:

將補益的方法也。現在東垣先生以溫補的藥,來作為溫涼之溫。是說應該用溫補的藥來補元氣。而瀉掉火熱之邪。又把易損傷的人益補。而把有損傷的人溫補。還說溫補的藥也能消除大熱。是內經所說的。而遍查內經並無此語。這也是不能不懷疑的。但是溫補的藥可以補元氣。瀉掉火熱之邪。也只有藥性溫和而味道甘甜的纔可以了。因為溫和的藥能益氣。甘甜的藥能幫助脾胃,並且緩解火熱。所以元氣就能恢復。

而火邪熄也。夫宜用溫藥。以為內傷不足之治則可。以為勞者溫之之注。則不可。陰陽應象論。所謂形不足者。溫之以氣。其溫字亦是滋養之義。非指溫藥也。夫形不足。乃陽虛而不充也。氣者。藥之氣也。藥有氣厚。氣薄。味厚。味薄。味厚者屬陰。而滋精氣。厚者屬陽。

白話文:

而火邪熄滅了。這時候應該用溫補的藥物。作為內傷不足之證的治療,這是可以的。但作為勞熱之證的溫補治療,則是不可的。《陰陽應象論》中說:「形體不足的人,用元氣之氣溫養。」這裡的「溫」字,也是滋養的意思。並不是指溫熱的藥物。形體不足,是陽氣虛弱不充盛的意思。氣,是指藥物之氣。藥物有氣厚、氣薄、味厚、味薄。味厚者屬於陰,能夠滋陰養精氣。厚者屬於陽。

而滋形。今以藥之氣厚者。滋陽不兼形乎。故曰。形不足者。溫之以氣。雖以藥溫養之。亦未嘗不兼乎調食飲。適起居。與澄心息慮也。溫字固其二意然終不可視為溫涼之溫。苟以補之。除之。抑之。舉之。散之等語。比類而觀焉。則其義自著矣。夫金木水火土。運於天地也。

白話文:

滋養形體,現在我用性味厚實的藥物,滋養陽氣,不是很能同時滋養形體嗎?因此說,形態不足的,用溫和的性味來滋養,儘管用藥物溫和地滋補,但也要兼顧飲食的調理,適當的起居以及平心靜氣,息除思慮。溫這個字固然有兩個意思,但必定不可以理解為溫涼之中的溫。如果用充實,排除,抑制,舉揚,疏散等話來比較,觀察它們的類別,那麼它的意思自然就會明白了。金,木,水,火,土五種元素,在天地間運行。

則無形質之可觀。其麗於地則有形質矣。金木土水者。有形有質者也。火者。有形而質不實者也。酒性雖體熱。同於水。今東垣乃謂飲者無形之氣。此亦不能無疑者也。既待發汗利小便以去之。其可謂之無形之氣乎。且勞倦傷。飲食傷二者。雖俱為內傷。然不可混而為一。難經所謂飲食勞倦。

白話文:

但是它沒有具體的形質,可以觀察到。它的靈氣散佈在地球上,因此有具體的形質。金木水火土,就是有具體形質和重量的東西。火,是有具體形質,但是沒有具體重量的東西。如果酒性雖然是熱的,但它和水一樣。現在東垣派的醫者認為飲酒的人有具體形質的靈氣,這也不可避免地令人懷疑。既然待發汗和利小便來去掉它,它可以被稱為具體形質的靈氣嗎。並且勞倦和飲食的損害,這兩種都屬於內傷。但是不能混淆為同類。難經裡所說的飲食和勞倦。

則傷脾者。蓋謂脾主飲食。而四肢亦屬脾。故飲食失節。勞役四肢。皆能傷於脾耳。非謂二者同類。而無辨也。夫勞倦傷。飲食傷。雖與風寒暑濕有餘之病不同。然飲食傷。又與勞倦傷不同。勞倦傷誠不足也。飲食傷尢當於不足之中。分其有餘不足也。何也。蓋飢餓不飲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容易受傷。因為脾臟負責消化食物,四肢也屬於脾臟的範疇。所以飲食沒有節制,勞累四肢,都會傷害到脾臟。這並不是說這兩種原因造成的傷害是相同的,而是說這兩種原因造成的傷害是沒有區別的。勞累過度造成的傷害和飲食造成的傷害,雖然與風寒暑濕等過多引起的疾病不同,但飲食造成的傷害又與勞累過度造成的傷害不同。勞累過度造成的傷害是真正的不足,而飲食造成的傷害則是在不足的基礎上,又造成了不足。為什麼呢?因為飢餓不進食,

與飲食太過。雖皆是失節。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。方盡其理。節也者何。無不及無太過之中有道也。夫飢餓不飲食者。胃氣空虛。此為不足。固失節也。飲食自倍。而停滯者。胃氣受傷。此不足之中兼有餘。亦失節也。以受傷言。則不足。以停滯言。則有餘矣。惟其不足。故補益。

白話文:

飲食過度、不足,雖然都是不節制,但應該清楚知道兩者有區別,才能真正瞭解其中的道理。所謂的節制,就是指不偏不倚、不過不及。如果飢餓、不飲食,胃氣就會空虛,這是不足,也是不節制。如果飲食過多,停留在胃中,胃氣就會受到傷害,這是在不足的情況下,又夾雜著有餘,也是不節制。從胃氣受到傷害的角度來說,是屬於不足;從停留在胃中的角度來說,是屬於有餘。所以,只有在不足的情況下,才能進行補益。

惟其有餘。故消導。亦有物滯氣傷。必補益消導兼行者。亦有物暫滯。而氣不甚傷。宜消導獨行。不須補益者。亦有既停滯。不復自化。不須消導。但當補益。或亦不須補益者。潔古枳朮丸。東垣橘皮枳朮丸。木香枳朮丸之類。雖曰消導。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。其他如木香分氣丸。

白話文:

只有氣多的情況,才應該消導。也有物體停滯而氣被傷害的情況,一定要補益和消導同時進行。也有物體暫時停滯,而氣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,應該只消導,不需要補益。也有既停滯,又不能自己消化的情況,不需要消導,只應該補益。或者既不需要補益,也不需要消導。潔古枳朮丸、東垣橘皮枳朮丸和木香枳朮丸等等,雖然說消導,但也有補益的用意。另外像木香分氣丸。

導氣枳實丸。大枳殼丸之類。雖無補益。然施之於物暫滯。氣不甚傷者。豈不可哉。但不宜視為通行之藥耳。且所滯之物。非枳朮丸之力所能去者。亦安可泥於消導。而不知變乎。故備急丸。煮黃丸。感應丸。瓜蒂散等之推逐者。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。而弗用也。故善將兵者。

白話文:

導氣枳實丸、大枳殼丸之類的藥物,雖然沒有補益的作用,但是用於暫時停留體內的物質,而元氣尚未受到嚴重損傷的情況下,豈不是可以的嗎?但不能把它當作通用的藥物。而且,停留體內的物質,不是枳術丸所能去除的,又怎麼能拘泥於消導,而不懂得靈活變通呢?所以,備急丸、煮黃丸、感應丸、瓜蒂散等推逐的藥物,潔古、東垣也從未委託這些藥物而不用它們。所以,善於用兵的人。

攻亦當。守亦當。不善者。則宜攻而守。宜守而攻。其敗也非兵之罪。用兵者之罪耳。觀乎此。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。若夫勞倦傷。則純乎補益。固不待議。雖東垣丁寧告戒。然世人猶往往以苦寒之劑。望除勞倦傷之熱。及其不愈。而反甚。自甚而至危。但曰病勢已極。

白話文:

不論是攻還是守,都要得當。不善於用兵的人,應該攻的時候卻守著,應該守的時候卻進攻。他們的失敗不是武器的過錯,而是用兵的人的過錯。觀察到這些,就知道消、導、補、益、推、逐的道理了。至於勞倦傷,那就專心補益,這當然是不容置疑的。雖然東垣再三告誡,但是世人還是常常用苦寒的藥物,希望消除勞倦傷的熱。等到病情不但沒有好轉,反而加重了。從加重到危急,卻只說病情已經到極點了。

藥不能勝耳。醫者。病者。主病者。一委之天命。皆懵然不悟其為妄治之失也。嗚呼。仁人君子。能不痛心也哉。夫東垣先哲之出類者也。奚敢輕議。但恨其白璧微瑕。而或貽後人差毫釐謬千里之患。故不得不僣逾耳。知我者其鑑之。

白話文:

藥物不能勝過聽天由命。醫生、病人、主導病人的人,都把治療的結果完全交由天命,大家都恍恍惚惚,不知道這是胡亂治療的過失。唉,有仁愛之心的人、有學問的人,能不感到痛心嗎?東垣先生是出類拔萃的前輩,我怎麼敢輕易地批評他呢?只是遺憾他完美無暇的作為中,有小小的瑕疵,有可能造成後人偏差毫釐、錯誤千里萬裏的禍患。所以不得不冒昧地說出來,希望瞭解我的人能以此為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