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小便原委論
小便原委論
1. 小便原委論
或問余曰。靈樞經曰。水穀者。常並居胃中。成糟粕。而俱下於大腸。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。濟泌別汁。循下焦。而滲入膀胱焉。王冰曰。水液自迴腸泌別汁。滲入膀胱之中胞。氣化之而為溺。以泄出也。楊介云。水穀自小腸盛受於闌門。以分別也。其水。則滲灌入於膀胱上口。
白話文:
有人問我說,《靈樞經》上說:水和穀物,經常同時存在於胃中,形成糟粕,一起進入大腸,形成下焦,並且滲透而一起進入膀胱。王冰說:水液從迴腸中滲透出其他汁液,滲入膀胱的膀胱之中。通過氣化而形成小便,然後排出體外。楊介說:水和穀物從小腸中被闌門大量吸收,然後進行分類。其中水液,則滲入膀胱的上口。
而為溲便。詳以上三說。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。滲入膀胱以出者也。素問則曰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。上升脾肺。運化而後成者也。彼此不同。將何所憑乎。余曰。憑夫理耳。且夫溲溺者。果何物耶。
白話文:
小便就是泌別出來水液,滲入膀胱而出來的。素問則說:飲食入胃,精氣遊溢,上輸送給脾,脾氣散開精,再上歸於肺,用來調節水道,下輸送給膀胱。這樣來看,小便又是水飲精微之氣,上到脾、肺後,運化後而形成的。兩論點各不相同,到底信憑何者?我說,憑理而信。且問溺者究竟是何物也。
水而已矣。水之下流。其性則然也。故飲入於胃。其精氣雖不上升。其飲之本。固不能上升。體也。既不能上升。則豈可謂小便。獨為氣化所成者哉。惟其不能上升者。必有待於能上升者。為之先導。故素問又曰。膀胱者。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且水者。氣之子。氣者。
白話文:
水本身就是往下流的,這是它的天然屬性。因此飲入胃中的水,即使水中的精氣不往上走,水的本體也不往上走,這是它的特點。既不能往上走,怎麼能說小便是由氣化而成的呢?那些不能往上走的水,一定需要藉助那些能往上走的水做先導。因此《素問》又說:「膀胱,是津液的貯藏之地,氣化後才能排除。」而且,水是氣的兒子,氣是水的父親。
水之母。氣行則水行。氣滯則水滯。或者又謂。小便純由泌別。不由運化。蓋不明此理故也。雖然。膀胱。固曰津液之府。至於受盛津液。則又有胞。而居膀胱之中焉。故素問曰。胞移熱於膀胱。靈樞經曰。膀胱之胞薄以濡。類纂曰。膀胱者。胞之室。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。
白話文:
水是氣之母。氣運行,水就運行。氣凝滯,水就凝滯。有人說,小便只是膀胱泌別,不用運行。這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緣故。雖然膀胱固然是津液的倉庫,但至於容納盛放津液,還有子宮位於膀胱之中。所以《素問》說,「胞移熱於膀胱」。《靈樞經》說,「膀胱之胞,薄以濡」。《類纂》說,「膀胱是胞的房屋」。此外,子宮位於膀胱。
有上口而無下口。津液既盛於胞。無由自出。必因乎氣化。而後能漸浸潤於胞外。積於胞下之空處。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。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。蓋舉膀胱以該胞也。若曰胞下無空處。則人溺急時至廁。安能即出乎。夫惟積滿胞下空處。而不可再容。故急。急則至廁即出矣。
或言胞有下口。而無上口。或言胞上下皆有口。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。不亦妄歟。
白話文:
有上口卻沒有下口,體液已經充盈在膀胱中,沒有自然流出的通路,因此透過氣化作用,才能逐漸浸潤到膀胱外,積聚在膀胱下方的空隙處,最後轉化為尿液,經由生殖器排出。素問中提到的「膀胱津液藏焉」,其實是指膀胱與子宮下面的空腔。如果說膀胱下方沒有空隙的話,那麼人在想要小便的時候,怎麼能立即排出尿液?然而膀胱下方充盈了尿液,已經沒有空隙容納更多了,所以才感到急迫,急迫到一上廁所就順暢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