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小便原委論

回本書目錄

小便原委論

1. 小便原委論

或問余曰。靈樞經曰。水穀者,常並居胃中,成糟粕,而俱下於大腸,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,循下焦,而滲入膀胱焉。王冰曰。水液自迴腸泌別汁,滲入膀胱之中胞,氣化之而為溺,以泄出也。楊介云。水穀自小腸盛受於闌門,以分別也。其水,則滲灌入於膀胱上口,而為溲便。詳以上三說,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,滲入膀胱以出者也。素問則曰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,上升脾肺,運化而後成者也。彼此不同,將何所憑乎。余曰。憑夫理耳。且夫溲溺者,果何物耶。

水而已矣。水之下流,其性則然也。故飲入於胃,其精氣雖不上升,其飲之本,固不能上升。體也。既不能上升,則豈可謂小便,獨為氣化所成者哉。惟其不能上升者,必有待於能上升者,為之先導。故素問又曰。膀胱者,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且水者,氣之子。氣者,

水之母。氣行則水行,氣滯則水滯。或者又謂,小便純由泌別,不由運化。蓋不明此理故也。雖然。膀胱,固曰津液之府。至於受盛津液,則又有胞,而居膀胱之中焉。故素問曰。胞移熱於膀胱。靈樞經曰。膀胱之胞薄以濡。類纂曰。膀胱者,胞之室。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。

有上口而無下口。津液既盛於胞,無由自出。必因乎氣化,而後能漸浸潤於胞外,積於胞下之空處,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。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。蓋舉膀胱以該胞也。若曰胞下無空處,則人溺急時至廁,安能即出乎。夫惟積滿胞下空處,而不可再容,故急。急則至廁即出矣。

或言胞有下口,而無上口。或言胞上下皆有口。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。不亦妄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我說,《靈樞經》上說:「水穀食物經常與胃同在,形成食物殘渣,一同下行到大腸,成為下焦。這些殘渣會被滲透分解,分離出精華汁液,沿著下焦滲入膀胱。」王冰也說:「水液從迴腸分離出精華汁液,滲入膀胱內的胞囊中,經過氣化作用變成尿液,然後排出。」楊介則認為:「水穀從經過小腸的闌門處被盛裝起來,在這裡被區分。其中的水液,就會滲灌到膀胱的上口,形成尿液。」

綜合以上三種說法,小便應該是經過分離的水液,滲入膀胱後排出的。但是《素問》卻說:「飲食進入胃中,經過精氣的遊走散溢,向上輸送到脾臟。脾臟將精微物質分散,再向上歸於肺臟,由肺臟來疏通調節水道,最後將水分向下輸送至膀胱。」這樣看來,小便又好像是水飲的精微之氣,上升到脾肺,經過運化後才形成的。這兩種說法有所不同,究竟應該以哪種為準呢?我認為應該根據道理來判斷。

那麼,尿液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其實就是水而已。水往低處流是它的本性。所以飲食進入胃中,即使它的精氣會上升,但水本身的性質是不能上升的。既然不能上升,又怎能說小便只是氣化作用產生的呢?正因為水本身不能上升,所以需要藉助能上升的「氣」來引導。所以《素問》又說:「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,經過氣化作用才能排出。」而且「水」是「氣」所生的,而「氣」又是「水」的母親,氣運行則水也跟著運行,氣滯澀則水也滯澀。

有些人又說小便完全是經過泌別而來,沒有經過運化,這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。雖然膀胱被稱為津液的府庫,但真正儲存津液的地方,其實是位於膀胱中的胞囊。所以《素問》說「胞囊將熱傳到膀胱」,《靈樞經》也說「膀胱的胞囊薄而柔軟」,《類纂》則說「膀胱是胞囊的住所」。胞囊位於膀胱之中,有上口但沒有下口。津液積滿在胞囊中,無法自行排出,必須藉助氣化作用,才能慢慢滲透到胞囊外,積存在胞囊下方的空處,最後形成尿液從前陰排出。

《素問》所說的「膀胱儲藏津液」,其實是指膀胱包含胞囊的意思。如果說胞囊下方沒有空處,那麼人尿急時跑到廁所,怎麼可能立刻排出呢?正因為津液積滿在胞囊下方的空處,無法再容納,所以才會感到尿急,尿急時到廁所就能立即排出。有人說胞囊有下口沒有上口,也有人說胞囊上下都有口,還有人說胞囊有小孔作為排泄的通道,這些說法都太荒謬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