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五郁論

回本書目錄

五郁論

1. 五郁論

治五郁之法。嘗聞之王太僕矣。其釋內經曰。木鬱達之。謂吐之令其條達也。火鬱發之。謂汗之令其疏散也。土鬱奪之。謂下之令無壅礙也。金鬱泄之。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。水鬱折之。謂抑之制其沖逆也。太僕此說之後。靡不宗之。然愚則未能快然於中焉。嘗細觀之似猶有可言。

白話文:

其中有一句,比上文四句更難以理解,因此,反覆研讀經文以便透徹瞭解。根據《內經》,帝說:鬱證最嚴重的,該如何治療?岐伯說:木鬱宜通達之,火鬱宜發洩之,土鬱宜奪取之,金鬱宜疏泄之,水鬱宜折伏之。然而,調節其氣,過度者,宜折伏之,由於它畏懼的緣故。所謂的疏泄之,總共十三句,通為一章,應分為三節。從帝曰至木鬱折之,共九句為第一節。

且折之一句。較之上四句。尢為難曉。因有反覆經文以求其至。按內經。帝曰。郁之甚者。治之奈何。岐伯曰。木鬱達之。火鬱發之。土鬱奪之。金鬱泄之。水鬱折之。然調其氣。過者。折之。以其畏也。所謂泄之總十三句通為一章。當分三節。自帝曰。止木鬱折之九句為一節。

治郁法之問答也。然調其氣一句。為一節治郁之餘法也。過者折之。以其畏也。所謂泄之。三句為一節。調氣之餘法也。夫五法者。經雖為病由五運之郁所致而立。然擴而充之。則未常不可也。且凡病之起也。多由乎郁。郁者。滯而不通之義。或因所乘而為郁。或不因所乘而本氣自郁皆郁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下是中醫古文中「治鬱法之問答也」的

治療鬱證的方法。雖然「調其氣」一句,是治療鬱證的剩餘方法。超過的折斷它,是因為它的畏懼。所謂「泄之(讓它洩出)」三句,是治療鬱證的剩餘方法。五種方法。經文雖然是說疾病是由五運的鬱所致而設立的。然而擴大並充實它,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並且凡是疾病的發生,大多是由於鬱。鬱:滯而不通的意思。或者由於所乘而成為鬱,或者是沒有因所乘而本氣自已鬱結,都是鬱。

豈惟五運之變能使然哉。郁既非五運之變可拘。則達之。發之。奪之。泄之。折之之法。固可擴焉而充之矣。可擴而充。其應變不窮之理也歟。姑陳於左。木鬱達之。達者。通暢之也。如肝性急怒氣逆胠脅或脹火時上炎。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。則用升發之藥。加以厥陰報使而從治之。

白話文:

難道只有五運的變化才能造成鬱嗎?鬱既然不是五運的變化可以拘束的,那麼疏通它、宣發它、抑制它、發洩它、折損它的方法,當然可以擴大而充實它了。可以擴大而充實,是應變無窮的道理嗎?且說在左邊。木鬱就疏通它,疏通就是通暢它的意思,譬如肝性急躁、怒氣逆亂、脅部脹痛或上衝的火氣時常上升,治療用苦寒、辛散的藥物而沒有療效的,那就使用升發藥,再配合厥陰藥來進行治療。

又如久風入中為飧泄。及不因外風之入。而清氣在下為飧泄。則以輕揚之劑舉而散之。凡此之類。皆達之之法也。王氏謂吐之。令其條達。為木鬱達之。東垣謂食塞胸中。食為坤土。胸為金位。金主殺伐。與坤土俱在於上。而旺於天。金能剋木。故肝木生髮之氣。伏於地下。

白話文:

再說,久風衝入中焦,會變成腸胃虛寒腹瀉。或不一定因為外感風寒而發病,而是清氣下行到中焦,也會引起腹瀉。這時就要用扶陽託升的藥物使清陽之氣上升而治癒。凡是這類病,都屬於通達法治癒的。王氏認為,嘔吐是疏通的方法,使其臟腑通暢,是木鬱達之法。東垣認為,飲食停留胸腹之間,飲食是坤土,胸部是金的位置。金主管殺伐,與坤土都在上部,而且在冬季十分旺盛,金能剋制木,所以肝木生髮之氣就會潛藏於地下。

非木鬱而何。吐去上焦陰土之物。木得舒暢。則鬱結去矣。此木鬱達之也。竊意王氏。以吐訓達。此不能使人無疑者。以為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歟。則瀉肺氣。舉肝氣。可矣。不必吐也。以為脾胃濁氣下流。而少陽清氣不升歟。則益胃升陽。可矣。不必吐也。雖然。木鬱固有吐之之理。

白話文:

不就是由於肝木鬱結嗎。嘔吐可以將上焦陰土的物質清除。肝木得以舒暢,則鬱結就會消除。這就是肝木鬱結通達的道理。我私下揣測王氏。將嘔吐解釋為通達。這個說法不能讓人沒有懷疑的地方。認為肺金過盛而抑制肝木嗎?那麼瀉肺氣,升舉肝氣就可以了。不必嘔吐。認為脾胃濁氣往下流,而少陽清氣不上升嗎?那麼益胃升陽就可以了。不必嘔吐。雖然這樣,肝木鬱結本來就有嘔吐的道理。

今以吐字。總該達字。則是凡木鬱。皆當用吐矣。其可乎哉。至於東垣所謂食塞肺分。為金與土旺於上。而剋木。又不能使人無疑者。夫金之剋木。五行之常道。固不待夫物傷而後能也。且為物所傷。豈有反旺之理。若曰吐去其物。以伸木氣。乃是反為木鬱而施治。非為食傷而施治矣。

白話文:

現在使用「吐法」。總的來說,應該是集中於「達字」。如果是所有的鬱悶都應該使用吐法嗎?難道可以這樣嗎?至於東垣《脾胃論》裡面所說的:「飲食阻滯傷害肺氣,是金與土旺盛於上,而剋制木的緣故。這仍然不能讓人沒有疑問。金剋木是五行常道,本來就不必等到外物傷害以後才能克。而且被外物所傷害,怎麼會有反而旺盛的道理?如果說,吐去那些外物,用以伸展木氣。那就是反而作為木氣鬱滯來施治,不是作為飲食傷害來施治了。

夫食塞胸中而用吐。正內經所謂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耳。恐不勞引木鬱之說。以汨之也。火鬱發之。發者。汗之也。升舉之也。如腠理外閉。邪熱怫鬱。則解表取汗以散之。又如龍火鬱甚於內。非苦寒降沉之劑可治。則用升浮之藥。佐以甘溫。順其性而從治之。使勢窮則止。

白話文:

當飲食導致胸中堵塞的時候,就要使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。這就如《內經》所說的:「上部有堵塞,就從上面疏通」的意思。我不認為有必要搬出木鬱的說法來解釋這件事。火鬱就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所謂「發散」,就是讓它們通過汗液排出。身體的腠理閉塞,邪熱鬱積,就可以通過解表發汗的方法來使邪熱散開。又比如龍火在體內鬱積嚴重,不是用苦寒的藥物來降沉就可以治療好的,就要用升浮的藥物,再配合甘溫的藥物,順著病情的發展來治療。讓病情達到極限就停止治療。

如東垣升陽散火湯是也。凡此之類。皆發之之法也。土鬱奪之。奪者。攻下也。劫而衰之也。如邪熱入胃。用鹹寒之劑以攻去之。又如中滿腹脹。濕熱內甚。其人壯氣實者。則攻下之。其或勢盛。而不能頓除者。則劫奪其勢。而使之衰。又如濕熱為痢。有非力輕之劑可治者。

白話文:

如東垣的升陽散火湯就是。凡是這種情況,都是發散之法。土鬱奪之,奪指攻下,劫奪其勢,使其衰減。比如邪熱入胃,用鹹寒藥物攻下出去。又如同中滿腹脹,濕熱內盛,這種人又壯實,就可以攻下。如果是勢盛不能一下子除去,則劫奪其勢,使之衰減。又如濕熱所致的痢疾,有些用輕微一點的藥物治療就能好。

則或攻或劫以致其平。凡此之類。皆奪之之法也。金鬱泄之。泄者。滲泄而利小便也。疏通其氣也。如肺金為腎水上原。金受火鑠。其令不行。原鬱而滲道閉矣。宜肅清金化滋以利之。又如肺氣膹滿。胸憑仰息。非利肺氣之劑。不足以疏通之。凡此之類。皆泄之之法也。王氏謂滲泄解表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可以採取攻克或劫奪的方法來使疾病平復。凡是這一類(情況),都是奪取病邪的方法。金鬱結了,就要用瀉法來疏通。瀉,就是滲泄,使小便通利,疏通金鬱結的氣。比如,肺金是腎水的源頭。如果金被火所熔,它的功能就會受損,源頭就會鬱結,滲泄的通道就會閉塞。這時,就應該肅清肺金,滋養它以利於它。又比如,肺氣鬱結,胸悶氣喘,這時如果不採用利肺氣的藥物,就不能疏通鬱結。凡是這一類(情況),都是瀉法的範疇。王氏說,滲泄可以解表,利小便。

為金鬱泄之。夫滲泄利小便。固為泄金鬱矣。其解表二字。莫曉其意。得非以人之皮毛屬肺。其受邪為金鬱。而解表為泄之乎。竊謂如此則凡筋病便是木鬱。肉病便是土鬱耶。此二字未當於理。今刪去。且解表間於滲泄利小便之中。是滲泄利小便為二治矣。若以滲泄為滋肺生水。

白話文:

用金寒來瀉泄它。至於滲泄,利於小便,確實是瀉泄金鬱了。至於「解表」兩個字,我無法理解它的意思。難道是因為人皮毛屬肺,受到邪氣侵襲成為金鬱,而「解表」是對它進行瀉泄嗎?我私自認為如果是這樣,那麼凡是筋的疾病就是木鬱,肉的疾病就是土鬱嗎?這兩個字與道理並不相符。現在刪去它。而且「解表」夾在滲泄利小便中,是說滲泄利小便為兩種治療方法。如果將滲泄解釋為滋潤肺部生水,

以利小便為直治膀胱。則直治膀胱。既責不在肺。何為金鬱乎。是亦不通。故余易之曰。滲泄而利小便也。水鬱折之。折者。制御也。伐而挫之也。漸殺其勢也。如腫脹之病。水氣淫溢。而滲道以塞。夫水之所不勝者。土也。今土氣衰弱。不能制之。故反受其侮。治當實其脾土。

白話文:

透過利小便來直接治療膀胱。則直接治療膀胱。既然責備不在肺。為什麼會有金鬱呢?這也是不通的。所以我將它改為:滲透排泄而利小便。水鬱就加以疏導。疏導的意思是:加以控制。加以攻伐挫敗。逐漸減弱它的勢力。像腫脹的疾病。水氣過於氾濫。而滲透的通道被堵塞了。水所不能戰勝的,就是土。現在土氣衰弱。不能控制它。所以反而受到它的侵犯。治療應當是充實脾土。

資其運化。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。則滲道達而後愈。或病勢既旺。非上法所能遽制。則用泄水之藥以伐而挫之。或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。三治備舉。迭用以漸平之。王氏所謂抑之制其沖逆。正欲折挫其氾濫之勢也。夫實土者守也。泄水者攻也。兼三治者。廣略而決勝也。守也。

白話文:

藉助其運化功能。使水不敢氾濫侵犯。那麼水濕滲注的道路通暢了,疾病才能痊癒。或者病勢已很旺盛,不是上面所述の方法能立即制止的,就要使用泄水之藥來伐治,挫敗它。或去除體內的陳舊之物,暢通鬼門關,潔淨臟腑。三種治法兼備,交替使用,以漸漸平復病情。王氏所說的「抑之制其沖逆」,正是要折挫它氾濫的態勢。培土固護是守法,泄水攻伐是攻法,兼用三種治法,就是擴大謀略,爭取勝利。守法是保守的。

攻也。廣略也。雖俱為治水之法。然不審病者之虛實。久近。淺深。雜焉而妄施治之。其不傾踣者寡矣。且夫五郁之病。固有法以治之矣。然邪氣久客。正氣必損。今邪氣雖去。正氣豈能遽平哉。苟不平調正氣。使各安其位。復其常於治郁之餘。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。故又曰。

白話文:

攻和略都是治理水患的方法,但如果不仔細診斷病人的虛實、病情的久近和病情的淺深,而盲目施治,那麼病人康復的可能性很低。此外,五鬱之病雖然有固定的治療方法,但是邪氣長期存在,正氣必定受損。即使邪氣已經消除,正氣也不可能立即恢復正常。如果不平調正氣,使各經脈臟腑安於其位,恢復常態,那麼即使治好了鬱結之病,仍然不能算是完全治好了。所以說,治療五鬱之病,還需要平調正氣,使正氣恢復正常。

然調其氣。苟調之。而其氣猶或過而未服。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。如木過者當益金。金能制木。則木斯服矣。所不勝者所畏者也。故曰。過者折之以其畏也。夫制物者。物之所欲也。制於物者。物之所不欲也。順其欲則喜。逆其欲則惡。今逆之以所惡。故曰。所謂瀉之。王氏以咸瀉腎。

白話文:

然而調節其正氣。如果調節後,正氣仍然過度盛旺而未被制服,就應該增強其所不能勝的邪氣以制伏它。比如木氣過盛,就應增強金氣。金能制伏木,則木氣自然被制服。所不能勝的是所畏懼的。所以說,過盛的就用它所畏懼的來折制它。制服事物的是事物所希望的,被事物制服的是事物所不希望的。順從它的希望它就會喜歡,違背它的希望它就會憎恨。現在用它所憎恨的來制服它,所以說,所謂瀉這個方法。王叔和用鹹味瀉腎。

酸瀉肝之類為說。未盡厥旨。雖然。自調其氣以下。蓋經之本旨。故余推其義如此。若擴充為應變之用。則不必盡然也。

白話文:

認為酸味能瀉肝氣,但這種說法並不全面。雖然如此,從「自調其氣」以下的內容,都是經文的本旨。所以,我依據經文的意義進行推斷,但如果要擴大經文的運用範圍,則不一定完全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