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積熱沉寒論

回本書目錄

積熱沉寒論

1. 積熱沉寒論

人之所藉以生者,氣也。氣者何?陰陽是也。夫陰與陰,可以和而平,可以乖而⿺辶否。善攝與⿺辶否,吉凶於是乎歧之。夫惟攝之不能以皆善也,故偏寒偏熱之病,始莫逃於乖⿺辶否之餘矣。雖然,寒也,熱也,苟未至於甚,粗工為之而不難。設熱積而寒沉,良工猶弗能以為計,況其下乎?奈之何?俗尚顓蒙,恪持方藥,愈投愈盛,迷不之反。豈知端本澄源,中含至理,執其樞要,眾妙俱呈。

且以積熱言之,始而涼和,次而寒取;寒取不愈,則因熱而從之;從之不愈,則技窮矣。由是苦寒頻歲而弗停。又以沉寒言之,始而溫和,次而熱取;熱取不愈,則因寒而從之;從之不愈,則技窮矣。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。嗟夫!苦寒益深,而積熱彌熾;辛熱大過,而苦寒愈滋。苟非大聖慈仁,明垂樞要,生也,孰從而全之?

經曰:「謂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;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。」所謂求其屬也。屬也者,其樞要之所存乎?斯旨也,王太僕知之。故曰:「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」又曰:「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以寒。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;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」籲!混乎千言萬語之間,殆猶和璧之在璞也。其寶久湮,豈過焉者,石之而弗鑿乎?余僭得而推衍之。

夫偏寒偏熱之病,其免者固千百之一二,而積熱沉寒,亦恐未至於數見也。然而數見者,得非粗工不知求屬之道,不能防微杜漸,遂致滋蔓難圖,以成之歟?夫寒之而熱者,徒知以寒治熱,而不知熱之不衰者,由乎真水之不足也;熱之而寒者,徒知以熱治寒,而不知寒之不衰者,由乎真火之不足也。不知真水火不足,泠以寒熱藥治之,非惟臟腑習熟藥,反見化於其病,而有者弗去,無者弗至矣。

故取之陰,所以益腎水之不足,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餘;取之陽,所以益心火之不足,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。其指水火也,屬猶主也,謂心腎也。求其屬者,言水火不足,而求之於心腎也。火之原者,陽氣之根,即心是也;水之主者,陰氣之根,即腎是也。非謂火為心,而原為肝;水為腎,而主為肺也。寒亦益心,熱亦強腎。此太僕達至理於規矩準繩之外,而非迂士麴生之可以跂及矣。

彼迂士麴生,不明真水火於寒熱之病,有必制必勝之道,但謂藥未勝病,久遠期之,是以恪守方藥,愈投愈盛,卒至殞滅,而莫之悟。嗚呼!悲夫!余見積熱沉寒之治,每蹈於覆轍也,因表而出之以勸。

白話文:

人之所以能活著,靠的是氣。氣是什麼呢?就是陰陽。陰和陰可以調和達到平衡,也可以不調和而產生問題。能不能好好調養,就決定了吉凶。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調養得好,所以偏寒偏熱的疾病,一開始都逃不過陰陽不調的結果。

雖然說,寒症也好,熱症也好,如果還不嚴重,普通的醫生都能處理。但如果熱邪積聚,寒邪深伏,即使是好醫生也束手無策,更何況是醫術更差的呢?該怎麼辦呢?現在的習慣是頑固地依賴藥方,越用藥越嚴重,卻不知道反省。其實只要掌握根本,弄清源頭,其中包含著最深刻的道理。抓住關鍵,就能展現一切奧妙。

就積熱來說,一開始用涼藥調和,接著用寒藥攻邪。如果寒藥攻邪無效,就改用熱藥來治療。如果熱藥治療還是無效,那就束手無策了。於是就年復一年地用寒涼藥,病反而不會好。再說沉寒,一開始用溫藥調和,接著用熱藥攻邪。如果熱藥攻邪無效,就改用寒藥來治療。如果寒藥治療還是無效,那也束手無策了。於是就年復一年地用辛熱藥,病也不會好。

唉!用苦寒藥越久,積熱反而越嚴重;用辛熱藥過度,苦寒反而更加滋生。如果不是聖人以慈悲心腸揭示養生的關鍵,又有誰能保全生命呢?醫經說:「治療寒症卻出現熱象的,要從陰的方面著手;治療熱症卻出現寒象的,要從陽的方面著手。」這就是所謂的尋找它的歸屬。所謂的歸屬,就是關鍵所在。王太僕深知這個道理,所以說:「增強火的根源,以消除陰寒;壯大水的根本,以制約陽熱。」他又說:「治療心病不必一定用熱藥,治療腎病不必一定用寒藥。只要增強心陽,寒邪自然能消退;只要強盛腎陰,熱邪也能平息。」

唉!千言萬語,含義複雜,就像和氏璧藏在原石中一樣,它的寶貴之處被埋沒很久。難道不應該將它鑿開嗎?我冒昧地加以推論,偏寒偏熱的疾病,能避免的固然是少數,而積熱沉寒的狀況,恐怕也不常見。然而,如果常見,難道不是因為庸醫不懂得尋找歸屬的方法,不能防微杜漸,以致病情蔓延難以控制嗎?

治療寒症卻出現熱象的,只知道用寒藥治療熱象,卻不知道熱象不消退的原因是真水不足。治療熱症卻出現寒象的,只知道用熱藥治療寒象,卻不知道寒象不消退的原因是真火不足。不知道真水真火不足,卻用寒熱藥來治療,非但使臟腑習慣了藥性,反而使病情加重。這樣,該有的沒有了,不該有的卻留下了。所以,「取之陰」就是要增補腎水的不足,使它能制約心火的過盛;「取之陽」就是要增補心火的不足,使它能制約腎水的過盛。這裡說的水火,實際上是指它的歸屬,就像君主一樣,說的是心和腎。所謂的尋找歸屬,就是說水火不足,要從心腎著手來解決。火的根源,是陽氣的根本,就是心;水的根本,是陰氣的根本,就是腎。並不是說火是心,而根源是肝;水是腎,而根本是肺。用寒藥也能增強心陽,用熱藥也能強盛腎陰。這就是王太僕在規矩準繩之外,所領悟的至理,不是那些迂腐的讀書人所能達到的。

那些迂腐的讀書人,不明白寒熱病中的真水真火,認為一定要用藥物來壓制病邪,只認為藥力不夠,所以長期用藥,因此頑固地依賴藥方,用藥越來越多,最終導致死亡,卻不明白原因。唉!真是可悲啊!我看到治療積熱沉寒的病人,總是重蹈覆轍。因此寫出這篇文章來勸誡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