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中暑中熱辨

回本書目錄

中暑中熱辨

1. 中暑中熱辨

潔古云。靜而得之為中暑。動而得之為中熱。中暑者陰證。中熱者陽證。東垣云。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。名曰中暑。其病必頭痛。惡寒。身形拘急。肢節疼痛。而煩心。肌膚火熱。無汗。為房室之陰寒所遏。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。大順散主之。若行人。或農夫。於日中勞役得之者。

白話文:

過去古籍中說,安靜而患上的是暑,勞動而患上的是熱。中暑是陰證,中熱是陽證。東垣說,在深堂大廈避暑熱而患病,這叫中暑。這種病一定會頭痛,畏寒,身體拘急,肢節疼痛,而且心煩,皮膚像火般發熱,沒有汗,這是因為房室陰寒遏制,使周身陽氣不能舒展。治療時以大順散為主。若是行人或者農夫,在日中勞累而患上的疾病。

名曰中熱。其病必苦頭痛。發躁熱。惡熱。捫之肌膚。大熱。必大渴引飲。汗大泄。無氣以動。乃為天熱外傷肺氣。蒼朮白虎湯主之。竊謂暑熱者。夏之令也。大行於天地之間。人或勞動。或飢餓。元氣虧乏。不足以御天令亢極。於是受傷而為病。名曰中暑。亦名曰中熱。其實一也。

白話文:

名叫中熱。得了這種病,必定非常頭痛,煩躁發熱,厭惡熱氣。用手撫摸患者皮膚,很燙,必定非常口渴想喝水,汗流不止,沒有力氣行動。這是天熱外傷了肺氣。可以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。我認為暑熱是夏天的主氣,在天地之間廣泛存在。人們有的勞動過度,有的飢餓,元氣虧損,不足以抵禦天令旺盛到極點,於是受到傷害而發病。名叫中暑,也叫做中熱,實際上是一樣的。

今乃以動靜所得分之何哉。夫中暑熱者。固多在勞役之人。勞役則虛。虛則邪入。邪入則病。不虛則天令雖亢。亦無由以傷之。彼避暑於深堂大廈。得頭疼惡寒等證者。蓋亦傷寒之類耳。不可以中暑名之。其所以煩心。與肌膚火熱者。非暑邪也。身中陽氣受陰寒所遏而作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現在以動靜來區分的原因是什麼?患了中暑熱的人,大都是從勞役產生。勞役則會虛弱,虛弱則邪氣入侵。邪氣入侵則生病。不虛弱的人,即使天令炎熱,也不可能有傷害他的機會。那些躲避炎熱於深堂大廈中,得到頭痛惡寒等症狀的人,應屬於傷寒之類,不可以中暑來命名。他所以煩心及肌膚火熱,並不是暑邪所致,而是人體中陽氣受到陰寒遏制而發生的。

既非暑邪。其可以中暑名乎。苟欲治之。則辛溫輕揚之劑。發散可也。夫大順散一方。甘草最多。乾薑杏仁肉桂次之。除肉桂外。其三物皆炒者。原其初意。本為冒暑伏熱。引飲過多。脾胃受濕。嘔吐。水穀不分。臟腑不調所立。故甘草乾姜皆經火炒熟。又肉桂而非桂枝。蓋溫中藥也。

白話文:

既不是暑邪,怎麼可以使用中暑的名稱呢?如果想要治療,那麼辛溫輕揚的藥劑,可以發散。大順散這個方子,甘草最多;乾薑、杏仁、肉桂次之。除了肉桂以外,其他三樣都是炒過的,原本的用意,是針對冒暑伏熱,喝太多水,脾胃受濕,嘔吐,飲食不分,臟腑不調而設立的。所以,甘草、乾薑都經過火炒變熟,加上肉桂而不是桂枝,那是因為它是溫中藥。

內有杏仁。不過取其能下氣耳。若以此藥。治靜而得之之證。吾恐不能解。反增內煩矣。今之世俗。往往不明。類曰。夏月陰氣在內。大順散為必用之藥。籲。其誤也。不亦甚歟。夫陰氣非寒氣也。蓋夏月陽氣發散於外。而陰氣則在內耳。豈空視陰氣為寒氣。而用溫熱之藥乎。

白話文:

杏仁固然存在於這個方劑中,但只是為了能夠宣降肺氣罷了。如果用這個方劑來治療熱症,恐怕不能見效,反而會加重鬱熱。現在世間多有不明白這一點,認為夏月陰氣內伏,所以大順散是必用之藥。這真是太錯了!陰氣並不是寒氣,而是因為夏月陽氣發散在外,而陰氣則在身體內部罷了,豈能把陰氣視為寒氣,而用溫熱性質的藥物呢?

陰果為寒。何以夏則飲水乎。其蒼朮白虎湯雖宜用。然亦豈可視為通行之藥。必參之治暑諸方。隨所見之證而用之。然後合理。若夫所謂靜而得之之證。雖當暑月。即非暑病。宜分出之。勿使後人。有似同而異之惑。

白話文:

陰果是寒涼的。為什麼夏季還可以喝呢?蒼朮白虎湯雖然適合夏天服用,但也不能把它視為通用藥物。一定要參考治療暑熱的各種方劑,根據所見的症狀來使用。這樣才合理。至於所說的靜而得之的證狀,即使在暑月,也不是暑熱病,應該把它分開來。不要讓後人有似同而異的疑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