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中暑中熱辨
中暑中熱辨
1. 中暑中熱辨
潔古云。靜而得之為中暑。動而得之為中熱。中暑者陰證。中熱者陽證。
東垣云。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。名曰中暑。其病必頭痛。惡寒。身形拘急。肢節疼痛。而煩心。肌膚火熱。無汗。為房室之陰寒所遏。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。大順散主之。若行人。或農夫。於日中勞役得之者。
名曰中熱。其病必苦頭痛。發躁熱。惡熱。捫之肌膚。大熱。必大渴引飲。汗大泄。無氣以動。乃為天熱外傷肺氣。蒼朮白虎湯主之。
竊謂暑熱者。夏之令也。大行於天地之間。人或勞動。或飢餓。元氣虧乏。不足以御天令亢極。於是受傷而為病。名曰中暑。亦名曰中熱。其實一也。
今乃以動靜所得分之何哉。夫中暑熱者。固多在勞役之人。勞役則虛。虛則邪入。邪入則病。不虛則天令雖亢。亦無由以傷之。彼避暑於深堂大廈。得頭疼惡寒等證者。蓋亦傷寒之類耳。不可以中暑名之。其所以煩心。與肌膚火熱者。非暑邪也。身中陽氣受陰寒所遏而作也。
既非暑邪。其可以中暑名乎。苟欲治之。則辛溫輕揚之劑。發散可也。夫大順散一方。甘草最多。乾薑杏仁肉桂次之。除肉桂外。其三物皆炒者。原其初意。本為冒暑伏熱。引飲過多。脾胃受濕。嘔吐。水穀不分。臟腑不調所立。故甘草乾姜皆經火炒熟。又肉桂而非桂枝。蓋溫中藥也。
內有杏仁。不過取其能下氣耳。若以此藥。治靜而得之之證。吾恐不能解。反增內煩矣。今之世俗。往往不明。類曰。夏月陰氣在內。大順散為必用之藥。籲。其誤也。不亦甚歟。夫陰氣非寒氣也。蓋夏月陽氣發散於外。而陰氣則在內耳。豈空視陰氣為寒氣。而用溫熱之藥乎。
陰果為寒。何以夏則飲水乎。其蒼朮白虎湯雖宜用。然亦豈可視為通行之藥。必參之治暑諸方。隨所見之證而用之。然後合理。若夫所謂靜而得之之證。雖當暑月。即非暑病。宜分出之。勿使後人。有似同而異之惑。
白話文:
潔古說:靜態時得到的病症稱為中暑,動態時得到的病症稱為中熱。中暑屬於陰證,中熱屬於陽證。東垣說:在涼爽的屋子裡避暑而得病,稱為中暑,其症狀必定是頭痛、怕冷、身體僵硬、肢體關節疼痛、心煩、皮膚發熱但不出汗,這是因為室內的陰寒之氣抑制了體內的陽氣,使其無法正常散發。可用大順散治療。如果是行路的人或農夫,在烈日下勞動而得病,稱為中熱,其症狀必定是頭痛劇烈、煩躁發熱、怕熱、觸摸皮膚發燙、非常口渴想喝水、大量出汗、身體虛弱無力,這是因為天熱外邪損傷了肺氣,可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
我認為,暑熱是夏天的主氣,瀰漫在天地之間。人如果勞累或飢餓,元氣虛弱,不足以抵抗過於強盛的天氣,於是就受到損傷而生病,這種情況稱為中暑,也稱為中熱,實際上它們是同一種病。
現在卻以動態和靜態來區分,這是為什麼呢?中暑或中熱,確實多發生在勞動的人身上。勞動會使人虛弱,虛弱就會使邪氣入侵,邪氣入侵就會生病。如果不虛弱,就算天氣再熱,也不會受到傷害。那些在涼爽的屋子裡避暑,卻出現頭痛、怕冷等症狀的人,其實屬於傷寒之類,不應該稱為中暑。他們之所以會心煩、皮膚發熱,並不是因為暑邪,而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受到陰寒之氣的抑制所導致的。
既然不是暑邪,怎麼能稱為中暑呢?如果要治療,應該用辛溫輕揚的藥物來發散。大順散這個方子,甘草用量最多,其次是乾薑、杏仁、肉桂。除了肉桂之外,其他三味藥材都是炒過的。究其原意,這個方子本來是用來治療因為冒暑受熱、飲水過多、脾胃受濕、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臟腑功能失調等問題。所以甘草和乾薑都要炒熟,而且用肉桂而不是桂枝,是因為肉桂是溫中藥。
方子裡有杏仁,只是取其能降氣的功效而已。如果用這個藥來治療靜態時得到的病症,我恐怕無法解決問題,反而會增加內心的煩躁。現在世俗之人往往不明白,說夏天體內陰氣重,大順散是必用的藥。唉,這種錯誤實在是太嚴重了!陰氣不是寒氣,而是夏天陽氣發散於外,陰氣則存在於體內,難道要將陰氣當成寒氣,而用溫熱的藥物嗎?
如果陰氣真的是寒氣,為什麼夏天還會想喝水呢?蒼朮白虎湯雖然可以用,但也不能把它當成通用的藥。必須參考其他治療暑病的方劑,根據具體看到的症狀來使用,這樣才合理。至於那些所謂靜態時得到的病症,即使在夏天,也不是暑病,應該把它們區分開來,不要讓後人產生似是而非的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