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中風辨
中風辨
1. 中風辨
人有卒暴僵仆。或偏枯。或四肢不舉。或不知人。或死。或不死者。世以中風呼之。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。余嘗考諸內經。則曰風者。百病之始也。又曰風者。百病之長也。至其變化。乃為他病。無常方。又曰風者。善行而數變。又曰風之傷人也。或為寒熱。或為熱中。或為寒中。
或為癘風。或為偏枯。或為風也。其卒暴僵仆。不知人。四肢不舉者。並無所論。止有偏枯一語而已。及觀千金方。則引岐伯曰。中風大法有四。一曰偏枯。二曰風痱。三曰風懿。四曰風痹。解之者。曰。偏枯者。半身不隨。風痱者。身無痛。四肢不收。風懿者。奄忽不知人。
風痹者。諸痹類風狀。金匱要略中風篇曰。寸口脈浮而緊。緊則為寒。浮則為虛。寒虛相搏。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。絡脈空虛。賊邪不瀉。或左或右。邪氣反緩。正氣即急。正氣引邪。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。肌膚不仁。邪在於經。即重不勝。邪入於腑。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臟。
舌即難言。口吐涎沫。由是觀之。知卒暴僵仆。不知人。偏枯。四肢不舉等證。固為因風而致者矣。故用大小續命。西州續命。排風。八風等諸湯散治之。及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彥修三子者出。所論始與昔人異矣。河間曰。中風癱瘓者。非謂肝木之風實甚。而卒中之。亦非外中於風。
由乎將息失宜。心火暴甚。腎水虛衰不能制之。則陰虛陽實。而熱氣怫鬱。心神昏冒。筋骨不用。而卒倒無所知也。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。由五志過極。皆為熱甚故也。俗云。風者。言末而忘其本也。東垣曰。中風者。非外來風邪。乃本氣病也。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。
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。多有此疾。壯歲之時無有也。若肥盛則間有之。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。彥修曰。西北氣寒為風所中。誠有之矣。東南氣溫而地多濕。有風病者非風也。皆濕土生痰。痰生熱。熱生風也。三子之論。河間主乎火。東垣主乎氣。彥修主於濕。反以風為虛象。
而大異於昔人矣。籲。昔人也。三子也。果孰是歟。果孰非歟。以三子為是。昔人為非。則三子未出之前。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。以昔人為是。三子為非。則三子已出之後。亦有從三子而治愈者矣。故不善讀其書者。往往致亂。以予觀之。昔人三子之論。皆不可偏廢。但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。
視為中風而立論。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。殊不知因於風者。真中風也。因於火。因於氣因於濕者。類中風。而非中風也。三子所論者。自是因火。因氣。因濕。而為暴病。暴死之證。與風何相干哉。如內經所謂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。四肢不舉。亦未嘗必因於風。而後能也。
夫風火氣濕之殊。望聞問切之異。豈無所辨乎。辨之為風。則從昔人以治。辨之為火氣濕。則從三子以治。如此。庶乎析理明。而用法當矣。惟其以因火。因氣。因濕之證。強因風而合論之。所以真偽不分。而名實相紊。若以因火。因氣。因濕證分出之則真中風病彰矣。所謂西北有中風東南無中風者。
其然歟。否歟。
白話文:
有人會突然僵硬倒地,或是半身不遂,或是四肢無法動彈,或是失去意識,有的會死,有的則不會。世人稱之為中風,醫書上也用中風來治療。我曾經研究過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說到:「風是所有疾病的開端」,又說:「風是所有疾病的領導者」,當它產生變化時,就會變成其他疾病,沒有固定的模式。又說:「風的特性是善於遊走且變化迅速」,還說:「風傷害人體,可能會導致寒熱症狀,或熱在體內,或寒在體內,或癩病,或半身不遂,或只是感受了風邪」。至於那些突然僵硬倒地、失去意識、四肢無法動彈的狀況,經文中並沒有詳細論述,只提到半身不遂。再看《千金方》,其中引用了岐伯的話說:「中風大致有四種:一是半身不遂,二是風痱,三是風懿,四是風痹。」解釋說:「半身不遂是半邊身體不能活動;風痱是身體沒有疼痛感,四肢卻不能控制;風懿是突然昏迷不省人事;風痹是各種痺症像風邪引起的症狀。」《金匱要略》中風篇說:「寸口脈浮而緊,緊是寒邪的表現,浮是虛弱的表現。寒邪和虛弱相互搏擊,病邪就在皮膚表面。浮脈表示血虛,經絡空虛,邪氣不排出,或在左側或在右側。邪氣反而會鬆弛,正氣就會急迫,正氣引導邪氣,導致口眼歪斜,活動不靈活。邪氣在經絡,會使肌肉麻木;邪氣在經脈,就會感覺身體沉重無力;邪氣侵入腑臟,就會失去意識;邪氣侵入臟腑,就會難以說話,口吐白沫。」由此看來,那些突然僵硬倒地、失去意識、半身不遂、四肢無法動彈等症狀,確實是由風邪引起的。所以使用大小續命湯、西州續命湯、排風湯、八風湯等藥方來治療。到了近代,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彥修三位醫家,他們的論述開始與前人不同。劉河間認為,中風癱瘓並不是肝木之風過於強盛,也不是外感風邪,而是因為調養不當,心火過旺,腎水虛衰不能制約,導致陰虛陽實,熱氣鬱積,心神昏迷,筋骨無力,而突然倒地不省人事。大多是因為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五種情緒過度而突然發作,因為五種情緒過度都會產生熱,所以民間說的中風,只是說到表面現象而忽略了根本原因。李東垣認為,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身體本身的疾病。一般人在四十歲以後,身體機能衰退,或是因為憂愁、喜悅、憤怒而損傷氣血,大多會患上這種疾病,年輕時很少有這種情況。如果身體肥胖,偶爾也會發生,也是因為形體強盛而氣血衰弱導致的。朱彥修認為,西北地區氣候寒冷,確實會因感受風邪而患病,但東南地區氣候溫和,又多濕氣,那裡的風病不是真的風邪,而是因為濕氣產生痰,痰產生熱,熱產生風。三人的論點,劉河間主張是火,李東垣主張是氣,朱彥修主張是濕,反而認為風只是表象。
他們的觀點與前人大相徑庭。唉!前人的觀點和三人的觀點,究竟哪個是對的呢?哪個又是錯的呢?如果認為三人的觀點是對的,前人的觀點是錯的,那麼在三人出現之前,就有人按照前人的方法治療而痊癒。如果認為前人的觀點是對的,三人的觀點是錯的,那麼在三人出現之後,也有人按照三人的方法治療而痊癒。所以,不善於讀書的人,往往會因此而感到困惑。以我來看,前人與三人的論點都不能偏廢。只是三人把類似中風的疾病,都當作中風來立論,所以才讓後人感到疑惑而無法判斷。殊不知,因為感受風邪而引起的,才是真正的中風。因為火、因為氣、因為濕引起的,是類似中風,而不是真的中風。三人所論述的,只是因為火、因為氣、因為濕而引起的突發疾病、突然死亡的症狀,與風邪沒有關係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三陰三陽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、四肢無力」,也並不一定是因為風邪引起的。
風、火、氣、濕的不同,以及望、聞、問、切診斷方式的不同,難道沒有區別嗎?如果診斷是風引起的,就按照前人的方法治療;如果診斷是火、氣、濕引起的,就按照三人的方法治療。這樣,才能分析清楚道理,才能正確用藥。正是因為把火、氣、濕引起的症狀,都強行歸類為風引起的,所以才導致真假不分、名實不符。如果把火、氣、濕引起的症狀分別區分開來,那麼真正的中風病就會顯現出來。所謂的「西北地區有中風,東南地區沒有中風」,是真的嗎?還是假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