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志聰

《侶山堂類辯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辯三焦

己酉之秋,《內經》甫竣,興懷山水,八月既望,偕二三知己,夜泛西泠,時月明云斂,天高氣清,呼盧暢飲,幾忘寤寐。偶論及三焦,有云無形之氣者,有云有形之經者,聚訟不已,質之於余。余曰:有形、無形皆是也,但各偏執一見,而不能通貫耳!《靈樞經》曰:三焦、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應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;理者,皮膚臟腑之文理也。

蓋三焦乃少陽相火,即精水中所生之元陽,(壯則為火,和平為元氣。)遊行於上中下之間,通會於腠理之內,實無形之氣也。若遊行之氣,不應屬一腑而有經穴矣。《經脈篇》曰:三焦之脈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。(下膈,乃胃分。循者,循於三部也。

)《榮衛生會篇》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中焦亦並胃中,下焦者別迴腸。《平脈篇》曰:三焦不歸其部,上焦不歸者,噫而酢吞;中焦不歸者,不能消穀引食;下焦不歸者,則遺溲。是三焦之氣,發原於腎臟,歸著於中胃上下之間。《靈樞經》所論之出處,即《平脈論》所歸之部署也。

有有形之部署,則有經脈氣穴,而為一腑矣。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,先聖賢多詳論於諸經之中,奈何後人不能博覽群經,又不能貫通會悟,是以各執一見,而為一偏之辭。嗟嗟!三焦之理,數千年以來,尚議論紛紜,無惑乎諸君之折辯也。

白話文:

在己酉年的秋天,我剛完成《內經》的研讀,興起遊山玩水的念頭。八月十五過後,我與兩三位知己好友,在夜晚一同泛舟於西湖之上。當時月光明亮,雲彩散去,天空高遠清朗,我們大聲喧鬧、盡情暢飲,幾乎忘記了時間。偶然間談論到三焦,有人認為三焦是無形之氣,也有人認為三焦是有形的經絡,大家爭論不休,於是來問我的看法。我說:「說它有形或無形都是對的,只是大家各自偏執於一個角度,而不能融會貫通而已!」《靈樞經》說:「三焦和膀胱,它們的表現都反應在皮膚的紋理和毛髮上。」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皮膚紋理,是三焦氣機流通匯聚的根本之處;紋理,則是皮膚和內臟器官的紋路。」

三焦實際上是少陽相火,也就是精水中產生的元陽。(元陽強盛時表現為火,平和時表現為元氣。)它運行於上中下三個部位之間,與皮膚紋理之內相通,確實是一種無形之氣。如果說是運行的氣,就不應該歸屬於某一個臟腑,卻有經絡穴位。《經脈篇》說:「三焦的脈,進入鎖骨凹陷處,分布於膻中穴,散布連結心包,下行通過膈膜,沿著三焦所屬的部位運行。(下膈,屬於胃的範圍。沿著三焦所屬的部位,也就是沿著上中下三部運行。)

《營衛生會篇》說:「上焦的氣從胃的上口出來,中焦也與胃中部相連,下焦則區分開來與迴腸相連。《平脈篇》說:「三焦的氣不回到它所屬的部位,上焦不歸位會打嗝和吞酸水;中焦不歸位會不能消化食物,不想吃東西;下焦不歸位則會大小便失禁。」可見三焦的氣,發源於腎臟,歸結於胃的上下之間。《靈樞經》所論述的氣的來源,正是《平脈論》所歸結的運行部署。

有形體的運行部署,就會有經脈氣穴,才能構成一個臟腑。臟腑血氣的產生、起始、出入,古代聖賢在各經典中已經詳細論述,可惜後人不能廣泛閱讀群書,又不能融會貫通,所以才各執一詞,形成片面的見解。唉!三焦的道理,數千年以來,仍然議論紛紛,難怪各位會有這麼多的爭論。

2. 辯包絡

越人謂心主包絡,與三焦為表裡,俱有名而無形。後人有以命門為包絡者。皆非通論也。少陽三焦之氣,生於腎臟,即相火也。相火者,先天所生之元陽也。包絡者,包絡於心下,多血而主脈,為君主之相。其脈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。(在三焦曰循,在包絡曰歷,皆分循分歷於中胃上下之間。

)是包絡在膈上三焦在膈下,皆屬有形之臟腑也。但包絡、三焦之氣,並出於腎,一遊行於上中下,而各有所歸之部署;一入於心下包絡,而為君主之相。(《靈樞經》云:腎合三焦膀胱。乃腎氣上合於心包,猶膀胱之歸於部署。)猶腎與膀胱,太陽與君火,標本之相合也。

腎中之元陽,先天之水火也,君火與包絡,後天之二火也。包絡、三焦,皆以有形無形之間求之,則得矣。

白話文:

扁鵲認為心包絡(心臟外層的膜)與三焦(身體上、中、下三個部位的總稱)互為表裡,兩者都有其名稱但沒有具體形狀。後人也有將命門(腎臟後方)當作包絡的說法,這都不是普遍的觀點。少陽三焦的氣,是從腎臟產生的,也就是相火。相火是先天就有的元陽。包絡包覆在心臟下方,血液豐富且主導脈搏,是輔佐君主(心臟)的重要臣子。其脈絡從胸腔中發出,屬於心包絡,往下通過橫膈膜,經過三焦。(在三焦中稱為「循」,在包絡中稱為「歷」,都在中脘胃的上下之間循行、經過。)

因此,包絡在橫膈膜上方,三焦在橫膈膜下方,都是屬於有形的臟腑。但是,包絡和三焦的氣都源自腎臟,一個遊走於身體的上、中、下部位,各自有其所屬的分布;一個進入心臟下方的包絡,成為輔佐君主的臣子。(《靈樞經》說:腎與三焦、膀胱相合。是說腎氣向上與心包相合,就像膀胱歸屬於它的分布一樣。)這就像腎與膀胱,太陽與君火,是標本相互結合的關係。

腎臟中的元陽,是先天的水火;君火與包絡,是後天的兩種火。包絡、三焦,都要從有形和無形之間去理解,才能了解它們的真意。

3. 辯督脈

《骨空論》曰: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,骨中央,女子入系庭孔。其孔,溺孔之端也。(庭孔,陰戶也。溺孔之㙐,戶內之產門也。此言督脈起於少腹之內,故舉女子之產戶以明之,是男於之督脈亦起於少腹內,宗筋之盡處,故下文曰: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蓋此節舉女子,則男子可知,下節舉男子,則與女子等也。

)其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,合少陰,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。(篡,初患切。臀,音屯。篡間,前後二陰相交之處。此言督脈循陰器之下,從後臀貫脊,在十四椎之間,從命門而入內屬腎。蓋命門乃督脈所入之門,故越人以右腎名為命門,謂督脈主陽,而右腎屬火也。

)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內,夾脊,抵腰中,下循膂,絡腎。(《根結篇》曰: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。命門者,目也,督脈之從上而下者,起於太陽之命門,上額,交巔,絡腦,出項,循肩,抵腰,下膂,絡腎。是起於陽者,出於上之命門,而入於下之命門也。

蓋太陽與督脈,乃陰中之生陽,本子先天之水火,為性命始生之門,故上下出入之處,皆名命門。上節曰貫脊,屬腎,此節曰循膂,絡腎;猶臟脈之屬臟絡腑,腑脈之屬俯絡臟。督脈之從下而上,從上而下,皆從命門而入屬絡於兩腎者也。出於庭孔者,起於陰,而貫脊,屬於右腎:與太陽起於目內眥者,起於陽,而下膂,絡於左腎。是以陰屬陽,以陽絡陰,陰陽交互之妙用也。

夫男左女右,故上節論女子,此下論男子,良有以夫。)其男子循莖,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其少腹直上者,貫齊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,環唇,上系兩目之下中央。(齊,同臍。此言督脈之原,起於少腹之內,而分兩岐。一從後而貫脊,屬腎;一從前而循腹,貫齊,直上系兩目之下,而交於太陽之命門.是督脈環繞前後上下一周,猶天道之包乎地外也。

世人咸謂背為陽,腹為陰,督脈循於背,總督一身之陽;任脈循於腹,統任一身之陰,又不明越人以右腎為命門之義,故已詳註於《素問》,而復申明之。督脈分兩岐,而內絡兩腎,越人尚不能詳析經義。出分兩岐,而入亦分兩岐。)

白話文:

督脈,它的起點在小腹下方,脊椎骨的中央,對於女性而言,它會連到陰戶的開口處。這個開口,其實就是尿道口的末端,也就是陰戶內的產門。這裡說督脈起源於小腹內部,所以才用女性的產門來解釋,其實男性的督脈也一樣從小腹內部、宗筋的末端開始,所以後面才會說「男性的走向與女性相同」。這裡先說女性,是因為男性的情況可以類推,反之亦然。

督脈的支脈會沿著陰莖或陰道向上,匯合在前後陰之間的會陰處,然後繞過肛門後方,再繞過臀部,到達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處,接著與少陰經相合,沿著大腿內側後方往上,貫穿脊椎,歸屬於腎臟。(會陰,就是前後陰相交的地方。)這裡說明督脈會沿著陰部向下,從後臀貫穿脊椎,在脊椎的第十四節(命門)處進入腎臟。命門是督脈進入的門戶,所以扁鵲認為右腎是命門,因為督脈主陽氣,而右腎屬火。

督脈還會和足太陽膀胱經一起,從眼內角的起始處向上到額頭交會在頭頂,然後進入大腦,再從頭後下方出來,沿著肩胛內側,夾著脊椎兩旁往下走,到達腰部,然後順著脊椎兩側的肌肉(膂)往下,與腎臟相連。《根結篇》說,足太陽膀胱經的起點在足小趾末端,終點在命門。這裡的命門是指眼睛,督脈從上往下走,從太陽經的命門(眼睛)開始,到額頭,交會在頭頂,進入大腦,再從頸後出來,沿著肩胛,到腰部,往下到脊椎兩旁的肌肉,連接腎臟。也就是說,從陽位開始,從上面的命門出來,又進入到下面的命門。

太陽經和督脈,都是在陰中產生陽氣,本源於先天的水火之氣,是生命開始的門戶。所以它們上下出入的地方都叫命門。前面說貫穿脊椎,歸屬於腎臟,這裡說沿著脊椎兩旁的肌肉,連接腎臟,就像臟腑經脈的歸屬一樣。督脈從下往上走,再從上往下走,都是從命門進入,歸屬於兩腎。從陰戶出來的,起於陰,貫穿脊椎,歸屬於右腎;與太陽經起於眼內角的,起於陽,沿著脊椎兩旁的肌肉向下,連接左腎。這是陰屬陽,陽絡陰,陰陽相互作用的奧妙。

男性左邊,女性右邊,所以前面說了女性的情況,接下來說男性的情況,是有原因的。男性的督脈會沿著陰莖向下,到達會陰處,和女性相同。另外,督脈從小腹直接向上走的一支,會貫穿肚臍中央,再往上貫穿心臟,進入喉嚨,到下巴,環繞嘴唇,最後連到兩眼下方的中央。(肚臍,就是臍。)這裡說明督脈起源於小腹內部,然後分出兩支。一支從後方貫穿脊椎,歸屬於腎臟;一支從前方沿著腹部向上,貫穿肚臍,直接向上連到兩眼下方,與太陽經的命門相交。這樣督脈就環繞了身體的前後上下,就像天道覆蓋大地一樣。

世人常說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,督脈循行於背部,所以總管全身的陽氣;任脈循行於腹部,所以總管全身的陰氣。這是沒有理解扁鵲認為右腎為命門的真正含義。我已經在《素問》中詳細解釋過,這裡再說明一次。督脈分出兩支,內部連接兩腎,扁鵲也沒能詳細分析經絡的意義。督脈分出兩支,進入的時候也分為兩支。

4. 辯臟腑陰陽

經云: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。而有肺金之燥,燥濕之相濟也,是以脾喜燥而肺喜潤。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。而胃合太陰之濕,臟腑雌雄之相配也,是以陽明不從標本,從中見太陰之濕化。陰陽和平,燥濕相合,則飲食消化,津液運行,而肌肉豐厚;如陰陽不和,則能食而瘦矣。

故脾胃之陰濕太過者,宜燥之溫之;陽明之燥熱已甚者,宜苦寒以泄之。肺與大腸病秋金之燥者,宜清涼以潤之;感太陰之濕者,宜溫熱以燥之。此平治陰陽燥濕之道也。少陰之上,君火主之,而有腎臟之水;太陽之上,寒水主之,而有巨陽之陽:陰陽標本之相合也。是以水上火下,斯成既濟之無咎。

若水不上濟,則火盛而心懸如病飢;火不下交,則下焦寒而足膝厥冷。故當調攝其水火之升降焉。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而有包絡之火;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而有甲木之風。蓋火生於木,風自火出,風火之相生也。故火熾者,當先平其風木;風烈者,宜先息其火炎。此陰陽五行,雌雄配合,各有平調之法焉。

故善養生者,非惟苛疾不生,更可以延年不老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:太陰經脈主管濕氣,但肺屬金有乾燥的特性,所以有燥與濕互相調節的關係,因此脾喜歡乾燥,而肺喜歡濕潤。陽明經脈主管燥氣,但胃與太陰的濕氣相合,這是臟腑陰陽雌雄互相搭配的道理,所以陽明經脈的特性不依從自身的燥氣,而是從中吸收太陰經的濕氣並加以轉化。如果陰陽平和,燥濕協調,那麼飲食就能順利消化,津液正常運行,肌肉就會豐滿;如果陰陽不調和,就會出現能吃卻消瘦的現象。

所以,脾胃的陰濕太過,應該用燥的藥物或溫熱的藥物來調理;陽明的燥熱過於嚴重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。肺和大腸在秋天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襲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滋潤;如果感受到太陰的濕邪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燥濕。這就是平調陰陽燥濕的方法。少陰經脈主管君火,但腎臟有水的功能;太陽經脈主管寒水,但也有巨大的陽氣:這是陰陽標本互相結合的例子。所以腎水向上滋養心火,心火向下溫煦腎水,才能形成陰陽既濟的正常狀態。

如果腎水不能向上滋養心火,心火就會過旺,產生心中空虛、如同飢餓的病態;如果心火不能向下溫煦腎水,就會導致下焦虛寒,出現腳和膝蓋冰冷的現象。所以應該調理腎水和心火的升降。厥陰經脈主管風氣,但心包有火的功能;少陽經脈主管火氣,但肝臟屬木,有風的特性。火是由木所生,風是從火中產生,這是風火互相滋生的關係。所以如果火過旺,應該先平息肝木的風;如果風太盛,應該先平息火的炎熱。這就是陰陽五行,雌雄配合,各有其平衡調節的方法。

因此,善於養生的人,不僅不會生大病,還可以延年益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