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泄瀉

汪石山治一婦,產後滑泄,勺水粒米弗容,即時泄下,如此半月餘,眾皆危之。或用五苓散、平胃散,病益甚。汪診之,脈皆濡緩而弱,曰:「此產中勞力以傷其胃也,若用湯藥,愈滋胃濕,非所宜也。」令以參苓白朮散,除砂仁,加陳皮、肉豆蔻,煎薑棗湯調服,旬余而瀉止。

〔附〕沈堯封治一婦,產時去血多,隨寒戰汗出,便瀉不止。用大劑真武湯,以乾薑易生薑,兩劑戰定,而汗瀉如故。又服兩日,寒戰復作,再用補中湯,無人參,加附子,兩劑。病者云:「我肚裡大熱,口渴喜飲,然汗出下利寒戰仍不減。」沈方凝神思慮,其母曰:「彼大孔如洞,不能收閉,又無力吃參,諒無活理。」沈用黃耆五錢,炙,北五味四錢,打碎,白芍、茯苓各二錢,各炒,歸身、甘草各錢半,各炒,大棗三枚。一劑病減,四劑全愈。

金大文先生治一婦,產後三日發疹,細而成粒,不稀不密。用荊芥、蟬蛻、黏子等藥一劑,頭面俱透。越一日,漸有回意,忽大便溏泄數次,覺神氣不寧。問其所苦,曰:「熱曰渴,語言皆如抖出。」脈來微細,數有七至,外露但欲寐,少陰證據。金曰:「此陽脫證也,屬少陰。」用生附子三錢,水洗,暵如炒米,乾薑炒八分,甘草炒一錢,白芍炒一錢半,水煎,沖人尿一調羹,豬膽汁四小茶匙。時已黃昏,無豬膽,以青魚膽汁代之。服畢即睡,覺來熱渴俱除,續用黃耆建中湯加丹參、蘇木,二劑而安。

震按:此二案,有大見識、大力量,故能起死回生,較之汪案,高逾十倍。但汪案勺水粒米弗容,即時泄下,亦誠危矣,然處方平淡,不過以散換湯之巧,亦即效者,蓋脈濡緩而弱,與脈微細而數有七至者,其平險各別也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汪石山治療一位婦人,她產後腹瀉不止,連一勺水或一粒米都無法下嚥,吃下去立刻就拉出來,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個多月,大家都認為她很危險。有人用五苓散、平胃散等藥方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。汪石山診斷後,發現她的脈象虛弱遲緩,判斷這是產後勞累損傷了脾胃。如果用湯藥,反而會增加脾胃的濕氣,不適宜。於是,他讓婦人服用參苓白朮散,去除砂仁,加入陳皮和肉豆蔻,用生薑和紅棗煮的湯來調服。十多天後,腹瀉就停止了。

[附註]

沈堯封治療一位婦人,她生產時失血過多,隨後出現發冷顫抖、出汗,並腹瀉不止。他先用大劑量的真武湯,用乾薑代替生薑,服用了兩劑後,雖然顫抖停止,但出汗腹瀉的情況依舊。又服用了兩天藥,顫抖再次出現。沈堯封改用補中湯,不用人參,加入附子,服用了兩劑。病人說她肚子裡發熱,口渴想喝水,但出汗腹瀉和發冷顫抖的情況仍然沒有減輕。沈堯封沉思著,病人的母親說,她身體像破了一個大洞,無法收斂,又沒有力氣吃人參,恐怕是沒救了。沈堯封於是改用黃耆五錢、炒過的北五味四錢(打碎)、炒過的白芍和茯苓各二錢、炒過的當歸身和甘草各錢半,還有三枚紅棗,服用一劑後病情減輕,四劑後痊癒。

金大文先生治療一位婦人,她產後三天長出疹子,細小而呈顆粒狀,不稀疏也不密集。金大文用荊芥、蟬蛻、黏子等藥服用一劑後,疹子在頭面部都透出來了。過了一天,疹子漸漸消退,但病人突然腹瀉數次,覺得精神不寧。詢問她哪裡不舒服,她說覺得發熱口渴,說話時身體都像在顫抖。把脈發現脈象微弱細小,頻率快而有七至。外表看來,病人只想睡覺,這是少陰證的表現。金大文認為這是陽氣脫散的現象,屬於少陰證。他用生附子三錢(用水洗過,像炒米一樣烘乾)、炒過的乾薑八分、炒過的甘草一錢、炒過的白芍一錢半,用水煎煮,再加入一湯匙人的尿液和四小茶匙豬膽汁沖服。當時已經是黃昏,沒有豬膽,就用青魚膽汁代替。病人服藥後立刻睡著,醒來後發熱口渴的症狀都消除了。之後,他繼續用黃耆建中湯,加入丹參、蘇木,服用兩劑後就痊癒了。

作者認為,後面這兩個醫案體現了醫生們的遠見和高超的醫術,所以能夠起死回生,比汪石山的醫案高明十倍。但汪石山醫案中,病人連水米都無法下嚥,吃下去就立刻拉出來,情況也確實很危險。然而,汪石山開的藥方卻很平淡,只是巧妙地將湯劑改為散劑,也起到了效果。這是因為脈象虛弱遲緩與脈象微弱細小且頻率快,它們的病況危險程度是不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