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腹痛

立齋治一產婦。腹痛發熱。氣口脈大。薛以為飲食停滯。不信。乃破血補虛。反發熱頭痛。嘔吐涎沫。又用降火化痰理氣。四肢逆冷。泄瀉下墜。始悔。問曰。何也。薛曰。此脾胃虛之變證也。法當溫補。遂用六君子加炮姜二錢。肉桂、木香各一錢。四劑。諸證悉退。再用補中益氣之劑。元氣遂復。

震按氣口脈大。故認停食。後以誤藥而變四肢逆冷。泄瀉下墜。誠變為虛寒證矣。但不知脈象若何。若脈亦變為細軟。則溫補得效。設脈仍大。則非所宜。或大而軟。猶可用溫補以望其斂小。倘脈大且數。按之有力。其死可必。溫補無益也。

一婦產後。腹痛後重。下痢無度。形體倦怠。飲食不甘。懷抱久郁。患繭唇。寐而盜汗如雨。竟夜不敢寐。神思消爍。薛曰。氣血虛而有熱。用當歸六黃湯。納黃芩、連、柏炒黑。一劑汗頓止。再劑全止。乃用歸脾湯、八珍散兼服。元氣漸復而愈。

震按此證不難於用歸脾八珍。而難於用當歸六黃。恨不載脈。然留此案以見古人有是病即用是藥。勿拘定產後必當大補也。但苦寒之藥。中病即止耳。

一產婦小腹作痛。有塊。脈芤而澀。以四物加延胡、紅花、桃仁、牛膝、木香治之而愈。

一產婦小腹痛甚。牙關緊急。此瘀血內停。灌以失笑散。下血而蘇。又用四物加炮薑、白朮、陳皮而愈。

震按此二案。乃惡露作痛之正法也。

一產婦小腹作痛。服行氣破血之藥。不效。其脈洪數。此瘀血內潰為膿也。以瓜子仁湯。二劑痛止。更以太乙膏下膿而愈。產後多有此病。縱非癰患。用之亦效。

一產婦小腹疼痛。小便不利。用薏苡仁湯。二劑痛止。更以四物加桃仁、紅花。下瘀血而愈。大抵此證。皆因榮衛不調。或瘀血停滯所致。若脈洪數。已有膿。脈但數。微有膿。脈遲緊。乃瘀血。下之即愈。若腹脹大。轉側作水聲。或膿從臍出。或從大便出。宜用蠟礬丸、太乙膏。及托裡藥。

一婦人寒月中。產後腹大痛。覺有塊。百方不治。一人教以羊肉四兩。熟地黃二兩。生薑一兩。水煎服之。二三次愈。

震按憺漪子曰。覺有塊。想是寒氣乘虛而聚。非真實證也。不然。何以羊肉熟地能愈哉。此說可謂善於讀書。至其所引衍義云。一婦人產當寒月。寒氣入產門。臍下脹痛。手不得犯。此寒疝也。醫欲治之以抵當湯。謂其有瘀血耳。予教之曰。非其治也。可服仲景羊肉湯。少減作二服。

愈。方即元方多川芎。以酒水同煎。或加蔥鹽。較之用熟地者。略為辛溫。然總治虛寒腹痛也。設於寒月血因寒凝。結瘀㽲痛。又當用琥珀丸、香桂散、及薑、桂、吳茱、桃仁、蓬朮、五靈脂等藥。非仲景方均能見效也。且善悟者更當反是以觀焉。寒之反為熱。如金匱下瘀血湯、河間玉燭散等方。

白話文:

腹痛

一位婦人生產後腹痛發燒,把脈發現氣口脈搏強大。醫生薛認為是飲食積滯,不相信。於是用了破血補虛的藥,反而導致婦人發燒頭痛、嘔吐痰涎。又用降火化痰理氣的藥,結果四肢冰冷、腹瀉下墜,這才後悔。薛醫生問: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薛醫生說:「這是脾胃虛弱引起的變證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」於是用了六君子湯加上炮薑二錢,肉桂、木香各一錢,服了四劑後,所有症狀都消退。再用補中益氣湯,元氣就恢復了。

震按:因為氣口脈搏強大,所以認為是飲食積滯。後來用錯藥導致四肢冰冷、腹瀉下墜,確實轉變為虛寒證。只是不知道當時脈象如何,如果脈象也變為細軟,那麼溫補就有效。如果脈象仍然強大,就不適合溫補。或者脈象強大但柔軟,還可以用溫補來觀察是否會變小。如果脈象強大而且跳動快,按下去有力,那就必死無疑,溫補也沒有用了。

一位婦人生產後,腹痛並有肛門重墜感,腹瀉不止,身體疲倦,食慾不佳,長期心情鬱悶,嘴唇起繭,睡覺時盜汗像下雨一樣,整夜不敢睡覺,精神恍惚。薛醫生說,這是氣血虛弱而且有熱的表現,用當歸六黃湯,加入炒黑的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。一劑藥下去汗就止住了,再一劑就完全止住了。之後用歸脾湯、八珍散同時服用,元氣就慢慢恢復痊癒了。

震按:這個病症,難的不是用歸脾湯、八珍散,而是用當歸六黃湯。可惜沒有記載脈象。但留下這個案例,是想說明古人有這種病就用這種藥,不要固執認為產後一定要大補。但苦寒的藥,見效就要停止。

一位產婦小腹疼痛,摸到有腫塊,把脈發現脈象空虛且澀。用四物湯加上延胡索、紅花、桃仁、牛膝、木香治療後痊癒。

一位產婦小腹劇痛,牙關緊閉,這是體內瘀血停滯。灌服失笑散,排出瘀血就甦醒了,再用四物湯加上炮薑、白朮、陳皮治療後痊癒。

震按:這兩個案例,都是治療惡露作痛的正確方法。

一位產婦小腹疼痛,服用行氣破血的藥沒有效果。把脈發現脈象洪大而數,這是瘀血潰爛化膿了。用瓜子仁湯,服兩劑後疼痛停止。再用太乙膏排出膿液後痊癒。產後多有這種病,即使不是癰腫,用這個方法也有效。

一位產婦小腹疼痛,小便不暢。用薏苡仁湯,服兩劑後疼痛停止,再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紅花,排出瘀血後痊癒。大體來說,這種病都是因為營衛失調,或是瘀血停滯所導致。如果脈象洪大而數,就已經有膿了;如果脈象只是數,可能稍微有膿;如果脈象遲緩而緊,就是瘀血,排出瘀血就好了。如果腹部脹大,翻身時聽到水聲,或是膿從肚臍或大便排出,應該用蠟礬丸、太乙膏和托裡藥。

一位婦人在寒冷的月份生產後,腹部劇痛,感覺有腫塊,用了很多方法都治不好。有人教她用羊肉四兩,熟地黃二兩,生薑一兩,用水煎服。服了兩三次就好了。

震按:憺漪子說,感覺有腫塊,可能是寒氣趁虛侵入聚集,並不是真正的實證。不然,為什麼羊肉和熟地黃就能治好呢?這個說法可以說是善於讀書。至於他引用的《衍義》裡說的:「一位婦人在寒冷的月份生產,寒氣進入產門,肚臍下脹痛,手不能觸碰,這是寒疝。醫生想用抵當湯來治療,認為是有瘀血。我告訴他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可以服用仲景的羊肉湯,稍微減量分成兩次服用,就好了。」這個方子就是原方,只是多了川芎,用酒和水一起煎,或者加蔥和鹽,比只用熟地黃的稍微辛溫一些,但總體來說還是治療虛寒腹痛。如果在寒冷的月份,因為寒冷導致血凝結成瘀血疼痛,就應該用琥珀丸、香桂散,以及薑、桂、吳茱萸、桃仁、蓬朮、五靈脂等藥,並不是仲景的方子都能有效。而且善於領悟的人更應該反過來思考,寒冷也會反過來變成熱證,比如《金匱》裡的下瘀血湯、河間的玉燭散等方子,就是一個例子。如果害怕藥性太猛,可以用回生丹也很好。葉氏的案例說可以用醋煮大黃一味藥,藥物直達病灶,不會傷害沒病的地方,這真是巧妙的理解。可能是先生從奪命丹用醋水同煎的方法領悟到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