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20)
卷七 (20)
1. 腳氣
震按,腳氣之病,近來罕見。或有足脛赤腫,痛不可忍者,即俗所謂流火也。或有手足互換而痛,肢節微腫,或熱或赤色者,即書所謂行痹也。治法不外去濕清熱涼血;亦有用朮、附、桂枝者,要在辨其虛實,及濕熱寒濕之分耳。戴人項公之治法,殊可不必。若東垣案,全似周痹治法。
拈痛湯分消其濕熱也。枳實大黃湯,驅逐其濕熱也。若朱案亦痹證治法。薛案、江案用補,稍覺不同。外有柳柳州所纂乾腳氣:左脅有塊,大如石,痞絕且死;以杉木節、橘葉、檳榔、童便煎,利之而愈。蔡元長忽如有蟲自足心行至腰間,即暈絕,灸風市穴而愈。及楊梅仁治童貫。
捶田螺敷兩股治董守約,今僅存其說,未有合其證而可以試用者,故不詳錄。
孫東宿曰:「一貧士兩足不酸不痛,每行動,絕不聽其所用;或扭於左而又墜於右,或扭於右而又墜於左,之字而行,不能一步正走。此亦目之希覯,書所未載。予臆度之,由筋軟不能束骨所致,故行動則偏斜扭墜也。夫筋者,肝之所主;肝屬木;木縱不收,宜益金以制之。用人參、黃耆、白芍以補肺金;苡仁、虎骨、龜板、杜仲以壯筋骨;加鐵華粉以專制肝木。煉蜜丸,早晚服之,竟愈。」
震按:此非腳氣,而附於此者,從其類以便覽也。
〔附〕張季明曰:「一士人得腳弱病,百藥不效。予令其用杉木為桶,濯足;又令排樟腦於兩股間,以腳繃系定。月餘而安健如初。」
江篁南治一少年:「夏月因以冷水浸兩足跟,又坐濕地,患足跟腫痛,不能移步,致臥數月。乃教以乾土圾一塊,挖一凹如足跟大;炭火燒紅,去火,用醋一碗沃之,任其滲干;即以足跟臨土圾,初略懸高熏之,漸漸近之。其下體骨節,皆酸快不可言,且有微汗。連換土磚,熏三四日而愈。」
予西席鍾滄柱先生,少年得腳弱病,酸楚無力,兼小便艱難。欲便必久立始通,服大補肝腎藥不應。乃求治於何嗣宗先生,用六味地黃丸加黃牛腿骨髓一具而愈。因悟前之治病者,道在邇而求諸遠也。何系江南大名家,當時佳案必多;惜餘生也晚,不獲親炙其風徽,無從抄錄。
白話文:
腳氣
古代關於腳氣的記載不多,有些症狀與現代腳氣不同。有些患者腳脛紅腫疼痛難忍,俗稱「流火」;有些則手腳交替疼痛,關節微腫,時而發熱時而發紅,古書稱為「行痹」。治療方法主要在於祛濕、清熱、涼血,也有些方劑使用蒼朮、附子、桂枝。關鍵在於辨別虛實,以及濕熱、寒濕的區別,戴人項公的療法未必適用,東垣的療法則類似周痹的治療方法。
拈痛湯可以消解濕熱,枳實大黃湯則可以驅逐濕熱。朱氏、薛氏、江氏的療法略有不同,其中薛氏和江氏的療法偏向於補益。此外,柳柳州曾記載一例腳氣患者,左脅有如石頭般大的腫塊,幾乎危及生命,以杉木節、橘葉、檳榔、童尿煎服後痊癒;蔡元長則因感覺有蟲從腳底爬到腰間而暈厥,灸風市穴後痊癒;還有用楊梅仁治療童貫,用捶碎的田螺敷在兩股治療董守約的記載,但這些方法現今難以考證,因此不詳述。
孫東宿記載一個貧士,腳不酸不痛,但走路時卻左右扭歪,不能直行,這也是罕見的病例,書中並無記載。我推測是因筋軟無力,無法束縛骨骼所致,因此走路時才會歪斜。筋屬肝,肝屬木,木氣失於收斂,應該用金來制約,因此用人參、黃耆、白芍補肺金,用薏苡仁、虎骨、龜板、杜仲壯筋骨,再加鐵華粉專門制約肝木,製成蜜丸服用,最終痊癒。
這則病例並非典型的腳氣,但因其與腳氣相關,故附於此處。
另附記載:張季明用杉木桶泡腳,並在兩股間放置樟腦,用布條固定,治療腳弱病;江篁南用燒紅的土磚,澆醋後熏蒸患者足跟,治療因冷水浸腳和坐濕地引起的足跟腫痛;鍾滄柱先生的腳弱病伴隨小便困難,服用大補肝腎藥無效,後經何嗣宗先生用六味地黃丸加黃牛腿骨髓治療而痊癒,說明治療疾病,方法要對症下藥,切勿捨近求遠。何嗣宗是江南名醫,可惜我未能親炙其醫術,無法記錄其更多醫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