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9)

1. 膝痛

徐可豫治吳興沈中剛內子。膝腫痛。右先劇。以熱熨則攻左。熨左攻右。俱熨則雷鳴上胸。已而背悉若受萬棰者。獨元首弗及。發則面黛色。脈罔辨。昏作旦輟。日尫弱甚。醫望色輒卻。謂勿救。徐視脈竟。曰。是濕淫所中。繼復驚傷膽。疾雖劇。可治。即令以帛纏胸。少間。

探咽喉間。湧青白涎沫幾鬥許。湧定。徐曰。今茲疾發。至腹則弗上面。面弗青矣。至昏膝痛。仍加熨。鳴果弗及胸止。三鼓已定。皆如徐言。越三昏。不復作。遂痊。

震按濕則生痰。驚則痰阻。古有驚痰沃膽之說。所以面青也。痰隨氣動。所以升降作痛也。一吐而愈。是得戴人心法者。

白話文:

徐可豫治療吳興沈中剛的妻子,她膝蓋腫痛,右邊先嚴重,用熱敷就轉到左邊,敷左邊又轉到右邊,兩邊同時敷,胸部就像雷鳴一樣作響,然後背部感覺好像受到無數槌子敲打一樣,只有頭部沒事。發作時臉色發青,脈象也難以分辨,昏迷時好時壞,一天比一天更加虛弱。醫生看到她的臉色就退卻,認為沒救了。徐可豫診視過脈象後,說這是濕氣侵入身體,又加上驚嚇傷了膽,雖然病勢嚴重,但可以治療。他立刻讓人用布纏住她的胸部,過了一會兒,探到她咽喉間,湧出幾斗許的青白色痰沫。吐完痰後,徐可豫說:「現在這病發作,如果到了腹部就上不來了,臉色也不會發青了。到了晚上膝蓋又痛,繼續熱敷,聲音果然不會到胸部就停了,三更時分就平靜下來了。」都像徐可豫說的那樣。過了三個晚上,不再發作就痊癒了。

震認為濕氣會產生痰,驚嚇會使痰阻滯,古有驚嚇導致痰液湧入膽的說法,所以臉色才會發青。痰液隨著氣的運行而移動,所以才會上下游走導致疼痛。一吐就痊癒,這是掌握了醫術精髓的人。

2. 鶴膝風

州守張天澤,左膝腫痛,胸膈痞滿,飲食少思,時作嘔,頭眩痰壅,日晡殊倦,用蔥熨法,及六君加炮姜,諸證頓退,飲食稍進,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,頭目清爽,肢體康健,間與大防風湯十餘劑,補中益氣三十餘劑,而消。

一婦人發熱口乾,月經不調,半載後,肢體倦怠,二膝腫痛,作足三陰血虛火燥治之,用六味地黃丸,兩月餘,形體漸健,飲食漸進,膝腫漸消,半載而痊。

震按:此是立齋醫案,雖僅二條,而治法大備。蓋鶴膝風乃足三陰經虧損,寒濕乘虛而入,故所用四方,是要藥。若欲作膿,或潰後,又宜十全大補湯。若兼頭暈吐痰,小便頻數,須佐以八味丸,皆要法也。惟初起時,以蔥熨,或雷火針使其內消為妙。又預防法,用艾絨縫入護膝,將大紅絹作裡面,著肉縛之,晝夜不脫,可免此病。

白話文:

州官張天澤,左膝腫脹疼痛,胸口悶脹不舒服,吃不下東西,常常想吐,頭暈、痰多,傍晚時分特別疲倦。用蔥熨敷的方法,加上六君子湯加炮薑來治療,所有症狀立刻消退,食慾也稍微好轉。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,頭腦變得清醒,四肢也恢復健康。期間搭配大防風湯十幾劑,補中益氣湯三十幾劑,病就痊癒了。

有一位婦人發燒、口乾,月經不規律,過了半年後,身體疲勞無力,兩邊膝蓋腫脹疼痛。用治療足三陰經血虛火旺的方法來治療,使用六味地黃丸,服用了兩個多月,身體逐漸強壯,食慾也漸漸恢復,膝蓋腫脹也慢慢消退,半年左右就痊癒了。

(震先生說)這兩則是李時珍的醫案,雖然只有兩則,但治療方法已經非常完整。所謂的鶴膝風,就是足三陰經虧損,寒濕之氣趁虛侵入所導致的,所以這裡用的四種藥方,都是重要的藥方。如果病症發展到化膿,或潰爛之後,就適合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同時有頭暈、吐痰、小便頻繁等症狀,必須輔以八味丸。這些都是重要的治療法則。只有在剛開始發病時,用蔥熨敷,或雷火針讓它在內部消散才是最好的方法。另外,預防方法是用艾絨縫入護膝中,並用大紅色的絲綢做內襯,貼著皮膚綁住,日夜都不脫下,就可以避免這個疾病。

3. 腳氣

東垣治一朝貴。年近四十。身體充肥。腳氣始發。頭面渾身支節微腫。皆赤色。足脛赤腫。痛不可忍。手近皮膚。其痛轉甚。起而復臥。臥而復起。日夕苦楚。春間李為治之。其人以北土高寒。故多飲酒。積久傷脾。不能運化。飲食下流之所致。投以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。其痛減半。

再服。腫悉除。只有右手指末微赤腫。以三稜針刺指爪甲端。多出黑血。赤腫全去。數日後。因食濕面。肢體覺痛。再以枳實五分。大黃酒煨三錢。當歸一錢。羌活一錢五分。名曰枳實大黃湯。利兩行而痛止。夫腳氣水濕之為也。面滋其濕。血壅而不行。故肢節煩痛。經云。

風能勝濕。羌活辛溫。透關節去濕。故以為主。血留而不行則痛。當歸之辛溫。散壅止痛。枳實之苦寒。治痞消食。故以為臣。大黃苦寒。以導面之濕熱。並治諸老血留結。取其峻快。故以為使也。

張戴人治毗陵馬姓。患腎臟風。忽一足發腫如瓠。自腰以下。鉅細通為一律。痛不可忍。欲轉側。兩人扶之方可動。或欲以鈹刀決之。張曰。此腎臟風攻註腳膝也。乃以甘遂一兩。木鱉子二個。一雄一雌為末。獖豬腰子二個。批開。藥末一錢糝勻。濕紙裹數重。慢火煨熟。五更初細嚼。

米飲下。積水多則利多。少則利少也。宜軟飲將息。若病患一腳。切看左右。如左腳。用左邊腰子。右腳。用右邊腰子。藥末只一錢。辰巳間。下膿水如水晶者數升。即時痛止。再以赤烏散塗貼其膝。方愈。

項彥章治史僉憲足病。發則兩足如柱。潰黃水。逾月乃已。已輒發。六脈沉緩。沉為里有濕。緩為厥為風。此風濕毒。俗名濕腳氣是也。以神芎丸、舟車神佑丸。大下濁水而愈。

震按此二條。即北方治法也。

趙良仁云。予至吳中。有徐孟達患兩足酸重。不任行動。發則腫痛。一日於不發時診脈。三部皆大。搏手如蔥管無力。身半以上則肥盛。蓋其膏粱妾御。嗜欲無窮。精血不足。濕熱太盛。因用益精血於其下。清濕熱於其上。二方與之。或言腳氣無補法。故不肯服。三月後痛作。

一醫用南方法。治不效。一醫用北法瀉之。即死於溺器上。籲。業岐黃者。虛實之辨。蓋可以忽乎哉。

丹溪治一婦足腫。用生地、黃柏、蒼朮、南星、紅花、牛膝、龍膽草、川芎。治之而愈。

立齋治一婦人。腳患筋攣骨痛。諸藥不應。脈緊。用大防風湯。二劑頓退。又二劑而安。

江應宿曰。予友人佘近峰賈秣陵。年五十餘。患腳痛。臥不能起。年餘。脛與腿肉俱消。邑醫徐古塘。昔患痹疾治愈。求其成方。初用當歸拈痛湯。二服效。次用十全大補湯。加枸杞子、防己、牛膝、萆薢。朝用六味地黃丸。加虎脛骨、牛膝、川萆薢、鹿角膠。服三年。雙鑠如初。徐云。久久服之。自獲大益。幸勿責效於旦夕。信然。

白話文:

腳氣

古代一位達官顯貴,年近四十,體型肥胖,患上了腳氣。 頭面和全身關節略微腫脹,都呈現紅色,腳踝和小腿紅腫疼痛難忍,稍微觸碰皮膚就更加疼痛,患者整日臥床不起,痛苦不堪。春天時,李醫師治療了他。這位病人因為居住在寒冷的北方,所以經常飲酒,長期積累損傷脾臟,影響運化功能,導致飲食停滯下流所致。李醫師使用當歸拈痛湯(劑量:一兩二錢),疼痛減輕了一半。再次服用後,腫脹完全消退,只剩下右手食指末端略微紅腫,用三稜針刺破指尖指甲處,排出許多黑血,紅腫完全消失。幾天后,因為吃了潮濕的面食,肢體又感到疼痛,於是再次用枳實(五分)、酒炒大黃(三錢)、當歸(一錢)、羌活(一錢五分)組成的枳實大黃湯,瀉下兩次後疼痛停止。腳氣是水濕造成的,面部也因此濕潤,血液瘀滯不通,所以肢體煩痛。經書記載,風能勝濕,羌活辛溫,可以通透關節,祛除濕邪,因此作為主藥;血液瘀滯不通則疼痛,當歸辛溫,可以散瘀止痛;枳實苦寒,可以消食導滯,因此作為臣藥;大黃苦寒,可以導瀉面部的濕熱,並治療陳舊瘀血,其作用迅速有力,因此作為使藥。

張戴人醫生治療毗陵一位馬姓病人,患有腎臟風,一條腿突然腫脹得像個葫蘆一樣,從腰部以下,粗細一致,疼痛難忍,翻身都需兩人攙扶。有人想用刀子切開,張醫生說這是腎臟風侵犯腳膝所致,於是用甘遂(一兩)、木鱉子(兩個,一雄一雌)研磨成粉末,再取豬腰子(兩個)剖開,將藥粉一錢拌勻,用濕紙裹好幾層,小火煨熟,五更初細嚼,米湯送服。積水多則瀉下得多,積水少則瀉下得少,宜多喝米湯休息。如果只有一條腿患病,需觀察左右,左腳患病則用左側腰子,右腳患病則用右側腰子,藥粉仍然只有一錢。辰巳時(上午7-11點),瀉下水晶般透明的膿水數升,疼痛立即停止,再用赤烏散塗敷膝蓋,病就好了。

項彥章醫生治療一位史僉憲的腳病,發病時雙腳腫脹如柱,潰爛流出黃水,一個多月才痊癒,但不久又會復發。脈象沉緩,沉脈說明裡有濕邪,緩脈說明有厥陰風邪,這是風濕毒邪,俗稱濕腳氣。他用神芎丸、舟車神佑丸,大量瀉下濁水而痊癒。這兩個案例都是北方地區的治療方法。

趙良仁說:我到吳中,遇到徐孟達,患有雙腳酸重,行動不便,發病時腫痛,有一天在他不發病時診脈,三部脈象都很大,脈搏無力,像蔥管一樣,身體上半部分肥胖。這是因為他飲食過於精細,嗜欲無度,導致精血不足,濕熱過盛。因此我用益精補血的藥物治療下焦,清熱利濕的藥物治療上焦,開了兩個處方給他。有人說腳氣不用補法,所以他不肯服用。三個月後疼痛發作,一位醫生用南方療法治療無效,一位醫生用北方療法瀉下,結果病人死在便器上。唉!學習岐黃之術的人,怎能忽視虛實的辨證呢!

朱丹溪治療一位婦女腳腫,使用生地、黃柏、蒼朮、南星、紅花、牛膝、龍膽草、川芎治療而痊癒。

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婦女,腳患筋攣骨痛,各種藥物都不管用,脈象緊,用大防風湯,兩劑藥就減輕了症狀,又服用了兩劑就痊癒了。

江應宿說:我的朋友佘近峰,住在秣陵,五十多歲,患腳痛,臥床不起,一年多,脛部和腿部的肌肉都萎縮了。當地醫生徐古塘,以前患過痹症,並治愈,於是請他出方。開始使用當歸拈痛湯,服用兩劑見效,接著使用十全大補湯,加枸杞子、防己、牛膝、萆薢;早晨服用六味地黃丸,加虎骨、牛膝、川萆薢、鹿角膠。服用三年,雙腿恢復如初。徐醫生說:長期服用,就能得到很大的益處,不要指望藥效在一朝一夕之間顯現。確實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