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六 (23)
卷六 (23)
1. 人漸縮小、人暴長大
呂縉叔以制誥知穎州。忽得疾,身軀日漸縮小,臨終僅如嬰兒。古無此疾,終無人識。
正德初,楚人姓潘行三者,身甚肥壯。卒之日,縮如嬰兒。人皆莫知其由,後詢之,平生服硫,以致如此,始信呂縉叔之事不妄。
皇甫及者,生如常兒,其父為太原少尹,甚鍾愛之。至太和十三年,年十四矣,忽暴長大,逾時而身越七尺,帶兼數圍,長啜大嚼,三倍於昔。明年秋,無疾而逝。
震按:列子載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,論衡載漢光武時,穎川張仲師長一尺二寸,博物志載齊桓公時,李子昂長三寸三分,遊於海鵠嗉中,此短小之至者也。河圖玉版載龍伯國人長三十丈,穀梁傳載叔孫得臣殺長狄僑如,身橫九畝,斷其首而載之,眉見於軾,語林載齊武帝時,孟業為幽州牧,肥重千斤,此長大之至者也。然奇形異狀,亦天地所生成耳。山海經載者更多,總皆窮荒絕域,莫可查究。若中國之人,或漸縮小,或暴長大,豈非怪哉?是即其人死亡之兆也。至於元察部將魏淑漸漸縮小,竟作嬰孩,其母妻襁抱之,又漸漸長大,復還原體,其主帥仍官之。
此則怪中之怪,無關於病,故不收錄。
白話文:
呂縉叔擔任穎州的地方官時,突然生病,身體一天天縮小,臨終時變得像嬰兒一樣。古時候沒有這種病,所以沒有人知道原因。
明朝正德年間,有個姓潘,排行老三的楚國人,身體非常肥壯,死的時候卻縮成嬰兒般大小,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。後來打聽之下,才知道他平時服用硫磺,才會變成這樣。這才讓人相信呂縉叔的事情不是虛假的。
皇甫及出生時和一般小孩一樣,他的父親是太原的少尹,非常疼愛他。到了太和十三年,他十四歲時,忽然快速長大,不久身高超過七尺,腰圍有好幾圈,吃東西的份量是以前的三倍。隔年秋天,他無病而死。
我(震)翻閱書籍,《列子》記載僬僥國的人身高只有一尺五寸,《論衡》記載漢光武帝時,穎川的張仲師身高一尺二寸,《博物志》記載齊桓公時,李子昂身高三寸三分,還在海鷗的嗉囊裡遊玩。這些是極度矮小的例子。《河圖玉版》記載龍伯國的人身高三十丈,《穀梁傳》記載叔孫得臣殺了長狄僑如,他的身體橫跨九畝地,砍下頭顱放在車上,眉毛還高過車前的橫木。《語林》記載齊武帝時,孟業擔任幽州牧,身體肥胖,重達千斤。這些是極度高大的例子。
這些奇形異狀都是天地所孕育而成的。《山海經》記載更多,但都發生在偏遠荒涼的地方,無法查證。至於中國人,如果逐漸縮小或快速長大,難道不是怪事嗎?這就是他們即將死亡的徵兆。說到元朝的官員魏淑,他逐漸縮小,最後變成嬰兒,他的母親和妻子用襁褓抱著他,後來又漸漸長大,恢復原來的樣子,他的長官又讓他繼續當官。
這才是怪事中的怪事,和疾病無關,所以不收錄在這裡。
2. 諸蟲
汪石山治一婦。每臨經時。腰腹脹痛。玉戶淫淫蟲出。如鼠黏子狀。綠色者數十枚。後經水隨至。其夫問故。汪曰。厥陰風木生蟲。婦人血海屬於厥陰。此必風木自甚。兼脾胃濕熱而然也。正如春夏之交。木盛濕熱之時而生諸蟲是也。宜清厥陰濕熱。即令以酒煮黃連為君。白朮、香附為臣。研末粥丸。空腹吞之。月餘經至。無蟲。且妊矣。
〔附〕休寧西山金舉人。病小腹痛甚。百藥不效。一醫為灸關元十餘壯。次日莖中淫淫而癢。視之有蟲出。以手扯去之。蟲長五六寸。連日出蟲七條。痛不復作。初甚驚恐。旋即絕跡。此因其人善飲御內。膀胱不無濕熱。遇有留血瘀濁。則附形蒸化為蟲矣。蟲為艾火所攻。勢不能容。
故從溺孔出也。以是知癆蟲寸白蟲。皆由內之濕熱蒸鬱而生。非是外至者也。又吳茭山治一產後。惡露不通。小腹結塊疼痛。寒熱如瘧。用琥珀膏貼之。塊耎而蟲從陰戶出。亦云。尿胞濕熱生蟲。
張景岳曰。一人患心腹大痛。或止或作。痛不可忍。凡用去積行氣等藥。百方不效。但於痛極時。須用拳捶之。痛得少止。莫測其故。忽一胡僧見之。曰。余能治也。令病者先食香餌。繼進一丸。打下一硬嘴異蟲。遂愈。此因蟲齧腸臟。所以痛極。捶之則五內震動。蟲亦畏而斂伏。不捶則蟲得自由。所以復作。此亦驗蟲奇法。
震按古人論蟲病。皆以為濕熱所生。然景岳治胡宅小兒嘔瀉吐蛔案。蛔至千百條。日用參、附而蛔尚日生。究竟以溫補收功。則濕熱二字。不足盡之也。至於逐蟲之藥。如蔡康積患寸白蟲。醫者令其空腹飢甚之時。炙豬肉一臠。置口中咀嚼而勿咽。以引蟲頭向上。覺胸中如萬箭攻攢。
即飲以藥。方入蟲口。其藥乃研檳榔細末。取石榴東行根煎湯調服耳。祛蟲大法。不過如是。然云此蟲惟月三日以前蟲頭向上。而許叔微又云。肺蟲惟初四初六日上行。則所謂上浣蟲頭向上。中浣蟲頭向橫。下浣蟲頭向下之說。又不可執也。至如喉中之應聲蟲畏藍汁。腹中之應聲蟲畏雷丸。
書曾備載。世皆未見。況灸瘡內鮮血飛如蝴蝶。皮膚下蟲走聲如兒啼。臨臥渾身蝨出。頭皮時有蛆行。可比齊諧之志怪。誰逢夏氏之奇方。
一人在姻家過飲醉甚。送宿花軒。夜半酒渴。欲水不得。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許。天明視之。槽中俱是小紅蟲。心陡然而驚。鬱郁不散。心中如有蛆物。胃腕便覺閉塞。日想月疑。漸成痿膈。遍醫不愈。吳球往視之。知其病生於疑也。用結線紅色者。分開剪斷如蛆狀。用巴豆二粒。
同飯搗爛。入紅線丸十數丸。令病人暗室內服之。又於宿盆內放水。須臾欲瀉。令病人坐盆。瀉出前物。盪漾如蛆。然後開窗令親視之。其病從此解。調理半月而愈。
白話文:
一位婦人每次月經來時,都會腰腹脹痛,陰道會排出像鼠黏子一樣綠色的小蟲數十隻,之後月經才會來。她丈夫問這是什麼原因,汪石山說:「這是因為厥陰風木生蟲。婦女的血海屬於厥陰,這必定是風木過盛,加上脾胃濕熱造成的。就像春夏交替時,木氣旺盛、濕熱的時候容易生蟲一樣。應該要清除厥陰的濕熱。」於是開藥方,用酒煮過的黃連為主藥,白朮、香附為輔藥,將藥研磨成粉末做成丸子,讓婦人空腹吞服。一個多月後,月經來時就沒有蟲了,而且還懷孕了。
〔附記〕休寧西山有一位金舉人,小腹疼痛難忍,吃了很多藥都沒用。一位醫生替他灸關元穴十多壯,隔天他的陰莖會陰癢,而且有蟲爬出來,用手拉出來,蟲長五六寸,連續幾天都拉出七條蟲,之後就不痛了。一開始他非常驚恐,後來蟲就沒再出現了。這是因為這個人愛喝酒又縱慾,導致膀胱濕熱,加上體內有淤血,就產生蟲了。蟲被艾草的熱力攻擊,沒地方躲藏,所以就從尿道出來了。由此可知,癆蟲、寸白蟲等,都是體內濕熱鬱積而生的,並非從外而來。還有,吳茭山醫治一位產婦,她惡露不通,小腹有硬塊而且疼痛,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。吳茭山用琥珀膏貼在她肚子上,硬塊軟化後,蟲就從陰道出來了。據說,這是膀胱濕熱生蟲。
張景岳說,有個人心腹劇痛,時好時壞,痛起來難以忍受,用消積理氣的藥都沒用。但他在痛到極點的時候,用拳頭捶打肚子,疼痛就會稍微減輕。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。後來一位胡僧看到,說他能醫治。讓病人先吃香甜的誘餌,接著吃一顆藥丸,打下一隻有硬嘴的怪蟲,病就好了。這是因為蟲在啃咬腸子,所以才會劇痛,捶打肚子時,內臟震動,蟲害怕就會縮起來,不捶打蟲就自由活動,所以疼痛又發作了。這也是驗證蟲病的一種奇特方法。
震按:古人認為蟲病都是濕熱引起的。但張景岳治療胡宅小孩嘔吐拉肚子,吐出上千條蛔蟲的案例,每天都用人參、附子等溫補藥,蛔蟲還是不斷產生,最後用溫補的藥才治好,可見用濕熱二字來解釋,還是不足以概括所有狀況。至於驅蟲的藥,像蔡康積患了寸白蟲,醫生讓他空腹非常飢餓的時候,烤一塊豬肉,含在嘴裡咀嚼但不要吞下去,用來引誘蟲頭向上。感覺胸中像被萬箭穿刺一樣,這時馬上喝下藥。藥一入口蟲的嘴裡,他的藥是用檳榔末,用石榴向東生長的根煎湯調服。驅蟲的方法大致就是這樣。但有人說這種蟲在每個月初三之前頭向上,許叔微又說肺蟲在初四初六頭向上,所以說上旬蟲頭向上,中旬蟲頭向橫,下旬蟲頭向下的說法,也不可執著。至於喉嚨裡的應聲蟲怕藍汁,肚子裡的應聲蟲怕雷丸,書上雖然有記載,但世上都沒看過。更何況像灸瘡裡有鮮血飛出來像蝴蝶,皮膚下有蟲走動發出像嬰兒啼哭的聲音,或是睡覺時身上跑出蝨子,頭皮裡有蛆蟲在爬,這都跟《齊諧記》裡記載的怪事一樣,誰能碰到夏氏這種奇特的藥方呢?
有個人在親戚家喝酒喝醉了,被送到花房睡覺。半夜口渴想喝水,卻沒有水,就吸石槽裡的水喝了大概一碗。天亮一看,槽裡滿滿都是紅色的小蟲。他嚇得心驚膽跳,心中鬱悶不散,覺得肚裡好像有蛆蟲,胃部就覺得堵塞。整天胡思亂想,日久就變成了痿症和膈症,到處求醫都治不好。吳球去看他,知道他的病是因為疑心病引起的,就用紅色的線,剪成蛆的形狀,然後用兩顆巴豆,跟米飯一起搗爛,做成十多個紅線丸,讓病人在黑暗的房間裡吃下去。又在洗澡盆裡放水,沒多久病人就想拉肚子,就讓他坐在盆子上。結果拉出來的東西,就像蛆一樣在水面上漂動。接著打開窗戶讓病人看清楚,他的病就這樣解除了。調理半個月後就痊癒了。
震按:吳公的方法真是巧妙啊。但如果能在藥丸裡加入殺蟲藥,應該會更好。
汪石山醫治一個病人,他身材瘦長,皮膚白皙而脆弱,三十多歲,得了怪病,全身有像蟲在爬的感覺,有時從左腳開始,慢慢往上爬到頭,再從右腳爬下去,感覺到蟲爬時有聲音。請醫生來看,多數不知道是什麼病。汪石山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脈浮小而濡,按下去卻沒有力氣,再觀察他的形體和氣色,知道這是虛症。傷寒論說:「身體像蟲爬,而且多汗,這是亡陽的徵兆。」於是模仿這個案例,用補中益氣湯,多加人參、黃耆,並用酒炒過的黃柏五分來輔助,吃了三十多帖藥就好了。
〔附記〕有個人全身皮膚底下,像波浪一樣滾動,癢到難以忍受,抓破皮就血流不止,叫做「氣奔」。用人參、苦杖、青鹽、細辛各一兩,用水煎服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