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6)

1.

丹溪治一室女。素強健。六月發煩悶。困憊不食。時欲入井。脈沉細數弱。口漸渴。醫作暑病治不效。又加嘔而瘦。手心熱。喜在暗處。脈漸伏而妄語。朱制局方妙香丸。如芡實大。井水下一丸。半日大便。藥已出矣。病不減。遂以麝香水洗藥。以針穿三孔。涼水吞。半日下稠痰數升。得睡漸愈。因記金匱云。昔肥而今瘦者痰也。

震按此證必須妙香丸。若溫膽導痰等方無益也。但以芡實大之丸藥而囫圇吞下。一奇。再以便出之藥。而水洗針穿。又復吞之。更奇。

立齋治一儒者。背腫一塊。按之則軟。肉色如故。飲食如常。勞則吐痰體倦。此脾虛而痰滯。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。少加羌活。外用陰陽散。以薑汁調搽而消。後因勞。頭暈作嘔。仍以前藥去羌活。加蔓荊子而愈。

震按此即世人所謂濕痰流注也。勞則吐痰體倦。脾虛易明矣。

閣老梁厚齋。氣短有痰。小便赤澀。足跟作痛。尺脈浮大。按之則澀。此腎虛而痰飲也。用四物送六味丸。不月而康。仲景云。氣虛有飲。用腎氣丸補而逐之。誠開後學之蒙瞶。濟無窮之夭枉。腎氣丸。即六味丸。

震按四物湯送六味丸。專補腎陰也。若仲景所謂腎氣丸。必以六味加桂附為是。況氣短足跟痛尺脈澀。僅用六味。恐不效。此案與治孟都憲案同法。梁則小便赤澀。孟則遺尿。梁則尺浮大而按之澀。孟則尺浮大按之如無。孟加眩暈。尤易辨也。

李士材曰。翰林李集虛。勞而無度。醉而使內。汗出多痰。服寬膈化痰之藥。轉覺滯悶。診其脈沉而澀。兩尺尤甚。余謂其婿曰。痰得澀脈。一時難愈。況尺中澀甚。精傷之象也。在法不治。勉用補中益氣加半夏、茯苓。二劑有小效。眾皆喜。余曰。澀象不減。脈法無根。死期近矣。果十餘日而歿。

震按此與梁厚齋案同一澀脈而死生不同者。彼惟尺脈浮大。按之則澀。此是六部沉澀。兩尺尤甚。輕重自別也。況又云脈法無根。想是沉而細澀。按之欲絕耳。不然。哮嗽門中顧明華案。亦系澀脈。何以先補養而繼吐下。仍能愈之耶。

李士材治秦景明。素有痰飲。每歲必四五發。發即嘔吐不能食。此病久結成窠囊。非大涌之。弗愈也。須先進補中益氣。十日後。以瓜蒂散頻投。湧如赤豆沙者數升。已而復得水晶色者升許。如是者七補之。七湧之。百日而窠囊始盡。專服六君子八味丸。經年不輟。

震按長於治痰者。前有張戴人。後有王隱君。然可施於人強證實。若虛者非所宜也。此案七補七湧。足以匡救兩家之法。夫人身本無所謂痰。痰因病而生耳。惟治其所以生痰之病。則痰自除。至方書所載有風痰、寒痰、火痰、濕痰、燥痰、清痰、老痰、味痰、酒痰、郁痰、頑痰、驚痰、虛痰種種名色。而變現諸證。

白話文:

有個姓丹溪的醫生治療一個未婚女子。她平時身體很強壯,六月時卻開始感到煩躁悶悶不樂,疲倦無力,吃不下東西,有時還想跳井自殺。把脈發現脈象沉細、跳動快而無力,口也越來越渴。醫生把她當作中暑來治療,卻沒有效果。後來她又開始嘔吐,身體消瘦,手心發熱,喜歡待在陰暗的地方。脈象逐漸變得難以把到,而且開始說胡話。朱制局開了妙香丸,像芡實一樣大,讓她用井水吞下一丸。過了半天,她拉出了大便,但藥丸也一起排出來了,病情沒有減輕。於是醫生把藥丸用麝香水洗過,再用針在上面戳三個洞,讓她用涼水吞下。過了半天,她咳出了好幾升濃稠的痰,之後就睡著了,病情也漸漸好轉。這讓醫生想起了《金匱要略》裡說的:「以前肥胖而現在消瘦,這是痰的緣故。」

震按:這種情況必須用妙香丸才有效,如果用溫膽湯、導痰湯之類的藥方是沒有用的。但是用芡實大小的藥丸囫圇吞下,這是一種奇特的方法。再把已經排泄出來的藥丸用水洗過,用針戳洞後再次吞下,這更是奇特。

立齋醫生治療一個讀書人,他的背上長了一塊腫塊,按下去是軟的,肉色和正常一樣,飲食也沒有問題。但只要勞累就會吐痰、身體疲倦。這是因為脾虛導致痰液停滯。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、半夏,少加一些羌活,再外用陰陽散,用薑汁調和後塗抹,腫塊就消了。後來因為勞累,他又出現頭暈、想吐的症狀,醫生仍用之前的藥方,但去掉了羌活,加上蔓荊子,就痊癒了。

震按:這就是世人所說的濕痰流注。勞累就吐痰、身體疲倦,明顯是脾虛。

有個叫梁厚齋的閣老,他氣短、有痰、小便赤澀、腳後跟痛,把脈發現尺脈浮大,按下去卻很澀。這是腎虛導致痰飲。醫生用四物湯送服六味丸,不到一個月就好了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氣虛有飲,用腎氣丸補而驅逐。」這確實為後來的學者解開了疑惑,救治了許多不必要的死亡。腎氣丸就是六味丸。

震按:用四物湯送服六味丸,主要是補腎陰的。如果像仲景所說的腎氣丸,就必須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加上桂枝和附子才對。而且,氣短、腳後跟痛、尺脈澀,單用六味丸恐怕效果不佳。這個案例和治療孟都憲的案例用的是相同的方法。梁閣老的小便赤澀,孟都憲則是遺尿。梁閣老的尺脈浮大,按下去澀,孟都憲的尺脈浮大,按下去卻像沒有一樣。孟都憲還加上頭暈,更容易區分。

李士材說,翰林李集虛因為過度勞累,又喝醉了還行房事,導致汗出多痰。他吃了一些寬胸化痰的藥,反而覺得更悶。把脈發現脈象沉而澀,兩尺脈尤其明顯。我告訴他的女婿說:「痰遇到澀脈,一時很難治好。何況尺脈澀得很厲害,這是精氣受損的現象,按照醫理是沒救了。」我勉強用了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、茯苓,吃了兩劑稍微有點效果,大家都很高興。我說:「脈象還是澀,這表示脈象沒有根基,他快要死了。」結果十幾天後他就過世了。

震按:這個案例和梁厚齋的案例都是澀脈,但一個活了,一個死了,是因為他們的脈象輕重不同。梁厚齋只是尺脈浮大,按下去澀。這個案例則是六部脈都沉澀,兩尺脈尤其嚴重。輕重差別很明顯。而且,這個案例還說脈象沒有根基,應該是脈象沉而細澀,按下去幾乎感覺不到。不然,哮喘病例中顧明華的案例也是澀脈,為什麼先用補養的方法,再用吐下的方法,仍然能治好呢?

李士材治療秦景明,他平時就有痰飲,每年都要發病四五次,每次發病都會嘔吐,吃不下東西。這是因為痰液長期積聚形成了巢穴,必須用強烈的方法把它吐出來才能治好。醫生先給他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十天,然後用瓜蒂散頻繁地讓他吐,吐出來像赤豆沙一樣的痰液好幾升,之後又吐出一些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痰液,大概一升左右。這樣用補的方法和吐的方法交替進行了七次,一百天後,巢穴才完全清除。之後,他長期服用六君子湯和八味丸,一年都沒有停過。

震按:擅長治療痰症的有張戴人和王隱君,但他們的辦法適合用於身體強壯的人,對於虛弱的人則不適合。這個案例用補和吐交替進行,足以糾正前人的不足。人體本來沒有痰,痰是因病而生的。只要治療產生痰的疾病,痰自然就會消失。至於醫書上所記載的風痰、寒痰、火痰、濕痰、燥痰、清痰、老痰、味痰、酒痰、鬱痰、頑痰、驚痰、虛痰等等名稱,這些痰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症狀,千變萬化,又像是各種各樣的雜病。但是不能用治療雜病的方法來治療它們,只要治療痰,病自然就會消除。這就像是治標和治本,治本又可以治標。總之,醫生要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