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12)
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12)
1. 小便不通並不禁論
丹溪治一老人患小便不利。因服分利之藥太過。遂致秘塞。點滴不出。予以其胃氣下陷。用補中益氣湯。一服而通。因先多用利藥。損其腎氣。遂致通後。遺尿一夜不止。急補其腎然後已。凡醫之治是證者。未有不用泄利之劑。誰能顧其腎氣之虛哉。予特表之。以為世戒。
後若有善法丹溪者。已明知其肺虛矣。乃以補中益氣湯。送腎氣丸。豈不上下相須。子母相益耶。靈樞言手太陰之別。名曰列缺。其病虛則欠缺。小便遺數。肺為上焦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腎又上連肺。故將兩藏。是子母也。母虛子亦虛。自然之理。東垣云。小便遺失。肺金虛也。
宜安臥養氣禁勞役。以黃耆人參之類大補之。不愈當責之腎。經曰。膀胱不約為遺尿。仲景云。下焦竭則遺溺失便。又云。下焦不歸。則遺溲。蓋下焦在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溲小便。下焦不歸其部。不能約制溲便。故遺溺。大抵天暖衣厚則多汗。天冷衣薄則多溺。多溺者寒也。
至於不禁。虛寒之甚。非八味丸不效。古方如菟絲子丸。鹿茸散。二氣丹。俱可選用。戴氏云。睡著遺尿者。此亦下元冷小便無禁而然。宜大菟絲子丸。豬胞炙碎煎湯下。凡遺尿皆屬虛。劉河間謂熱甚。客於腎部。干於足厥陰之經。廷孔鬱結。甚而氣血不能宣通。則痿痹。神無所用。
故津液滲入膀胱。而旋溺遺失。不能收禁也。即內經淫氣遺溺。痹聚在腎。此係熱證。不可不知。考之薛按。有因勞發熱作渴。小便自遺。或時閉澀。余作肝火血虛。陰挺不能約制。午前補中益氣湯。加山藥山茱。午後六味丸。月餘悉退。
大抵不禁之病。虛寒多而實熱少。倘以虛證誤投瀉火。頃刻危殆。慎之慎之。
白話文:
小便不通並不禁論
古代一位醫者(丹溪)治療一位老人小便不利,因先前服用利尿藥過度,導致便秘,小便點滴不出。醫生判斷是胃氣下陷,使用補中益氣湯,一劑就通了。但因先前過度使用利尿藥損傷了腎氣,導致小便通暢後,出現遺尿一整夜不止的情況。於是醫生又急著補益腎氣,才得以痊癒。許多醫生治療這種症狀,都習慣使用瀉利藥物,卻很少考慮到腎氣虛弱的問題,因此作者特別提出此事,作為後世的警惕。
之後,如果遇到善用丹溪醫術的人,已經知道病人肺氣虛弱,就會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送腎氣丸,這樣就能做到上補下益,互相滋養。 《靈樞》提到手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列缺,虛弱時就會小便頻數。肺在上焦,主導水道通暢,輸送津液至膀胱;腎又與肺相連,所以肺和腎是子母關係,母虛則子亦虛,這是自然規律。東垣(張元素)也說,小便遺失是肺金虛弱的表現。
治療應臥床休息,養護元氣,避免勞累,服用黃耆、人參等藥物大補元氣。如果仍然無效,則應考慮腎臟的問題。《內經》說,膀胱失約就會遺尿;張仲景說,下焦虛竭就會遺尿失禁;又說下焦不歸位就會遺尿。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主司分辨清濁,小便的排泄。下焦不歸位,就不能約束小便,所以會遺尿。總的來說,天氣暖和穿得厚則多汗,天氣寒冷穿得薄則多尿,多尿是寒證。
至於小便不禁,多是因虛寒嚴重,非八味丸等溫陽藥物無效。古方如菟絲子丸、鹿茸散、二氣丹等都可以選擇使用。戴氏(戴元凱)說,睡著了遺尿,也是下元虛寒,小便失禁造成的,宜用大菟絲子丸,配合炙碎的豬胞煎湯服用。凡是遺尿都屬於虛證。劉河間(劉完素)認為,如果熱邪過盛,客犯腎部,影響足厥陰經,氣血鬱滯不通,就會出現痿痹,神氣衰弱,津液滲入膀胱,而導致遺尿失禁。這與《內經》中說的「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」是熱證的情況不同,不可混淆。薛氏(薛己)記載有因勞累導致發熱口渴,小便自遺或時閉塞的病例,作者認為這是肝火血虛,陰部不能約束小便所致,午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、山茱萸,午後服用六味地黃丸,一個多月後症狀全部消失。
總而言之,小便不禁,虛寒證多,實熱證少。如果誤把虛證當作實熱證,而使用瀉火藥物,則會危及性命,務必謹慎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