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1)
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1)
1. 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
2. 齒論
素問曰。男子八歲。腎氣實而齒生。更三八真牙生。五八則齒稿。八八而齒去矣。女子亦然。以七為數。蓋腎主骨。齒者骨之標。髓之所養也。凡齒屬腎。上下齦屬陽明。上齦痛。喜寒而惡熱。取足陽明胃。下齦痛。喜熱而惡寒。取手陽明大腸。凡動搖袒脫而痛。或不痛。或出血。
或不出血。全具如欲落之狀者。皆屬腎。經曰。腎熱者色黑而齒稿。又曰。少陰經者。面黑齒長而垢。其蟲疳齦腫不動。潰爛痛穢者。皆屬陽明。或諸經錯雜之邪。與外因為患。俱分虛實而治。腎經虛寒者。安腎丸還少丹。重則八味丸主之。其冬月時。大寒犯腦。連頭痛。齒牙動搖疼痛者。
此太陽並少陰傷寒也。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凡腎虛者多有之。如齒痛搖動。肢體倦怠。飲食少思者。脾腎虧損之證。用安腎丸補中益氣並服。如喜寒惡熱者。乃胃血傷也。清胃湯。若惡寒喜熱者。胃氣傷也。補中益氣湯。
凡齒痛遇勞即發。或午後甚者。或口渴面黧。或遣精者。皆脾腎虛熱。補中益氣送八味丸。或十全大補湯。若齒齦腫痛。焮連腮頰。此胃經風熱。用犀角升麻湯。若善飲者。齒痛腮頰焮腫。此胃經濕熱。清胃湯加葛根。或解醒湯。
海藏云。牙齒等齲。臭穢不可近。數年不愈。當作陽明蓄血治。桃仁承氣湯。為細末蜜丸服之。好飲者。多有此證。屢服有效。
凡小兒行遲語遲齒遲。及囟門開者。皆先天母氣之腎衰。須腎氣丸為主。
固齒方
雄鼠骨,當歸,沒石子,熟地,榆皮,青鹽,細辛(各等分),上研為細末。綿紙裹成條。抹牙床上。則永固不落矣。常有人齒縫出血者。余以六味地黃。加骨碎補。大劑一服即瘥。間有不瘥者。腎中火衰也。本方加五味肉桂而愈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,男子八歲時,腎氣充實,開始長牙;十六歲時,換完牙齒長出恆齒;四十歲時,牙齒開始衰退;六十四歲時,牙齒就會脫落。女子的情況也相同,只是以七為計算單位。因為腎主管骨骼,而牙齒是骨骼的外在表現,也是骨髓所滋養的。所以牙齒的健康狀況與腎有關。牙齦的部分,上牙齦屬於陽明經,如果上牙齦疼痛,會喜歡冰冷而討厭熱,這可以通過針灸足陽明胃經來治療;下牙齦疼痛,會喜歡熱而討厭冷,這可以通過針灸手陽明大腸經來治療。如果牙齒鬆動脫落且疼痛,或者不痛、或者出血、或者不出血,但整體看起來好像要脫落的樣子,這些都屬於腎的問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腎熱的人牙齒會變黑而枯槁;又說,少陰經有問題的人,臉色會變黑,牙齒會變長而且有污垢。如果是蟲牙、牙齦腫痛、不能動、潰爛且有異味,這些都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或者也可能是其他經絡混雜的邪氣,加上外在因素導致的疾病。治療時要區分虛證和實證。如果是腎經虛寒,可以使用安腎丸或還少丹,嚴重時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。如果冬天寒冷時,寒氣侵犯頭部,導致頭痛、牙齒鬆動疼痛,這是太陽經和少陰經都受寒的表現。醫聖張仲景會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腎虛的人常常會有這些問題。如果牙齒疼痛鬆動,而且身體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,這是脾腎虧損的症狀,可以使用安腎丸配合補中益氣湯來服用。如果喜歡冰冷而討厭熱,這是胃血受損,可以使用清胃湯;如果討厭寒冷而喜歡熱,這是胃氣受損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如果牙痛在勞累後發作,或者在下午加重,或者口渴、臉色發黑,或者有遺精的狀況,這些都屬於脾腎虛熱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搭配八味丸,或者使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牙齦腫痛、紅腫連帶到腮幫子,這是胃經風熱,可以使用犀角升麻湯。如果喜歡喝酒的人,牙痛且腮幫子紅腫,這是胃經濕熱,可以使用清胃湯加上葛根,或者使用解醒湯。
金代名醫張元素說,牙齒蛀蝕、腐爛、有臭味,令人難以靠近,而且多年不癒,應該按照陽明蓄血來治療,使用桃仁承氣湯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服用。喜歡喝酒的人常常會有這種症狀,屢次服用都有效。
如果小孩走路、說話、長牙都比較慢,而且囟門遲遲不閉合,這都是因為先天母體的腎氣衰弱,應該使用腎氣丸為主來治療。
固齒方 取雄鼠骨、當歸、沒石子、熟地、榆皮、青鹽、細辛,各等份磨成粉末。用棉紙包成條狀,塗抹在牙床上,就可以使牙齒永遠牢固不脫落。如果有人牙縫出血,我會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骨碎補,大劑量服用一次就會好。如果還沒有好轉,就是腎中火氣衰弱,在此方中加上五味子和肉桂就會痊癒。
3. 口瘡論
口瘡。上焦實熱,中焦虛寒,下焦陰火,各經傅變所致。當分別而治之。如發熱作渴飲冷,實熱也。輕則用補中益氣,重則用六君子湯。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中氣虛也。用人參理中湯。手足逆冷,肚腹作痛,中氣虛寒。用附子理中湯。日晡熱,內熱,不時而熱,血虛也。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門。
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,腎水虛也。用八味丸。日晡發熱,或從小腹起,陰虛也。用四物參朮五味麥門。不應,用加減八味丸。若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見晝伏,不時而動,或無定處,或從腳起,乃無根之火也。亦用前丸,及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。更以附子末唾津調,抹湧泉穴。
若概用寒涼,損傷生氣,為害匪輕。
或問虛寒何以能生口瘡,而反用附子理中耶?蓋因胃虛谷少,則所勝者,腎水之氣,逆而乘之,反為寒中。脾胃衰虛之火,被迫炎上,作為口瘡。經曰,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。復則寒雨暴至,陰厥乃格陽反上行。民病口瘡是也。故用參朮甘草補其土,姜附散其寒,則火得所助,接引而退舍矣。
按聖濟總錄。有元藏虛冷上攻口舌者,用巴戟白芷高良薑末豬腰煨服。又有用丁香胡椒松脂細辛末,蘇木湯調塗舌上。有用當歸附子蜜炙含咽。若此之類,皆治龍火上迫,心肺之陽不得下降,故用此以引火歸原也。
白話文:
口瘡的成因複雜,可能是上焦有實熱、中焦虛寒、下焦有陰火,以及各經脈的變化所導致,所以要仔細分辨才能對症治療。
如果出現發燒、口渴想喝冷飲的症狀,這是實熱的表現。輕微的實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嚴重的實熱則可以用六君子湯來治療。
如果食慾不佳、大便不成形,這是中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人參理中湯來治療。
如果手腳冰冷、肚子疼痛,這是中氣虛寒的表現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。
如果下午發熱,或者不定時發熱,這是血虛的表現,可以用八物湯加上丹皮、五味子、麥門冬來治療。
如果出現發熱口渴、多痰、小便頻繁,這是腎水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。
如果下午發熱,或者從小腹開始發熱,這是陰虛的表現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、白朮、五味子、麥門冬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加減八味丸。
如果發熱時有時無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出現白天消失,或者沒有固定時間地點的發熱,甚至從腳底開始發熱,這是沒有根源的虛火。可以使用上述的藥丸,或者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,並用附子粉末調和唾液,塗抹在腳底的湧泉穴。
如果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會損傷身體的陽氣,造成的傷害很大。
有人可能會問,虛寒怎麼會導致口瘡,反而要用附子理中湯呢?這是因為胃虛弱導致消化能力差,腎水之氣就會反過來乘虛而上,導致體內寒氣加重,脾胃衰弱的虛火就會被迫往上走,形成口瘡。正如古籍所說,金氣虛弱的時候,虛火就會上升,如果再遇到寒氣,就會導致陰氣阻隔陽氣,反而讓陽氣往上走,造成口瘡。所以要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來補脾胃的土氣,用生薑、附子來驅散寒氣,讓虛火得到幫助,自然就會退散。
《聖濟總錄》中有記載,因虛冷之氣上攻口舌導致口瘡的,可以用巴戟天、白芷、高良薑研磨成粉,用豬腰子煨熟後服用。也有用丁香、胡椒、松脂、細辛研磨成粉,用蘇木湯調和後塗抹在舌頭上。還有用當歸、附子蜜炙後含在口中慢慢吞嚥的。這些方法都是用來治療龍火上衝,心肺的陽氣不能下降的情況,所以用這些藥物來引導火氣歸於本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