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吳鞠通醫案》~ 卷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6)

1. 腫脹

因問曰:汝之痛心疾首,十倍於常人者何故?伊答曰:夫死不可復生,所遺二子,恐難立耳。余曰:汝何不明之甚也。大凡婦人夫死,曰未亡人,言將待死也。汝如思夫愈切,即死墓側,得遂同穴之情,則亦已矣。雖有病何必醫,醫者求其更蘇也。其所以不死者,仍系相夫之事業也。

汝子之父已死,汝子已失其蔭,汝再死,汝子豈不更無所賴乎。汝之死,汝之病,不惟無益於夫,而反重害其子,害其子,不惟無益於子,而且大失夫心。汝此刻欲盡婦人之道,必體亡夫之心,儘教子之職,汝必不可死也。不可死,且不可病,不可病,必得開懷暢遂,而後可愈。

單腹脹,死症也。脈無胃氣,死脈也。以死症而見死脈,必得心火旺,折泄肝鬱之陰氣,而後血脈通,血脈通,臟氣遂,死證亦有可生之道。詩云:見晛曰消者是也。伊聞余言大笑,余曰:笑則生矣。伊云:自此以後,吾不惟不哭,並不敢憂思,一味以喜樂從事,但求其得生,以育吾兒而已。余曰:汝自欲生則生矣。

於是為之立開鬱方,十數劑而收全功。

旋覆花(三錢,新絳紗包),降香末(三錢),歸鬚(二錢),蘇子霜(三錢),鬱金(三錢),香附(三錢),川厚朴(三錢),姜半夏(四錢),廣皮(三錢),青橘皮(二錢)

吳氏,二十八歲,春夏間乘舟,由南而北,途間溫毒愈後,感受風濕,內脹外腫,又有肝鬱之過,時當季夏,左手勞宮穴,忽起勞宮毒,如桃大。此症治熱礙濕,治濕礙熱之弊,選用幼科痘後餘毒歸肺,喘促咳逆之實脾利水法,加極苦合為苦淡法,俾熱毒由小腸下入膀胱,隨濕熱一齊泄出也。蓋勞宮毒屬心火,瀉心者必泄小腸,小腸火腑,非苦不通。

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利小便者,亦用苦淡也。

豬苓(一兩),茯苓皮(一兩),白通草(三錢),澤瀉(一兩),晚蠶砂(二兩),雅連(四錢)黃柏(四錢),飛滑石(四錢),黃芩(四錢)

煮成五碗,分五次服,以小便長者為度,此方服七帖,分量不增減,腫脹與勞宮毒俱消,以後補脾收功。

陳,二十六歲,乙酉年五月十五日,脈弦細而緊,不知飢,內脹外腫,小便不利,與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法,陽欲滅絕,重加熱以通陽,況今年燥金,太乙天符,經謂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。

桂枝(六錢),豬苓(五錢),生茅朮(三錢),澤瀉(五錢),廣橘皮(三錢),川椒炭(五錢)厚朴(四錢),茯苓皮(六錢),公丁香(二錢),杉木皮(一兩)

煮四杯,分四次服。

二十五日,諸症皆效,知飢,腫脹消其大半。惟少腹有疝,竟如有一根筋吊痛,於原方內減丁香一錢,加小茴香三錢。

單氏,四十二歲,腫脹六年之久,時發時止,由於肝鬱,應照厥陰䐜脹例治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一位婦人因丈夫去世悲痛欲絕,病情加重,醫生認為她的病症源於過度悲傷。醫生開導她,過度悲傷不僅於亡夫無益,反而會傷害孩子,勸她振作起來,照顧孩子,才能真正慰藉亡夫在天之靈。醫生指出,只要她能放下悲傷,保持心情開朗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

針對單純腹脹,脈象顯示缺乏胃氣,醫生認為是心火旺盛,耗損了肝臟陰氣造成的。醫生引用詩句“見晛曰消”,說明只要陽氣恢復,病情就能好轉。這位婦人聽後大笑,醫生也說笑能使人康復。婦人表示會努力保持喜樂的心情,好好撫養孩子。醫生於是為她開立了疏肝理氣的處方,十幾劑藥後,婦人痊癒。

接著記載了三個病例的治療:

第一個病例:吳氏,二十八歲,患有內外腫脹,以及勞宮穴長出如桃子大小的毒瘡,這與她舟車勞頓、感染風濕、肝鬱有關。醫生採用治療痘疹後餘毒的經驗,使用苦寒藥物,讓熱毒從小腸排出,解決腫脹和毒瘡。

第二個病例:腰部以下腫脹的病人,醫生使用利尿藥物治療,因為此類腫脹需利尿才能治癒。

第三個病例:陳氏,二十六歲,脈象弦細緊,沒有食慾,內外腫脹,小便不利。醫生考慮到病人陽氣不足,使用溫陽利水的方法治療。治療二十五天後,大部分症狀好轉,僅剩少腹疝痛,醫生調整藥方,將丁香減量,加入小茴香。

最後一個病例:單氏,四十二歲,腫脹已六年,時好時壞,是肝鬱引起的,醫生採用治療厥陰經腫脹的方案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