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吳鞠通醫案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濕溫
十四日,脈弦數,午後潮熱,前有白苔,復變黃苔,嘔惡口渴,頗有濕瘧之象;但咳嗽便溏,又有濕溫之形。伏邪內陷,所致最難清理。
桂枝(四錢),茯苓皮(五錢),生石膏(八錢),青蒿(二錢),知母(三錢),杏仁泥(三錢)炙甘草(二錢),苡仁(五錢),滑石(六錢)
某,初十日,六脈俱弦而細,左手沉取數而有力,面色淡黃,目白睛黃。自春分午後身熱,至今不愈。曾經大瀉後,身軟不渴,現在雖不泄瀉,大便久未成條,午前小便清,午後小便赤濁。與濕中生熱之苦辛寒法。
茵陳(四錢),杏仁(三錢),滑石(六錢),茯苓皮(五錢),通草(錢半),黃連(一錢),苡仁(四錢),蠶砂(三錢),黃芩(二錢),海金砂(四錢),蒼朮炭(三錢)
十三日,前方內去蒼朮,加石膏,增芩連。
文,三十八歲,丁卯七月初二日,濕溫,舌苔白滑厚濁,脈象模糊,弦細而且沉濡。用通三焦法,先寒熱,繼微熱,後不熱,更方三十餘帖,大抵不出滲濕之苦辛淡法。四十五日以後方解,解後以兩和脾胃收功。
白話文:
濕溫
病例一:病人發病十四天,脈象弦數,下午發熱,舌苔起初是白色,後來變黃,伴有嘔吐、惡心、口渴,症狀像濕邪引起的瘧疾;但同時又咳嗽、大便溏稀,呈現濕溫的症狀。病邪深入內部,非常難以治療。處方:桂枝、茯苓皮、生石膏、青蒿、知母、杏仁泥、炙甘草、苡仁、滑石。
病例二:病人初十日發病,六脈皆弦細,左手的脈象沉而有力,面色淡黃,眼白發黃。從春分之後的下午開始發熱,至今未愈。曾有大便瀉泄,之後身體軟弱無渴感,現在雖不大便瀉泄,但大便很久不成形,上午小便清澈,下午小便渾濁赤黃。此屬於濕邪內生熱邪,採用辛涼寒法的治療。處方:茵陳、杏仁、滑石、茯苓皮、通草、黃連、苡仁、蠶砂、黃芩、海金砂、蒼朮炭。十三日後,去處方中的蒼朮,加生石膏,增加黃芩、黃連的用量。
病例三:病人文某,38歲,丁卯年七月初二日發病,屬於濕溫證,舌苔白厚膩滑,脈象模糊不清,弦細而沉濡。採用通利三焦的治療方法,先治療寒熱症狀,接著是輕微發熱,最後不發熱。前後換了三十多副藥方,治療方法主要還是以辛涼淡滲濕法為主。四十五天后病情才好轉,好轉後再用溫和的藥方調理脾胃,鞏固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