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吳鞠通醫案》~ 卷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7)

1. 傷寒

五十八歲,癸酉二月初一日,太陽中風,尚未十分清解,兼之濕痹髀痛。

桂枝(四錢),厚朴(二錢),蠶砂(三錢),杏仁(三錢),防己(三錢),茯苓皮(五錢),薑黃(二錢),炙甘草(錢半),廣皮(錢半)

二帖。

初二日,行經絡而和脾胃,則風痹自止。

桂枝(八錢),白芍(四錢,炒),半夏(五錢),防己(六錢),炙甘草(三錢),生白朮(五錢),生薑(五片),大棗(二個)

水八杯,煮三杯,分三次服,頭一次啜稀粥,令微汗佳,二三次,不必食粥。

初五日,左脈沉緊,即於前方加:

熟附子(五錢)

初六日,脈洪大而數,經絡痛雖解而未盡除,痹也;小便白而濁,濕也。

桂枝(三錢),澤瀉(三錢),黃柏炭(一錢),通草(三錢),杏仁(五錢),滑石(五錢),苡仁(五錢),茯苓皮(五錢),豬苓(三錢)

初九日,昨服開肺與大腸痹法,濕滯已下,小便亦清,但大便與瘼中微有血跡,證從寒濕化熱而來,未便即用柔藥以清血分。今日且與宣行腑陽,右脈仍見數大,可加苦藥。如明日血分未清,再清血分未遲。

杏仁泥(三錢),黃柏炭(一錢),黃芩炭(二錢),陳皮(錢半),苡仁(五錢),半夏(三錢)滑石(五錢),厚朴(二錢),細蘇梗(一錢)

頭煎兩杯,二煎一杯,分三次服。

初八日,舌苔仍有新白,衣被稍薄則畏寒,身熱已退,陽虛濕氣未盡無疑。

桂枝(三錢),苡仁(五錢),白芍(二錢炒),陳皮(錢半),半夏(五錢),生茅朮(二錢),杏仁(三錢),厚朴(二錢),全當歸(錢半)

煎服均如前法。二帖。

初十日,諸證向安,惟營氣與衛不和,寐不實,寐後自覺身涼,以調和營衛為主。

桂枝(三錢),苡仁(五錢),大棗(二個),白芍(三錢),陳皮(錢半),炙甘草(二錢),半夏(六錢),生薑(三片),茯苓(三錢)

六帖。

十六日,營衛已和,即於前方內加:

膠飴(三錢),白芍(二錢成五錢)

七帖而安。

唐,氏三十八歲,太陽中風漏汗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桂枝(六錢),熟附子(三錢),炙甘草(三錢),焦白芍(四錢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三個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。

十七日,中風漏汗,兼之腎水上凌心,心悸腹痛,昨用桂枝加附子湯,諸症悉退。今左脈沉緩。右脈滑,表雖清而濁陰未退。議苓桂伐腎邪,歸茴溫衝脈,吳萸、半夏、生薑兩和肝胃,白芍以收陰氣,合桂枝而調營衛,加黃芩以清風化之熱。合諸藥為苦辛通法,此外感之餘,兼有下焦里證之治法也。

桂枝(四錢),全當歸(三錢),小茴香(三錢,二味同炒),半夏(四錢),吳萸(三錢),青皮(錢半),焦白芍(二錢),茯苓(五錢),黃芩炭(一錢),生薑(三片)

白話文:

[傷寒]

一位五十八歲的患者,癸酉年二月初一日患上太陽中風,症狀尚未完全消退,同時伴有濕痹導致的髖部疼痛。

第一天服用:桂枝四錢、厚朴二錢、蠶砂三錢、杏仁三錢、防己三錢、茯苓皮五錢、薑黃二錢、炙甘草一錢半、廣皮一錢半,共兩帖。

第二天,經絡調和,脾胃功能恢復,風痹自然停止。服用:桂枝八錢、炒白芍四錢、半夏五錢、防己六錢、炙甘草三錢、生白朮五錢、生薑五片、大棗兩個,水八杯,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第一次服用時,喝點稀粥,微微出汗即可;後兩次服用則不必喝粥。

第五天,左脈沉緊,在原方基礎上加:熟附子五錢。

第六天,脈洪大而數,經絡疼痛雖然減輕但未完全消除(痹症),小便白濁(濕症)。服用:桂枝三錢、澤瀉三錢、黃柏炭一錢、通草三錢、杏仁五錢、滑石五錢、苡仁五錢、茯苓皮五錢、豬苓三錢。

第九天,之前服用的藥方已開通肺部和大腸的痹阻,濕邪已排出,小便也清澈了,但是大便和排泄物中帶有少量血跡,這是寒濕化熱所致,不宜立即使用柔性的藥物來清血分。今天先用藥物宣通腑陽,右脈仍然洪大,可以加一些苦味藥物。如果明天血分仍未淨化,再清血分也不遲。服用:杏仁泥三錢、黃柏炭一錢、黃芩炭二錢、陳皮一錢半、苡仁五錢、半夏三錢、滑石五錢、厚朴二錢、細蘇梗一錢,頭煎兩杯,二煎一杯,分三次服用。

第八天,舌苔仍然是新的白色,衣被稍薄就怕冷,身熱已退,陽虛濕氣未盡。服用:桂枝三錢、苡仁五錢、炒白芍二錢、陳皮一錢半、半夏五錢、生茅朮二錢、杏仁三錢、厚朴二錢、全當歸一錢半,煎服方法同上,共兩帖。

第十天,各項症狀好轉,只是營氣和衛氣不調和,睡眠不踏實,睡醒後感覺身體發涼,需著重調和營衛。服用:桂枝三錢、苡仁五錢、大棗兩個、白芍三錢、陳皮一錢半、炙甘草二錢、半夏六錢、生薑三片、茯苓三錢,共六帖。

第十六天,營衛已調和,在原方基礎上加:膠飴三錢,白芍二錢(共五錢),共七帖,病情痊癒。

另一位唐姓患者,三十八歲,患太陽中風,並伴有盜汗,服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服用:桂枝六錢、熟附子三錢、炙甘草三錢、焦白芍四錢、生薑三片、大棗三個,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

第十七天,中風盜汗,並伴有腎水上衝心臟,出現心悸腹痛,服用桂枝加附子湯後,諸症狀均已消除。目前左脈沉緩,右脈滑數,雖然表證已清,但濁陰未退。考慮使用苓桂劑以祛除腎邪,用歸茴香溫通衝脈,用吳萸、半夏、生薑調和肝胃,用白芍收斂陰氣,配合桂枝調和營衛,加黃芩以清泄風熱。此方是苦辛通利之法,除了治療外感,也兼顧了下焦裡證的治療。服用:桂枝四錢、全當歸三錢、炒小茴香三錢、半夏四錢、吳萸三錢、青皮一錢半、焦白芍二錢、茯苓五錢、黃芩炭一錢、生薑三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