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吳鞠通醫案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瘧
杏仁(五錢),青蒿(二錢),廣皮(二錢),蔻仁(三錢),半夏(五錢),苡仁(五錢),草果(錢半),黃芩(錢半炒),茯苓皮(五錢),生薑(二片)
八月初三日,前方服六帖,瘧已止,照原方去:草果,青蒿,加
滑石(六錢),益智仁(三錢)
錢,二十歲,乙酉十一月初二日,三瘧兼痹,舌苔白滑,終日一飲,熱時不渴,胸痞,此偏於伏暑中之濕多者也。惟日已久,又加誤補下行,邪已深入為難治。勉與宣通經絡三焦,導邪外出,毋使久羈。
桂枝(三錢),防己(四錢),杏仁(五錢),青蒿(三錢),半夏(三錢),黃芩(三錢),茯苓(五錢),蔻仁(二錢),廣皮(三錢),煨草果(八分),片薑黃(二錢)
十五日,閱來札知汗多而寒熱減,舌白滑苔退,食後不飽悶,是伏邪已有活動之機。但陰瘧發於戌亥時,不見日光,雖屢用升提,使邪外出法,毫不見早,大可慮也。勉與原方內加草果分量,去茯苓、蔻仁,再加急走之蜀漆,活血絡之當歸。
桂枝(三錢),柴胡(三錢),半夏(三錢),青蒿(一錢),防己(三錢),杏仁(四錢),黃芩炭(三錢),廣皮炭(三錢),草果(二錢),薑黃(二錢),蜀漆(三錢),當歸(三錢),生苡仁(五錢)
十二月,閱來札知寒熱遞減而未盡除,停飲痹痛太甚。議減治瘧之品,加宣飲與痹之藥。然大有病退正衰之慮,飲與痹皆喜通不喜守,大忌呆補,奈何。
桂枝(五錢,三四帖後手背痛不減加至八錢或一兩),廣皮(五錢),防己(四錢),青蒿(二錢)柴胡(三錢,寒熱如再減二藥亦須減),山甲片(一錢,炒),蜀漆(二錢,寒熱微則去之),生苡仁(五錢),人參(一錢),生薑(三錢),半夏(六錢),茯苓皮(五錢),煨草果(二錢),片薑黃(三錢)
煎四大茶杯,分四次服,七日必須來信。
初十日,以後忽寒忽熱,已非呆於寒熱者可比。十五日寒大減,十八日寒熱又減,二十日申酉時似發非發,俱屬佳處。但手背之痛,左甚於右,伏邪甚深,腹左之塊,即系瘧母一類,不過脅腹之別耳。合觀寒多熱少,當與補陽,議於原方內減柴胡、青蒿,加桂枝。其人參似非高麗參可比,蓋人生世上不可留後悔也。
其瘧母每日空心服化癥回生丹一丸,開水送下。蓋化癥丹中,原有鱉甲煎丸在內也,即久病在絡,亦須用之。又天士先生云:三時熱病,病久不解者,每借芳香以為搜逐之用。此證猶在畏途,不可隨便飲啖也。
於前方內減:青蒿(錢半),柴胡(錢半),加
桂枝(一錢)
楊,二十四歲,丙戌二月十一日,伏暑自上年八月而來,邪已深入,三日一作,寒多熱少,亦宜通宣三焦為要法。
白話文:
[瘧]
第一個病例:一位二十歲的病人,乙酉年十一月初二日患病,症狀為瘧疾伴隨關節疼痛(痹),舌苔白滑,整天只喝少量水,發熱時不渴,胸悶。醫生判斷這是暑熱留下的濕邪過盛,病情已久,且之前治療不當,導致邪氣深入,難以治療。因此,處方著重於疏通經絡、三焦,驅除邪氣。藥方包含桂枝、防己、杏仁、青蒿、半夏、黃芩、茯苓、蔻仁、廣皮、煨草果、片薑黃等。十五日後,病人汗多,寒熱減輕,舌苔減少,飯後不脹氣,顯示邪氣已有所活動。但瘧疾仍於戌亥時發作,不見好轉,因此醫生加重草果用量,去除茯苓、蔻仁,並加入蜀漆、當歸以活血化瘀。十二月,病人寒熱減輕但未痊癒,關節疼痛嚴重,醫生調整藥方,減去一些治療瘧疾的藥物,加入疏通水道和治療關節疼痛的藥物。但醫生也擔心病人正氣不足,因此告誡不可過度進補。後續藥方調整了桂枝、廣皮、防己、青蒿、柴胡、山甲片、蜀漆、生苡仁、人參、生薑、半夏、茯苓皮、煨草果、片薑黃的用量。醫生要求七天內回信報告病情。初十日後,病人寒熱反覆,十五日寒症減輕,十八日寒熱進一步減輕,二十日症狀基本消失。但手背疼痛,尤其是左側,且腹部左側有腫塊(瘧母),醫生判斷邪氣深入,寒多熱少,應補陽,因此調整藥方,減少柴胡、青蒿,增加桂枝。並建議服用化癥回生丹以治療瘧母。
第二個病例:一位二十四歲的病人,丙戌年二月十一日患病,伏暑從上一年八月開始,邪氣深入,三天發作一次,寒多熱少,治療原則仍是疏通三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