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吳鞠通醫案》~ 卷四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8)

1. 痰飲

杏仁(三錢)

二帖。

二十七日,痰飲脅痛而喘咳,是謂懸飲。懸飲者,水在肝也,脈弦數。

姜半夏(六錢),香附(三錢),杏泥(三錢),桂枝尖(三錢),廣皮(二錢),薑汁(三匙),旋覆花(三錢),蘇子霜(三錢),降香末(三錢),小枳實(三錢)

服法如明。

十九日,病減者減其制,去:

半夏(三錢),枳實(一錢),蘇子霜(一錢),降香(一錢),桂枝(一錢)

五帖而愈。

十一月初六日,痰飲,脈沉弦,有微喘之意,與小青龍去麻辛。

桂枝(四錢),乾薑(二錢),雲苓塊(三錢),白芍(三錢),五味子(錢半),炙甘草(二錢)廣皮(三錢),姜半夏(五錢),小枳實(三錢)

服法如前。三帖而愈。

十二月初七日,內飲招外風為病,喘咳,脈弦緩,雖頭痛惡寒,能大食,只有風而無寒,用小青龍去麻黃,減細辛,兼用桂枝湯啜稀粥令微汗法。

桂枝(一兩),白芍(四錢,炒),五味子(二錢),細辛(五分),炙甘草(三錢),乾薑(三錢),姜半夏(五錢),加廣皮(四錢),枳實(四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二枚,去核)

煮三杯,先服一杯,即啜稀粥一碗,覆被令微汗佳,不可使汗淋漓。得汗服第二杯,不必啜粥,覆被。如不汗,再啜粥,覆被如前。汗後避風要緊。

初十日,脈不浮,外感已解,但弦細,而畏冷,中陽虛也。去細辛。

加桂枝(四錢),乾薑(二錢),小枳實(二錢)

十三日,於前方加:

廣皮(二錢)

十三日,脈雙弦,咳而嘔,胃咳也。

姜半夏(八錢),雲苓塊(一兩),生薑(五錢),廣皮(三錢),小枳實(三錢)

煮三杯,三次服。

正月十六日,脈沉弦而緩,飲居右脅,嘔痰由肋痛外至脊背惡寒,由厥陰內犯陽明,外犯太陽也。與逐脅下之飲法。

蘇子霜(三錢),香附(三錢),桂枝尖(三錢),旋覆花(三錢),廣皮(三錢),小枳實(二錢),降香末(三錢),青皮(二錢),生薑(五錢),姜半夏(五錢),乾薑(二錢)

白話文:

痰飲

某日,患者出現痰飲,伴隨脅痛和喘咳,屬於懸飲(水停留在肝臟)。脈象弦數。 處方:姜半夏六錢,香附三錢,杏仁泥三錢,桂枝尖三錢,廣皮二錢,薑汁三匙,旋覆花三錢,蘇子霜三錢,降香末三錢,小枳實三錢。 共兩帖。 服法依說明。

十九日後,病情減輕,減少藥量,去半夏三錢、枳實一錢、蘇子霜一錢、降香一錢、桂枝一錢。 服用五帖後痊癒。

十一月初六日,患者出現痰飲,脈象沉弦,略有喘息。 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辛味。處方:桂枝四錢,乾薑二錢,雲苓塊三錢,白芍三錢,五味子一錢半,炙甘草二錢,廣皮三錢,姜半夏五錢,小枳實三錢。 服法如前,三帖痊癒。

十二月初七日,內飲引發外感風寒,出現喘咳,脈象弦緩,頭痛惡寒,但食慾良好,只有風寒症狀而無寒邪深入之象。 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,減少細辛用量,並採用桂枝湯法,服用稀粥,使其微微出汗。處方:桂枝一兩,白芍四錢(炒),五味子二錢,細辛五分,炙甘草三錢,乾薑三錢,姜半夏五錢,加廣皮四錢,枳實四錢,生薑三錢,大棗二枚(去核)。 煎煮三杯,先服用一杯,再服用稀粥一碗,蓋被取微汗,不可大汗淋漓。出汗後服用第二杯,不必再喝粥,蓋被休息。 若不出汗,重複喝粥蓋被。出汗後需避免風寒。

初十日,脈象不再浮,外感已解,但脈象弦細,畏冷,屬中陽虛弱。 去除細辛,增加桂枝四錢,乾薑二錢,小枳實二錢。

十三日,在原方基礎上加廣皮二錢。

十三日,脈象雙弦,咳嗽並伴有嘔吐,屬胃咳。處方:姜半夏八錢,雲苓塊一兩,生薑五錢,廣皮三錢,小枳實三錢。煎煮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

正月十六日,脈象沉弦而緩,飲邪停留在右側脅肋,嘔吐痰涎,肋痛並蔓延至脊背,惡寒,屬厥陰內犯陽明,外犯太陽。使用逐除脅下水飲的方劑。處方:蘇子霜三錢,香附三錢,桂枝尖三錢,旋覆花三錢,廣皮三錢,小枳實二錢,降香末三錢,青皮二錢,生薑五錢,姜半夏五錢,乾薑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