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卷上
丁(常熟,二十四歲),勞嗽寒熱是百脈空隙,二氣久虛所致,純用填精益髓,猶慮弗能充養肌肉,日見乾癟,病人說醫用沉香,聲音逐啞(勞嗽大忌香燥。)大凡香氣如煙雲,先升後降,況諸香皆泄氣,沉香入少陰腎,疏之泄之,尤為勞怯忌用。
萸肉,山藥,建蓮,五味,茯神,熟地炭,芡實,川斛
顧(嘉善,四十八歲),五六月間,氣候溫熱,地泛潮濕,六氣之邪,其時濕熱為盛。凡濕傷氣,熱亦傷氣,邪入氣分,未及入血,癮疹搔癢,其色仍白,氣分郁痹之濕邪也(氣分血分辨析分明示後學看病良法。)病人說汗出,或進食後疹即旋發,邪留陽明,陽明主肌肉,醫稱曰風,愈以散藥,不分氣血,邪混入血分,疹色變赤,此邪較初感又深一層矣。
飛滑石,石膏,紫花地丁,寒水石,白蘚皮,三角胡麻,生干首烏,木防己
王(淮安,二十九歲),平昔好飲,脾氣已傷,醉後便溏不實。夫酒性濕而動血,聚濕必傷脾胃之陽,三年失血,食大減少,惡酒如仇,全是脾胃受困(因好飲而傷中,致血當蘇脾胃之陽而補中為急,好飲者每多此病。)世俗醫者,見血見嗽,以滋降清肺治法,滋必滯膩理嗽清寒,此中陽久困不蘇,墜入勞損矣。
白話文:
丁(常熟人,二十四歲),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咳嗽,並且有時發冷有時發熱,這是因為身體的脈絡空虛,體內陰陽二氣長期虛弱所導致的。如果單純使用填補精髓的方法,恐怕無法充分滋養肌肉,會使身體一天天變得乾瘦。病人說醫生用了沉香,結果聲音越來越沙啞。(咳嗽勞損最忌諱使用氣味芳香乾燥的藥物。)通常來說,香氣就像煙雲一樣,先向上升散然後再向下沉降,況且各種香料都容易耗散人體正氣,沉香主要入腎經,有疏通發散的作用,更加不適合身體虛弱的人使用。
藥方:山茱萸、山藥、建蓮子、五味子、茯神、熟地炭、芡實、川斛
顧(嘉善人,四十八歲),在五六月間,氣候溫熱,地面潮濕,這個時候容易受各種外邪侵襲,其中以濕熱之邪最為盛行。濕邪和熱邪都會損傷人體正氣,邪氣侵入人體氣分,還沒有進入血分,所以會出現像風疹一樣的瘙癢,顏色還是白色的。這是因為濕邪鬱積在氣分所導致的。(能夠分辨邪氣在氣分還是血分,是讓後學者能正確診斷疾病的良好方法。)病人說出汗後,或者吃完東西後疹子就很快出現,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陽明經。陽明經主要管肌肉,醫生稱這是風邪,就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,卻沒有分辨邪氣是在氣分還是在血分,結果使得邪氣混入血分,疹子的顏色就變成了紅色,這表示邪氣比最初侵入時更加深入一層了。
藥方:飛滑石、石膏、紫花地丁、寒水石、白蘚皮、三角胡麻、生首烏、木防己
王(淮安人,二十九歲),他平時喜歡喝酒,脾臟已經受到損傷,喝醉後就會拉肚子,大便不成形。酒的性質是濕熱的,而且會加速血液循環,體內濕氣積聚一定會損傷脾胃的陽氣。他失血三年,食慾大大減少,厭惡喝酒就像仇人一樣,這完全是因為脾胃功能受到困擾。(因為喜歡喝酒而損傷中焦,導致失血,應當振奮脾胃的陽氣,以補中氣為當務之急,喜歡喝酒的人常常容易得這種病。)世俗的醫生,看到病人出血、咳嗽,就用滋陰降火、清肺的治療方法,滋補藥物容易黏膩阻礙氣機,清熱的藥物又寒涼,這樣會使中陽之氣長期被困而無法恢復,最終導致虛勞損傷。
2. 異功散
中央脾胃,為酒濕所困,憊甚,至惡酒如仇,其中氣之衰壞,莫此為甚。舍異功散之外,別無良法。多服人參,庶幾有益。好飲者,比比皆是,須鑑諸。
範(湖州,二十五歲),形色黃瘦,脘痛嗆血,問納食減平日之七,自初春至霜降,不得醒復。此內損七情,淹淹勞怯,若不扶其脾胃,但以嗽嗆為治,殆不可為矣(有力量)。
白話文:
中央的脾胃,因為被酒和濕氣困住,變得非常疲憊,甚至厭惡酒如同仇敵一般,這其中氣的衰敗損壞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除了使用異功散之外,沒有其他好的方法。多服用人參,或許會有幫助。喜歡喝酒的人,到處都是,必須警惕這種情況。
範(湖州人,二十五歲),外形臉色蠟黃又瘦弱,胃部疼痛且嗆血,詢問得知食慾比平常減少了七成,從初春到霜降,一直沒有清醒恢復的感覺。這是因為內傷七情,長期勞累體虛,如果不及時扶持他的脾胃,只針對咳嗽嗆血來治療,恐怕是無法挽救的(會有力量)。
3. 參歸建中湯
先天元陽,全賴後天水穀之氣蔭庇,胃旺納穀,中氣既能充護臟腑,且精生於穀,陰分亦藉以充裕,納食既減平日之七,安得不急扶脾胃耶。
高(陸墓,二十歲),少壯脈小澀屬陰,臍左起瘕,年來漸大而長,此係小腸部位。小腸失司,變化傳導,大便旬日始通,但脾胃約束津液不行,古人必用溫通緩攻,但通腸壅,莫令礙脾(因大便旬日始通,故臍左起瘕,確指其為小腸部位,聰明過人)。
麻仁,桂心,桃仁,大黃
蜜丸,服二錢。
從來通腸壅之藥,必礙脾胃,以湯能盪滌耳。今改作丸藥,只用二錢,令每日漸積流入腸中,而通泄法自脾約丸來(桃仁承氣加入潤腸之藥)。
馮(寧波,二十五歲),面起瘍瘡,瘡愈頭痛,牙關不開。凡頭面乃陽氣遊行之所,不容濁氣留著,外瘍既合邪痹入骨骱,散風藥僅走膚膜,上焦氣多,血藥無能為幹上部之隧(說穿似覺尋常,而他人已不能道及,言言至理。)
角針,蜂房,淡豆豉,牙皂,甜瓜蒂,大豆卷
讀天翁方案,雖為病人設法,其實處推開精論,治病道理,警醒當世聾瞶語,教人看病下手處,後學得此,便有主張,不致一病到手,即慌忙心無措也,有功千古。
韓(海州,四十五歲),單單腹大,脈得右弦空,左漸弱,乃積勞陽傷之脹,久病之變,難望其愈(斷語清真,切當,治病便不蒙糊)。
大針砂丸三錢。
華(南京,二十二歲),胃痛已久,嘔水,大便結燥,藥已不可用。
桃仁,薑汁,茯苓,延胡,半夏,廣皮白
陸(太倉,三十二歲),陰損瘕泄,以酸收甘補。
人參,茯神,炒白芍,熟地炭,炙甘草,五味子
山藥漿丸。
朱(靖江,二十五歲),自春季失血,血止痰嗽,左脈細數,是陰虛勞嗽。幸胃納不減,可填補真陰,肺藥理嗽,必傷胃氣,但精血藥不能生長,加慎保養。冀交春不致血來,屢發則難治矣。
熟地,萸肉,雲茯苓,山藥,天冬,五味,麥冬,阿膠,龜板,黃柏
袁(黎里,二十九歲),肛瘍膿漏將一年,氣下垂,精血傷,補下流,佐堅陰除熱。
人參,熟地,湖蓮肉,海參,茯苓,黃柏
沈(東山,二十九歲),食入吐,久不化,胃中無陽,濁氣逆攻,不貫注入腸,大便堅痹。
用半硫丸錢半。
熱生清,寒生濁,中陽衰微,陰濁反從下而上干,大便堅痹,半硫丸溫劑中之最滑潤者,不但泄濁通陽,抑且下行降逆。
錢(嘉善,三十六歲),情志不和,病起於內,由痛吞酸嘔吐,臥著氣衝,必是下起,議泄木安土。
吳萸(泡),人參,茯苓,川楝肉,乾薑,半夏(炒)
顧(來安縣,四十六歲),此病起痰飲咳嗽或外寒,勞倦即發(陽氣已薄極。)發必胸脘氣脹,吐出稀涎濁沫,病退痰濃氣降乃已,此飲邪皆濁飲久聚。兩年漸漸腹中痞悶妨食,肛門尻骨,坐則無恙,行動站立,刻刻氣墜。若大便欲下之象,腎虛不收攝顯然。或於在前見痰嗽以肺治,苟非辛解,即以寒降,以致釀成痼疾。
白話文:
參歸建中湯
先天之精氣,全靠後天飲食的精氣滋養。胃氣旺盛才能好好吸收食物,中氣充實才能保護臟腑,精氣也源於食物,陰氣也因此得到補充。如果每天進食量減少到平時的七成,不趕緊調理脾胃怎麼行呢?
高姓病人(陸墓,二十歲),年輕時脈象細小澀滯,屬陰虛體質,左腹部臍周有腫塊,多年來逐漸增大,這是小腸部位的問題。小腸功能失調,導致大便十天才排一次,但脾胃的津液運行受阻。古人常用溫和通暢的方法緩慢攻邪,但通暢腸道阻塞時,不要影響脾胃(因為大便十天才排一次,所以左腹部臍周有腫塊,確實是小腸部位的問題,診斷很精準)。
藥方:麻仁、桂心、桃仁、大黃,製成蜜丸,每次服用二錢。
以往通暢腸道阻塞的藥物,都會傷及脾胃,因為湯劑容易衝擊腸胃。現在改用丸藥,每次只用二錢,讓藥物每天慢慢滲入腸道,從而通利大便(在桃仁承氣湯基礎上加入潤腸藥)。
馮姓病人(寧波,二十五歲),臉上長瘡,瘡癒後頭痛,牙關緊閉。頭面部是陽氣運行的地方,不容許濁氣滯留,外瘍痊癒後邪氣入侵骨骼,普通的祛風藥只能作用於皮膚表面,上焦陽氣過盛,活血化瘀的藥物對上部經絡無效(這看起來很簡單,但其他人卻講不清楚,這才是真正的道理)。
藥方:角針、蜂房、淡豆豉、牙皂、甜瓜蒂、大豆卷。
讀天翁的治療方案,雖然是為病人設想,但實際上卻展現了精湛的醫學理論和治病道理,警醒世人,教導後學如何正確用藥,有了這些知識,遇到疾病就能從容應對,不會手忙腳亂。(貢獻良多)。
韓姓病人(海州,四十五歲),單純腹部腫大,脈象右側弦細而空虛,左側漸弱,這是由於勞累傷陽導致的腹脹,久病難癒。(診斷準確,治療方案明確)。
藥方:大針砂丸三錢。
華姓病人(南京,二十二歲),胃痛很久了,嘔吐清水,大便乾燥,普通的藥物已經無效。
藥方:桃仁、薑汁、茯苓、延胡索、半夏、廣皮(白)。
陸姓病人(太倉,三十二歲),陰虛導致腫塊和腹瀉,用酸味收斂,甘味補益。
藥方:人參、茯神、炒白芍、熟地黃炭、炙甘草、五味子,製成山藥漿丸。
朱姓病人(靖江,二十五歲),春季失血,血止後咳嗽,左脈細數,這是陰虛導致的虛勞咳嗽。幸好胃口尚可,可以補充真陰,治療肺部的咳嗽,必須保護胃氣,但補益精血的藥物不能過量,必須謹慎調養。希望到明年春天不再出血,如果反覆發作就難治了。
藥方:熟地黃、茱萸肉、雲茯苓、山藥、天冬、五味子、麥冬、阿膠、龜板、黃柏。
袁姓病人(黎里,二十九歲),肛門廔管膿漏將近一年,氣虛下垂,精血受損,需要補益下焦,固澀精氣,佐以清熱。
藥方:人參、熟地黃、蓮子肉、海參、茯苓、黃柏。
沈姓病人(東山,二十九歲),吃下去的食物馬上吐出來,很久不能消化,胃中缺乏陽氣,濁氣逆流,不能進入腸道,大便不通。
藥方:用半硫丸一錢半。
熱則生清,寒則生濁,中焦陽氣衰微,陰濁之氣從下往上逆流,導致大便不通,半硫丸是溫性藥物中最滑潤的,不僅能洩去濁氣,溫通陽氣,而且還能下行降逆。
錢姓病人(嘉善,三十六歲),情志不暢,疾病由內而生,伴有疼痛、吞酸、嘔吐,臥床時氣往上衝,一定是從下焦引起的,應該瀉肝以安脾胃。
藥方:吳茱萸(泡製)、人參、茯苓、川楝子肉、乾薑、半夏(炒)。
顧姓病人(來安縣,四十六歲),此病起於痰飲咳嗽或外感風寒,勞累後就發作(陽氣已經很虛弱了)。發作時必胸脘脹滿,吐出稀薄的涎液和濁沫,病癒後痰液濃稠,氣機下降才算痊癒。這是由於濁飲久積造成的。兩年來腹部漸漸痞悶,影響進食,肛門及尾骨部位,坐著沒事,行動站立就感到氣往下墜。如果想大便卻下不去,說明腎氣虛弱,不能收攝元氣。也許以前因為咳嗽而用肺經的藥物治療,如果不用辛溫解表藥,反而用寒涼藥物瀉火,就會導致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