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氣海腧二穴

在第十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主腰痛,痔病。

白話文:

在第十五個脊椎骨下方,左右兩邊各一寸半的位置,各有一個穴道。這兩個穴道主要治療腰痛和痔瘡。

2. 大腸腧二穴

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腰痛,腸鳴脹滿,繞臍中痛,大小便不利,或泄利食不化,脊骨強。主大小便不利,腸鳴,腹䐜腫,暴泄,食不下,喜飲。

白話文:

大腸腧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,左右兩旁各一寸半的位置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腰痛、腸鳴腹脹、肚臍周圍疼痛、大小便不順暢,或腹瀉拉肚子消化不良,以及脊椎僵硬。這個穴位也主治大小便不順利、腸鳴、肚子腫脹、突然腹瀉、吃不下東西、喜歡喝水等症狀。

3. 關元腧二穴

在第十七椎下兩旁相去一寸半。主風勞腰痛,泄痢,虛脹,小便難,婦人瘕聚諸疾。

白話文:

關元穴,在第十七椎骨(腰椎第五節)下方,左右兩旁各距離一寸半的位置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因風邪和勞累引起的腰痛、腹瀉、虛弱引起的腹脹、小便困難,以及婦女腹部腫塊等各種疾病。

4. 小腸腧二穴

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大便膿血出,五痔疼痛,婦人帶下,大小便難,淋癃,小便黃赤,泄痢膿血,五色重下,腫痛,腰脊疝痛,腰脊急強。

白話文:

位於第十八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一個穴位。可以用艾灸三壯(三次艾灸)。主要治療大便帶膿血、各種痔瘡疼痛、婦女白帶、大小便困難、小便淋漓不盡、小便黃赤、腹瀉帶膿血、排泄物顏色混雜、腫痛、腰背疝氣疼痛、腰背僵硬等症狀。

5. 膀胱腧二穴

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風旁腰痛,泄利,腸痛,大小便難,尿赤,陰生瘡,少氣,足脛冷,拘急不得屆伸,女人瘕聚,煩滿汗不出,小便赤黃,腰脊急強,堅結積聚,足清不仁。主熱痙引骨痛。

白話文:

膀胱俞穴在第十九個椎骨下方,左右兩旁各一寸半的位置。用艾灸灸三次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腰痛,腹瀉,腸胃疼痛,大小便困難,小便顏色赤紅,陰部生瘡,呼吸短促,腳和小腿冰冷,肌肉拘攣無法伸直,婦女腹部腫塊,煩躁悶熱出不了汗,小便赤黃,腰背部僵硬疼痛,腹部有硬塊,腳部冰冷麻木。另外,也主治熱性痙攣引起的骨頭疼痛。

6. 中膂腧二穴

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三壯。(原注:又名脊內腧)。主赤白痢,虛渴汗出,腰不得俯仰,腹脹脅痛腰疝,寒熱,痙反折。

白話文:

在第二十個脊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一個穴道。用艾灸灸三個單位。(原來的註解說:這個穴道又叫做脊內腧。)主要治療紅痢或白痢、虛弱口渴、容易流汗、腰部無法彎曲或後仰、腹部脹氣、脅肋疼痛、腰部疝氣、忽冷忽熱,以及抽搐反折的症狀。

7. 白環腧二穴

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不宜灸。

白話文:

在第二十一節脊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穴道一個。這個穴道不適合用艾灸的方式來治療。

8. 上窌二穴

在第一孔,腰髁下一寸,俠脊兩旁。灸三壯。主嘔逆,寒熱腰痛,婦人絕子,瘧寒熱,陰挺出,不禁白瀝,痙反折,小便大便利。主鼻衄。

白話文:

在第一腰椎棘突下,腰椎兩側骨頭突起處(腰髁)下方一寸,脊椎兩旁。用艾草灸三個艾柱。主要治療嘔吐、反胃,忽冷忽熱的腰痛,婦女不孕,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,陰道脫垂,無法控制的白帶,抽搐導致身體彎曲反折,以及小便不順暢或大便秘結。也可用於治療鼻出血。

9. 次窌二穴

在俠脊第二空陷中。灸三壯。主腰下至足不仁。主腰足痛,惡寒,婦人赤白瀝下,心下積脹。腰痛不可俯仰,足清不仁,大小便利,疝氣下墜。

白話文:

在背部脊椎兩側,第二個椎骨凹陷的地方,各有兩個穴道。用艾灸灸三壯,可以治療腰部以下到腳麻木不仁的症狀。主要治療腰部和腿部疼痛、怕冷、婦女赤白帶下、心窩下積聚脹滿。也能治療腰痛到不能彎腰或後仰、腳部冰冷麻木、大小便異常、疝氣下墜等問題。

10. 中窌二穴

在第三空,俠脊陷中。灸三壯。主婦人赤淫下白,氣癃,月事少,大便難,大小便利,腹脹飧泄,丈夫五勞、七傷、六極,腰痛。

白話文:

此穴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,左右各有一個。用艾草灸這個穴位,每次灸三壯(約三粒米大小的艾炷)。

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婦女赤白帶下、氣血不通、月經量少、大便困難、小便異常、腹脹、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,以及男子因過度勞累、七情內傷、身體虛弱所導致的腰痛等症狀。

11. 下窌二穴

在第四空,俠脊陷中。灸三壯。主腰痛,婦人下蒼汁不禁,赤瀝,陰中癢痛,引小腹控䏚,不可以俯仰,大小便利,腹鳴臚脹,欲泄注。

白話文:

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,也就是脊椎兩側陷下去的地方,各有一個穴位。在這裡灸三炷艾草,可以治療腰痛、婦女子宮分泌物不受控制、赤白帶下、陰部搔癢疼痛、牽引到小腹和腰部,使得身體無法彎腰和後仰,以及大小便困難、腹部鳴叫、腹脹,甚至想拉肚子等症狀。

12. 會陰二穴

在陰尾骨兩旁(原注:又名利機)。(灸三壯)。主腹中有寒,泄注,腸癖便血久痔,陽氣虛乏,陰汗濕。

白話文:

會陰穴位於尾骨兩側(又名利機穴)。用艾草灸這個穴位,每次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腹部有寒氣、腹瀉不止、腸道疾病引起的便血、長期痔瘡、陽氣虛弱、陰部潮濕等問題。

13. 脊中第三行十四穴

14. 附分二穴

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。灸五壯。正坐取之。主背痛引頷,引頭,肩背拘急,風冷客於腠,頸項強痛,不得回顧,風勞,臂肘不仁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稱為「附分」,它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方,往左右兩側各量三寸的地方。每個穴位可以灸五壯。取穴時,讓病人正坐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背部疼痛牽引到下巴、頭部,肩背部肌肉僵硬緊繃,風寒侵襲皮膚毛孔,導致頸部僵硬疼痛,無法轉頭,以及因為勞累引起的疼痛,手臂和手肘麻木等症狀。

15. 魄戶二穴

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宛宛中,正坐取之。灸七壯。主咳逆上氣,肺寒熱,呼吸不得臥,嘔沫,喘,氣相追逐,背胛悶無力,勞損委黃。五屍走疰,項強不得回顧。

白話文:

魄戶穴,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地方,摸起來是凹陷處,取穴時要正坐。在這裡艾灸七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咳嗽氣逆往上衝、肺部寒熱、呼吸困難無法躺臥、嘔吐泡沫、喘氣急促、呼吸時氣息難以接續、背部及肩胛感到悶脹無力、因勞損而導致身體虛弱萎黃。還能治療五屍走注病(指多種慢性疾病,類似現代的風濕病、結核病等),以及頸項僵硬無法回頭的情況。

16. 膏肓腧二穴

其取穴法有孫思邈、王惟一、石用之、葉善、潘琪、僧仲之,或用鉤股,或抱栲栳,或坐或臥,或立或起,或坐而仰手曲肘,或坐而伸臂,或揣椎骨定高下,或量臍心,或量命門,或坐點坐灸,各有所長,終而終未明大法。以予平昔用此數,十取十,百取百,一一無差者。各各取之,按其穴須得病人中指麻木,則灸無不取效。

其要法,在第四椎下、第五椎上,各去脊三寸宛宛中,此穴無所不治。主羸瘦虛損,夢中失精,上氣咳逆,狂惑。此二穴各一處灸六百壯,多至一千壯。當覺下氣礱礱然如流水狀,當有所下出,若無停痰宿疾,則無所下。灸訖後,令人陽氣康強。

白話文:

關於膏肓穴和腧穴的取穴方法,有孫思邈、王惟一、石用之、葉善、潘琪、僧仲之等不同說法,他們有的用彎曲手臂,有的抱著像竹簍的東西,有的坐著或躺著,有的站著或起身,有的坐著並仰手彎曲手肘,有的坐著並伸直手臂,有的觸摸脊椎骨來確定高低,有的量肚臍中心,有的量命門穴,有的坐著點穴施灸,各有其優點,但始終沒有明確的通用方法。我平時使用這些方法,都能準確取穴,十次有十次,一百次有一百次,沒有一次失誤。重點在於,每次取穴時,要按壓穴位直到病人中指感到麻木,這樣灸療就會有效果。

最重要的方法是,在第四胸椎下緣、第五胸椎上緣,各離脊椎三寸的地方,取穴的凹陷處,此穴幾乎能治療所有疾病。主要治療身體虛弱消瘦、夢中遺精、氣喘咳嗽、精神錯亂等症狀。這兩個穴位各灸六百壯,最多可以灸到一千壯。灸療時會感到下身有氣流動,像流水一樣,可能會有東西排出,如果沒有痰積或舊病,就不會有東西排出。灸完後,會使人陽氣充足,身體強健。

17. 神堂二穴

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,正坐取之。灸五壯。主肩痛,胸腹滿,灑淅。及脊強急,寒熱。

白話文:

在第五椎骨下方,左右兩邊各距離三寸的凹陷處,坐正姿勢取穴。可以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肩部疼痛、胸腹脹滿、發冷發熱的症狀,以及脊椎僵硬、感覺緊繃,還有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
18. 噫嘻二穴

在肩膊內廉,第六椎兩旁三寸,其穴抱肘取之。灸二七壯至一百止。主溫瘧、寒瘧、病瘧,肩背痛,悶,氣滿腹脹,氣痃,肩背寒,痙,肩甲內廉痛,腋拘攣,暴脈急,脅痛,熱病汗不出,目眩鼻衄,喘逆不得俯仰,風瘧,小兒食晦頭痛。及五心熱,瘧久不愈,胸中氣咽,勞損虛乏,不得睡,咳逆上氣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在肩膀內側邊緣,大約在第六胸椎兩旁三寸的位置,取穴時要抱著手肘。艾灸這個穴位,從十四壯到一百壯都可以。主要可以治療溫瘧、寒瘧、一般瘧疾,還有肩背疼痛、胸悶、腹脹、氣癭(一種腫塊)、肩背發冷、抽筋、肩胛內側邊緣疼痛、腋下拘攣、脈搏突然加快、脅肋疼痛、發熱病但不出汗、頭暈目眩、流鼻血、呼吸急促無法彎腰或仰頭、風瘧(一種瘧疾)、小兒因飲食不潔引起的頭痛,以及手心、腳心、胸口發熱、久病不癒的瘧疾、胸中氣悶、因勞累虛弱乏力、失眠、咳嗽、呼吸急促等症狀。

19. 鬲關二穴

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背痛惡寒,脊強,俯仰難,食不下,嘔噦多涎唾。

白話文:

在第七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各灸五個艾炷。主要治療背部疼痛怕冷、脊椎僵硬、難以彎腰或後仰、吃不下東西、嘔吐、多口水。

20. 魂門二穴

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食飲不下,腹中雷鳴,大便不節,赤黃,嘔吐不住,多涎。

白話文:

在第九個脊椎骨下方,左右兩旁各三寸凹陷的地方,各有一個穴位,這兩個穴位稱為魂門穴。用艾草在這兩個穴位上灸三個艾炷,可以治療吃不下飯、肚子裡咕嚕作響、大便失調(排便次數不規律)、大便顏色偏紅黃、嘔吐不止、口水過多等症狀。

21. 陽綱二穴

在第十椎兩旁各三寸,正坐取之。灸三壯。主食不下,腹中雷鳴,大小便不節,黃水,小便黃,腸鳴泄注,消渴,身熱面黃,怠墮,目黃,不嗜食。

白話文:

在第十個胸椎骨兩側各三寸的地方,採正坐姿勢取穴。可以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飲食難以消化、肚子裡有腸鳴聲、大小便失調、排出黃色液體、小便黃、腸鳴腹瀉、消渴症(糖尿病)、身體發熱、面色黃、精神疲憊懶散、眼睛發黃、沒有食慾等症狀。

22. 意舍二穴

在第十一椎兩旁各三寸,正坐取之。灸三壯,五十壯至一百壯止。主腹滿虛脹,大便泄滑,消渴,面黃,嗜飲,目赤。

白話文:

位於第十一胸椎兩側旁開三寸的地方,坐正姿勢取穴。用艾灸灸三壯,可以灸到五十壯到一百壯停止。主要治療腹部脹滿虛弱、大便稀溏滑脫、消渴(糖尿病)、面色發黃、喜歡喝水、眼睛紅腫等症狀。

23. 胃倉二穴

在第十二椎下各三寸。灸三壯。主腹內虛脹,水食不消,惡寒,不能俯仰,水腫、臚脹,食飲不下。

白話文:

在第十二節脊椎骨下方左右各三寸的地方,有兩個穴道。可以用艾草燒灼三炷,主要治療腹部虛弱脹滿、消化不良、怕冷、無法彎腰或後仰、水腫、腹部脹大,以及食物、飲水無法下嚥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