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神道
在第五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灸三壯。主腰脊急強,寒瘧恍惚,悲愁健忘,驚悸。主寒熱頭痛,進退往來,熱喘目痛,視物無明。
白話文:
這個穴位在第五胸椎下方的間隙,病人俯臥的姿勢取穴。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腰部脊椎僵硬、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、精神恍惚、悲傷憂愁、健忘、容易受驚、心悸等症狀。也主治發冷發熱的頭痛、時好時壞的發熱氣喘、眼睛疼痛、視物模糊。
2. 靈臺
在第六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(灸三壯)。主熱病脾熱,溫瘧汗不出(原注:出《素問》)。
白話文:
在第六胸椎骨下方間隙,身體向前彎曲時取穴(灸三壯)。主要治療熱病和脾臟發熱,以及溫瘧發汗不出(出自《素問》)。
3. 至陽
在第七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灸三壯。主寒熱解爛,淫濼,脛酸,四肢重痛,少氣難言。
白話文:
位於第七胸椎下方的凹陷處,要身體向前彎曲才能取穴。在此穴位施灸三次。主要治療寒熱往來、皮膚潰爛、精液外流、小腿痠痛、四肢沉重疼痛、氣短難以說話等症狀。
4. 筋縮
在第九椎下間。俯而取之。灸三壯。主驚癇狂走,癲疾,脊急強,目轉上插。
白話文:
在第九胸椎下方的間隙處。讓病人俯臥後取穴。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驚癇、狂躁亂跑、癲癇,以及脊椎僵硬、抽筋,眼睛向上翻。
5. 脊腧
在第十一椎(原注:又名神宗、脊中)。不灸。
白話文:
脊椎第十一節(又叫做神宗、脊中)。這個穴位不適合用灸法。
6. 懸樞
在第十三椎節下間。灸三壯。主腰脊不得屈伸,強,腹中上下積氣,水穀不化,下痢。
白話文:
在第十三椎骨下方的凹陷處。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腰部脊椎不能彎曲伸展,僵硬,腹部上下有氣體積聚,消化不良,腹瀉。
7. 命門
在第十四椎下,俯而取之。灸三壯(原注:又名屬累)。主頭痛如破,身熱如火,汗不出,瘛瘲,裡急,腰腹相引痛。
白話文:
位於第十四個脊椎骨的下方,當身體向前彎曲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在這裡施灸三次(原本的註解說:又名屬累穴)。主要治療頭痛像要裂開一樣,身體發熱像火燒,不出汗,抽搐,腹內急迫,以及腰部和腹部互相牽引的疼痛。
8. 陽關
在第十六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灸三壯。主脛痹不仁。
白話文:
在第十六節脊椎骨的下方間隙取穴,病人趴著取穴。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小腿麻木不仁的症狀。
9. 腰腧
在二十一椎節下陷中(原注:又名背解、髓孔、腰柱、腰戶)。挺身腹地舒身,兩手相重支額,縱四體,然後乃取之。灸七壯。四十九壯止。忌房事。主腰髖疼,腰脊強不得迴轉,溫瘧,痎瘧。
白話文:
腰腧穴,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(這個地方又叫做背解、髓孔、腰柱、腰戶)。要取這個穴位時,病人需要挺直身體,腹部放鬆,兩手交疊支撐額頭,讓全身放鬆伸展,然後才能取穴。艾灸此穴,灸七壯即可,最多不要超過四十九壯。灸後要禁房事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腰部和髖部的疼痛,腰背僵硬無法轉動,以及溫瘧、痎瘧等疾病。
10. 長強
在脊骶端,為窮骨下宛宛中(原注:又名氣之陰郄、龜尾)。其穴趺地取之乃得。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。慎房事。此痔根本,忌冷。主心痛氣短,腸風下血,五痔疳蝕,小兒脫肛瀉血,秋深不較,驚癇,瘛瘲,多吐□,驚恐失精,瞻視不明,眵䁾,頭重,洞泄,腰脊急僵,脊痛寒痙反折。主癲疾。
白話文:
在脊椎最尾端的骶骨末端,也就是尾椎下方凹陷的地方(原本的註解說:又叫做氣的陰郄、龜尾)。這個穴位要跪在地上才能取到。每天可以艾灸三十壯到二百壯。要謹慎房事。這個穴位是痔瘡的根本原因,要避免受寒。主要治療心痛氣短、腸風下血、各種痔瘡、疳瘡、小兒脫肛瀉血、秋天病情加重、驚嚇癲癇、抽搐、嘔吐不止、驚恐導致遺精、視力模糊、眼屎多、頭重、腹瀉不止、腰背僵硬、脊椎疼痛發冷抽筋反折。主要治療癲癇。
11. 脊中第二行二十五穴
12. 大杼二穴
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。不灸(原注:又名本神)。
白話文:
在大椎穴(頸部後方第一節脊椎下方)的兩側,距離中心各一寸半的地方,有凹陷處,各有一個穴位。這個穴位不要用艾灸(原注:又名本神穴)。
13. 風門二穴
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五壯。主傷寒項強,目瞑,鼻塞,風勞,嘔逆上氣,胸痛背痛,氣短不安,風眩頭痛,鼻清涕出,時時嚏不已,鼻衄、窒、喘息不通,咳逆。
白話文:
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下方,左右兩側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。可以用艾灸五壯(指艾灸的次數)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頸項僵硬、眼睛昏花、鼻塞、風邪引起的勞損、噁心嘔吐、氣往上衝、胸痛背痛、氣短胸悶、頭暈眼花、鼻流清涕、頻頻打噴嚏、流鼻血、呼吸不暢、咳嗽等症狀。
14. 肺腧二穴
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(灸三壯)。主癲癇,癭氣,吐逆上氣,汗不出,支滿,脊強寒熱,不食,內痛皮癢,傳屍骨蒸,肺嗽,喘咳少氣,百病胸中痛,胸中氣滿,背僂如龜。
白話文:
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兩個穴位(可以用艾灸灸三壯)。主要治療癲癇、癭氣(甲狀腺腫大)、嘔吐、氣往上衝、不出汗、胸部脹滿、背脊僵硬發冷發熱、沒有食慾、內臟疼痛、皮膚搔癢、傳染性疾病引起的骨蒸潮熱、肺部咳嗽、氣喘咳嗽呼吸短促、各種疾病引起的胸部疼痛、胸中氣悶、背部彎曲像烏龜一樣。
15. 厥陰腧二穴
在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五壯(原注:出《山脁經》)。主理逆氣嘔逆,心痛留結,胸悶。
白話文:
在第四胸椎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身體中線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一個穴位。用艾灸的方式,每個穴位灸五個艾炷(這是依照《山脁經》的記載)。主要治療氣往上衝導致的嘔吐、心痛、胸悶等症狀。
16. 心腧二穴
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(原注:《銅人》不灸)。
白話文:
心腧穴,位於第五胸椎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一寸半的位置。(古書《銅人》記載此穴不宜針灸。)
17. 督腧二穴
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一寸半(原注:又名高蓋)。許灸。主寒熱,腹中痛、雷鳴,氣逆心痛。
白話文:
在第六胸椎下方,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半的地方,這個穴位又叫做「高蓋」。這個穴位可以進行艾灸。主要可以治療寒熱病症、腹部疼痛、腹中腸鳴如雷、氣往上衝導致的心痛。
18. 鬲(膈)腧二穴
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(灸三壯)。主胸脅相引,不得傾側,肩背塞,痙,心痛,痰飲吐逆,汗出寒熱,骨痛,虛脹支滿,痰瘧痃癖,氣塊,膈上痛,喉痹,身常濕,不食,切痛,喉痹哽噎,咽腫不得消,食飲不下。主吐食。
白話文:
這兩個穴位,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,左右兩旁各距離一寸半(可用艾灸三壯)。主要治療胸部和脅肋部位互相牽引疼痛,身體不能側彎,肩背部阻塞不通暢,抽搐痙攣,心痛,痰飲引起的嘔吐、反胃,出汗、發冷發熱,骨頭疼痛,虛弱性的腹脹、腹部脹滿,痰飲引起的瘧疾、腹部痞塊,體內氣積聚形成的腫塊,膈膜以上部位的疼痛,喉嚨腫痛,身體常常濕漉漉的,不想吃東西,按壓就感到疼痛,喉嚨腫痛哽噎,咽喉腫脹不能消退,食物和飲料難以吞嚥。也可用於治療嘔吐。
19. 肝腧二穴
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口乾,中風,支滿,短氣,不食,食不消,吐血,目不明,閉塞,腰痛肩疼,寒疝。主熱病差後食五辛多,患眼暗如雀目,鼻中酸,兩脅急痛,唾血嘔血,筋急,手相引筋,寒熱,痙。
白話文:
在背部第九胸椎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一個穴道。用艾灸各灸三壯(古代計量單位)。這個穴道主要治療口乾、中風、胸腹脹滿、呼吸短促、沒有食慾、消化不良、吐血、視力模糊、小便不通、腰痛肩痛、寒疝(陰部或下腹疼痛)。這個穴道也主治熱病痊癒後,因為吃了太多辛辣食物,導致眼睛昏暗像夜盲症、鼻子發酸、兩側脅肋部疼痛、吐血或嘔血、筋脈攣急、手部肌肉抽搐、忽冷忽熱、抽搐等症狀。
20. 膽腧二穴
在第十椎下兩旁各相去一寸半(灸三壯)。理心脹滿,吐逆短氣,痰悶,食難下不消,舌乾,食飲不下,目黃,胸脅不能轉側,頭痛振寒,汗不出,腋下腫。
白話文:
膽腧穴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一寸半的地方(可以用艾灸灸三壯)。這個穴位可以處理心臟脹滿、想吐、呼吸短促、痰多胸悶、食物難以下嚥消化不良、舌頭乾燥、吃不下東西、眼睛發黃、胸部和肋骨無法轉動、頭痛發冷、不出汗、以及腋下腫脹等問題。
21. 脾腧二穴
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去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腰、身黃,脹滿,腹肚泄利,身重,四肢不收,黃疸,邪氣,痃癖積聚,腹痛,寒熱,腹中氣脹,引脊痛,食飲多而身羸瘦,腰脊強急,熱痙,引骨痛,黃疸,善欠,不下食,脅下滿,欲吐,身重不欲動,泄痢不食,食不生肌膚,痰瘧寒熱。
白話文:
脾腧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一寸半的位置。用艾灸的方法,每穴可以灸三壯(古代計算艾灸次數的單位)。
這個穴位主要可以治療腰部、身體發黃、腹脹、腹瀉、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、黃疸、邪氣入侵、痃癖(腹中硬塊)、積聚、腹痛、寒熱往來、腹中脹氣、牽引背脊疼痛、吃得多卻身體消瘦、腰背僵硬、熱性抽搐、牽引骨頭疼痛、黃疸、經常打哈欠、不想吃東西、脅肋下脹滿、想吐、身體沉重不想動、腹瀉不想吃東西、吃東西卻不長肌肉、痰瘧(瘧疾的一種)引起的寒熱等病症。
22. 胃腧二穴
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去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煩滿吐食,腹脹不能食,腹滿而鳴,胃中寒脹,食多嘔吐,筋攣急,食不下,胸脅滿,羸瘦,腸鳴腹痛,脊痛。
白話文:
在第十二胸椎下方,左右兩旁各距離一寸半的地方,有兩個穴位,稱為胃腧穴。用艾灸的方式,每個穴位灸三炷。這個穴位主要可以治療心煩胸悶、想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肚子脹氣、肚子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、胃裡因寒冷而脹氣、吃多就想吐、筋脈痙攣抽搐、食物難以下嚥、胸部和脅肋脹滿不舒服、身體虛弱消瘦、腸鳴腹痛、以及背脊疼痛。
23. 三焦腧二穴
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水穀不消,腹脹,腰痛,吐逆,目眩頭痛,食不下,腸鳴臚脹,腹中痛,欲泄注。主腹積聚如石,肩背拘急,腰脊強。
白話文:
在第十三胸椎下方,左右兩側各距離身體中線一寸半的地方,各有穴位。可用艾灸,灸三壯(指灸三次)。主要治療消化不良,腹部脹氣,腰痛,嘔吐,頭暈頭痛,食慾不振,腸鳴腹脹,腹部疼痛,想腹瀉。也可以治療腹部有腫塊像石頭一樣堅硬,肩膀背部僵硬,腰椎脊椎僵硬。
24. 腎腧二穴
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,與臍對是。灸三壯。主虛勞耳聾,腎虛水臟脹,攣急,腰痛,小便濁,陰中疼,血精出,五勞七傷,冷嘔,腳膝拘急,好獨臥,身腫如水,小腹痛。主嘔吐,寒中,洞泄不化,小便難、赤、濁,骨寒熱,兩脅引痛目䀮䀮不明,惡風寒,面赤熱,心痛如懸。
白話文:
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,與肚臍相對。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因虛弱勞損引起的耳聾,腎虛導致的水腫腹脹,筋脈拘攣抽搐,腰痛,小便混濁,陰部疼痛,遺精,五勞七傷(指多種虛損性疾病),受寒引起的嘔吐,腿腳膝蓋拘緊,喜歡獨自躺臥,全身腫脹像水腫一樣,小腹疼痛。還能治療嘔吐,受寒引起的腹痛,腹瀉不止且消化不良,小便困難、發紅、混濁,骨頭發冷發熱,兩側脅肋牽引疼痛導致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,怕風怕冷,臉色發紅發熱,心痛像懸吊著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