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伏人頭圖

3. 伏人頭上第一行五穴

4. 後頂

在百會後一寸半,枕骨上(原注:又名交沖)。灸五壯,主風眩,目視䀮䀮,額顱上痛,項惡風寒,諸陽之熱逆,癲疾,嘔。

白話文:

後頂穴,位於頭頂正中央(百會穴)向後約一寸半的位置,在枕骨上方。(這個穴位又名交沖穴)。可以用艾草灸五個艾柱,主要可以治療頭暈、眼睛昏花、前額和頭頂疼痛、後頸怕風怕冷、各種陽氣上逆引起的發熱、癲癇、嘔吐等症狀。

5. 強間

在頂後一寸半(原注:又名大羽)。灸七壯。主頭如針刺,不可以動,項如拔,癲疾,嘔,癇發瘛瘲,狂走,不得臥,心煩,吐涎沫,發無時。

白話文:

在後腦勺正上方往上一寸半的地方(也叫做大羽穴)。可以用艾灸七個艾炷。主要治療頭部像針刺一樣的疼痛,痛到無法轉動,脖子僵硬像被拔掉一樣,癲癇,嘔吐,抽搐,狂躁亂跑,無法入睡,心中煩躁,吐口水,以及沒有規律的發作。

6. 腦戶

在枕骨上,強間後一寸(原注:又名仰風、會顱)。不灸。

白話文:

在枕骨上方,強間穴後方一寸的位置(原本的註解說:這個穴位又叫做仰風穴、會顱穴)。這個穴位不適合用艾灸。

7. 風府

在項後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,宛宛中。不灸。

白話文:

在後頸部,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,兩條大筋之間,有一個凹陷處。這個穴位不宜用艾灸。

8. 啞門

在項後髮際,宛宛中。不灸。

白話文:

在後腦勺的髮際邊緣,有一個凹陷的地方。這個穴位不適合用艾灸。

9. 伏人頭上第二行三穴

10. 絡卻二穴

在通天後一寸半(原注:又名腦蓋)。(灸三壯)。主癲疾,嘔,狂走,瘛瘲,恍惚不樂,目盲內障無所見,腹脹滿不得息。主暫起僵仆,頭旋耳鳴。

白話文:

絡卻穴,位於通天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(這個穴位又叫做腦蓋)。這個穴位可以針灸,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癲癇、嘔吐、狂躁奔走、手腳抽搐、精神恍惚不愉快、眼睛失明、眼內有障礙看不見東西、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。也主治突然僵直倒地、頭暈耳鳴。

11. 玉枕二穴

在絡卻後一寸半,俠腦戶旁一寸三分,起肉,枕骨上,入髮際三寸。灸三壯。主目內目系急痛,失枕,頭重項痛,風眩,目痛不能視,頭寒多汗,耳聾,鼻塞,頭半寒痛,項如拔,不可左右顧,目上插,卒起僵仆,惡見風寒,汗不出,淒厥惡寒,腦風不可忍。

白話文:

在絡卻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,大約在腦戶穴旁邊一寸三分的地方,那個地方的肌肉鼓起來,在枕骨的上方,進入髮際約三寸的距離,這裡有兩個穴位,可以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眼睛內部的眼球與連接眼睛的筋脈發生急迫疼痛,以及落枕,頭部沉重、脖子疼痛,因風邪引起的暈眩,眼睛疼痛到看不見東西,頭部發冷且容易出汗,耳朵聽力下降,鼻子不通,頭部一半發冷疼痛,脖子僵硬如同被拔出一樣,無法左右轉頭,感覺眼睛向上插,突然發病僵硬倒地,怕風怕冷,不出汗,全身冰冷、寒戰,以及腦部因風邪引起的劇烈疼痛無法忍受。

12. 天柱二穴

俠項後髮際,大筋外廉,陷中。日灸七壯,至百五十壯止。主頭痛,目不明,目如銳,目淚出,鼻不知香臭,風眩,卒暴癇眩,狂言不休,目上反,項如拔,項疼急,煩滿汗不出,足不仁,身肩背痛欲折,頭旋腦痛。

白話文:

天柱穴位於後頸部髮際處,大筋(斜方肌)外側邊緣的凹陷中。每天可以用艾灸灸七壯,可以灸到一百五十壯為止。主要可以治療頭痛、視力模糊、眼睛好像被針刺一樣疼痛、容易流淚、鼻子聞不到香臭、頭暈目眩、突然發生的癲癇、胡言亂語不止、眼睛向上翻、脖子像被拔起一樣僵硬、脖子疼痛且感覺緊繃、煩躁胸悶出不了汗、腳麻木沒有知覺、身體肩背疼痛到好像要斷裂一樣、頭暈腦痛等症狀。

13. 伏人頭上第三行三穴

14. 承靈二穴

在正營後一寸半。(灸五壯)。主鼻衄,窒,喘息不通,腦風,頭痛,惡風寒。

白話文:

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。(可以用艾草灸五壯)。主要治療鼻出血、鼻塞、呼吸不暢、頭部受風引起的疾病、頭痛、以及怕風怕冷的症狀。

15. 腦空二穴

在承靈後一寸半,俠玉枕旁,枕骨下陷中(原注:又名顳顬)。灸三壯。主鼻管疽發為厲鼻,勞癲疾大瘦,頭痛,頭目瞑,癲疾。及寒熱引項強急,鼻衄不止,耳風鳴聾,腦風,頭痛不可忍,心悸目眩,癲疾,羸疾體熱,項強不得回顧。魏武患頭風,發即心悶亂、目眩,華佗灸而立愈。

白話文:

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,在玉枕穴旁邊,枕骨下方的凹陷處(原註:又名顳顬)。在這裡進行艾灸,每次灸三壯。主要治療鼻子內長瘡,嚴重會變成爛鼻子的疾病,以及因勞累過度導致的癲癇、身體消瘦,還有頭痛、頭昏眼花、癲癇。也能治療因寒熱引起的脖子僵硬、抽搐,鼻出血不止,耳朵像風吹一樣嗡嗡作響、聽力下降,腦部疾病引起的頭暈,頭痛到無法忍受,心悸、眼睛昏花、癲癇、身體虛弱發熱,以及脖子僵硬到無法回頭。魏武帝(曹操)患有頭痛,發作時會感到心煩意亂、眼睛昏花,華佗在這裡進行艾灸,馬上就治好了。

16. 風池二穴

在顳顬後,髮際,陷中。與風府正相當即是,側相去各二寸為定穴。灸七壯至一百五壯。主肺風面赤,目視䀮䀮,項痛強不得回顧,面腫皮軟,腦疼,欠氣多,鼻衄、窒,喘息不通,咽喉僂引項攣不收,寒熱,癲僕,煩滿汗不出,痎瘧發,灑淅惡寒,熱溫病汗不出,目眩,頭痛,淚出,欠氣多,目內眥赤痛,氣發耳塞,口僻,項脊傴僂。

白話文:

在頭部後方,靠近頭髮邊緣,有個凹陷的地方。這個位置與風府穴相對應,向左右兩側各量兩寸就是風池穴的位置。可以用艾灸七壯到一百五十壯來治療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:肺部受到風邪侵襲導致臉色發紅、眼睛昏花、脖子僵硬疼痛難以轉動、臉部浮腫且皮膚鬆軟、頭痛、頻繁打哈欠、流鼻血、鼻子不通、呼吸急促困難、咽喉緊縮牽引導致脖子僵硬無法回縮、忽冷忽熱、癲癇發作倒地、胸悶煩躁不出汗、瘧疾發作、發冷發抖、發熱性疾病不出汗、眼睛昏花、頭痛、流淚、頻繁打哈欠、眼內角紅腫疼痛、耳鳴耳塞、嘴巴歪斜、脖子和脊椎彎曲等症狀。

17. 伏人耳後六穴

18. 顱息二穴

在耳後青脈間。灸七壯。主身熱頭重,脅痛,風聾,耳痛、塞,耳痛鳴聾,胸脅相引,不得俯仰。及發癇風,瘛瘲,嘔吐。及治目昏眩,失精,瞻視不明。

白話文:

這兩個穴位在耳朵後面的青色血管之間。用艾灸七壯。主要治療身體發熱、頭部沉重、脅肋疼痛、因風邪引起的耳聾、耳朵疼痛、耳塞、耳朵疼痛伴隨耳鳴和聽力下降、胸脅互相牽引疼痛、頸部僵硬難以低頭或抬頭。還可以治療癲癇、抽搐、嘔吐。以及治療眼睛昏花、頭暈目眩、遺精、視物模糊不清。

19. 瘈脈二穴

在耳本雞足青絡脈(原注:又名體脈)。灸三壯。亦云不灸。

白話文:

在耳朵根部,如同雞腳形狀的青色絡脈處(又名體脈)有兩個穴位。可以在這兩個穴位艾灸三壯。也有說法認為不必艾灸。

20. 完骨二穴

在耳後入髮際四分。灸七壯。主喉痹,頸項腫,不可俯仰,頰腫引耳後,頭面氣胕腫,足痿,失履不收,風頭。耳後痛,煩心。及足不收,口喎僻,頭項搖,瘈痛,牙車急,癲疾強僕,狂瘧,項強急痛,牙齒齲痛,小便黃赤。

白話文:

完骨穴兩個,位置在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四分(約一公分)的地方。可以用艾灸七壯。主要治療喉嚨腫痛、脖子腫大,無法低頭或仰頭,臉頰腫脹連帶影響到耳朵後面,頭面部氣腫,腳無力,腳抬不起來,風邪引起的頭痛。也能治療耳朵後面疼痛、心煩。以及腳無法抬起,嘴歪,頭和脖子搖晃,抽搐疼痛,牙關緊閉,癲癇發作倒地,狂躁的瘧疾,脖子僵硬疼痛,蛀牙疼痛,小便黃而少。

21. 竅陰二穴

在完骨上、枕骨下,動搖有空。灸七壯。主頭痛如錐刀刺,不可以動。主頷痛引耳,嘈嘈耳鳴無所聞,舌本出血。及主舌寒口乾,心煩,臂外肘節痹,不及頭,鼻管疽發為癘,鼻衄,頭痛。及四肢轉筋,癰疽,頭痛惡風,引頭目。

白話文:

竅陰二穴位於完骨上方、枕骨下方,按壓時感覺有空隙。可以用艾灸七壯。主要治療像錐子或刀刺般的頭痛,痛到無法動彈。還可以治療下巴疼痛牽引到耳朵,耳鳴如嘈雜聲卻聽不清楚,以及舌根出血。另外,還能治療舌頭發冷、口乾、心煩、手臂外側肘關節麻痺,且麻痺感不會向上延伸到頭部,還有鼻腔長瘡形成癩病,以及流鼻血、頭痛。此外,也主治四肢抽筋、癰疽、頭痛怕風,疼痛會牽引到頭部和眼睛。

22. 浮白二穴

在耳後入髮際一寸。灸七壯。主癭氣,肩背不能伸屈,氣痹,咳逆痰沫,牙齒疼痛,手瘲,足緩不收,中滿不得喘息,耳中嘈嘈無所聞,頸項癰腫。

白話文:

在耳朵後方,沿著髮際線往內一寸的地方,有兩個穴位,稱為浮白穴。在這兩個穴位進行艾灸七壯,可以治療脖子腫大的疾病(癭氣)、肩背僵硬無法伸直彎曲、氣血不通導致的麻痺、咳嗽氣逆有痰、牙齒疼痛、手腳抽搐、腳無力難以收回、腹部脹滿導致無法順暢呼吸、耳朵嗡嗡作響聽不清楚聲音、以及頸部腫瘡等病症。

23. 翳風二穴

在耳後陷中,接之引耳中。灸七壯。主耳痛、鳴、聾。主口噤不開,引鼻中,口失欠,下牙齒痛,口眼喎斜,失欠脫頷,口噤不能言,頰腫,牙車急痛。

白話文:

翳風穴位於耳朵後方的凹陷處,從這裡可以連接到耳朵裡面。用艾灸灸七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耳朵疼痛、耳鳴、聽力喪失。還能治療嘴巴緊閉無法張開,牽引到鼻子內部的疼痛,嘴巴張不開想打哈欠,下排牙齒疼痛,口眼歪斜,打哈欠時下巴脫臼,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臉頰腫脹,以及牙關緊閉疼痛。

24. 伏人背脊圖

25. 脊中第一行十三穴

26. 大椎

在第一椎上陷中,宛宛中。灸一壯,至四十九壯止。主五旁七傷,溫瘧,痎瘧,痙背膊拘急,項強不得回顧。主傷寒熱盛,煩嘔。主風勞食氣。

白話文:

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,摸起來有個圓圓的坑。這裡可以灸療,一次灸一壯,最多可以灸到四十九壯。主要治療五勞七傷,溫瘧,痎瘧,背部和肩膀肌肉痙攣、僵硬,以及脖子僵硬無法回頭。還可以治療傷寒發熱嚴重,以及煩躁嘔吐。另外,也主治因風邪、勞損、飲食失調引起的疾病。

27. 陶道

在大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灸五壯。主頭重目眩,灑淅寒熱,脊強難以顧,汗不出,頭痛,項如拔,不可左右顧,目不明,如脫。

白話文:

在脊椎的大椎骨節下方凹陷處,當頭部向前彎曲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。可以在此處艾灸五個艾柱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頭部沉重、眼睛昏花、發冷發熱、脊背僵硬難以轉動、不出汗、頭痛、脖子像被拉扯一樣僵硬、無法左右轉頭、視力模糊,感覺眼睛像要脫落一般。

28. 身柱

在第三椎下。灸五壯。主癲疾,瘛瘲,怒欲殺人,身熱狂走,譫言見鬼,恍惚不樂,胸熱口乾,煩渴喘息,頭痛,吐而不出。

白話文:

位於第三胸椎下方。可以使用艾灸五個艾炷。主要治療癲癇、抽搐、憤怒到想殺人、身體發熱狂奔、胡言亂語看到鬼、精神恍惚不快樂、胸口發熱口乾、煩躁口渴呼吸急促、頭痛、想吐卻吐不出來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