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條口二穴

在下廉上一寸。(灸三壯。)主脛寒不得臥,足下熱,不能久立,膝胻酸,寒痛,足緩,履不收,濕痹。

白話文:

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方一寸處。(可以針灸三壯。)主要治療小腿寒冷導致無法安睡、腳底發熱、無法久站、膝蓋和小腿痠痛、寒冷疼痛、腳踝鬆軟無力、穿鞋不跟腳、以及濕痺等症狀。

2. 巨虛上廉二穴

在三里下三寸。舉足取之。灸三壯。主臟氣不足,偏風,腲腿,手足不仁,小便難、黃,風水,膝腫,食泄,腹脅支滿,走俠臍,腹痛,食不化,喘息不能行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在足三里穴往下三寸的地方。抬起腳就可以取到穴位。可以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臟腑氣虛不足,半身不遂,腿部肌肉萎縮,手腳麻木,小便困難或發黃,風水病(水腫),膝蓋腫脹,吃東西就腹瀉,腹部及脅肋脹滿,疼痛會沿著肚臍兩側遊走,腹痛,消化不良,呼吸急促難以行走。

3. 三里二穴

在膝下三寸,胻骨外。灸三壯。主喉痹不能言,脅中暴逆,腹脹滿不得息,咳嗽多唾。主肘痛時寒,腰痛不可以顧,足痿,失履不收,足下熱,不能久立。主瘧,少氣,腸鳴,腹痛,胸腹中瘀血,水腫,腹脹,陰氣不足,小腹堅;熱病汗不出,喜嘔,口苦壯熱,身反折,口噤鼓頷;腰痛不可以顧,視而有所見,喜悲,上下求之,口僻,乳腫,目不明,胃氣不足,惡聞食臭,久泄利,食不化,脅下注滿,膝痿;寒熱中,消穀善飢,腹熱身煩,狂言,乳癰,狂歌妄笑,恐怒大罵;霍亂,遺尿,失氣,陽厥,悽悽惡寒,頭眩,小便不利,食氣、水氣蠱毒痃癖,四肢腫滿,五勞羸瘦,七傷虛乏。凡此等疾,皆灸之,多至五百壯,少至二、三百壯。

白話文:

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,脛骨外側。可以用艾灸,每次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喉嚨腫痛說不出話、胸脅部位突然氣逆、腹部脹滿呼吸困難、咳嗽痰多等症狀。還可以治療手肘疼痛時而發冷、腰痛到無法回頭看、腳無力、腳抬不起來、腳底發熱、無法久站等問題。另外也主治瘧疾、氣短、腸鳴、腹痛、胸腹部瘀血、水腫、腹脹、陰氣不足、小腹硬結;熱病不出汗、想吐、口苦發燒、身體僵硬反折、牙關緊閉、臉頰鼓脹;以及腰痛到無法回頭看、眼睛視物模糊、容易悲傷、上上下下尋找東西、嘴歪、乳房腫脹、視力模糊、胃氣不足、厭惡食物氣味、長期腹瀉、消化不良、胸脅下脹滿、膝蓋無力;還能處理寒熱往來、容易餓、腹部發熱身體煩躁、胡言亂語、乳房腫瘡、胡亂唱歌亂笑、恐懼憤怒大罵等問題;還能治療霍亂、遺尿、失禁、陽氣厥逆、發冷畏寒、頭暈、小便不利、飲食積滯、水氣毒素形成的腫塊、四肢腫脹、五勞七傷引起的虛弱。總之,以上這些疾病都可以用這個穴位艾灸治療,多灸到五百壯,少則二、三百壯。

4. 犢鼻二穴

在膝臏下,骭上俠解大筋中。主膝中痛不仁,難跪起;膝臏癰,潰者不可治,不潰者可療。

白話文:

犢鼻穴有兩個,位置在膝蓋骨下方,小腿脛骨上,大筋的兩側凹陷處。主要治療膝蓋中間的疼痛、麻木,難以跪下或站起;還有膝蓋骨上的癰瘡,如果已經潰爛就無法醫治,尚未潰爛的則可以治療。

5. 梁丘二穴

在膝上二寸兩筋間(原注:或云三寸)。灸三壯。主筋攣,膝不得屈伸,不可以行。主大驚,乳痛,寒痹。

白話文:

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,在兩條筋之間(有的說法是三寸)。可以用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筋脈攣縮,膝蓋無法彎曲伸直,不能行走。也治療驚嚇過度、乳房疼痛、寒性痺痛。

6. 陰市二穴

在膝上三寸,伏兔下,陷者宛宛中。舉足取之。不可灸(原注:又名陰鼎)。主腹中滿,痿厥少氣,腰痛不可以顧。主膝上伏兔中寒,寒疝,小腹痛,力痿氣少,腰如冰水。

白話文:

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,在伏兔穴的下方,凹陷處像個小坑的地方。抬起腳來取穴。這個穴位不能用艾灸(原注:又名陰鼎)。主治腹部脹滿、肢體痿軟無力、氣短、腰痛到無法回頭。也主治膝蓋上方伏兔穴部位受寒、寒性疝氣、小腹疼痛、肢體軟弱無力、氣短、腰部像冰水一樣寒冷。

7. 伏兔二穴

在膝上六寸。不灸。

白話文:

在膝蓋上方六寸的地方,這裡不適合用艾灸。

8. 髀關二穴

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(灸三壯)。主黃疸,膝寒不仁,痿痹,不得屈伸,厥股內筋絡急。

白話文:

在膝蓋上方,伏兔穴後方交會分開的地方(在此處艾灸三次)。主要治療黃疸病、膝蓋寒冷麻木、肢體痿弱麻痹、膝關節無法彎曲伸直、大腿內側筋脈拘急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