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考》~ 經脈 (3)
經脈 (3)
1. 大腸手陽明之脈
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兩骨之間,上入兩筋之間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,出乎,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,絡肺,下膈,屬大腸;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,交人中、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是動則病齒痛頸腫。
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目黃口乾,鼽衄喉痹,肩前臑痛,大指、次指痛不用。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,虛則寒慄不復,為此諸病。(髃,語口切。頰,鳩藥切。鼽音求,衄音扭)
此言大腸經脈氣之行,乃為第二經也。大指次指者,手大指之次指,即第二指,名食指是也。肺經本出於大指,而大腸經則出於次指,茲言大指次指者,乃大指之次指,非言既出於大指,而又出於次指也。合谷者,本經穴也(俗名虎口)。肩端兩骨間為髃骨。肩胛上際處為天柱骨。
缺盆,足陽明胃經穴也。頭莖為頸,耳以下曲處為頰。言大腸者、乃手陽明經之脈,受手太陰之交,遂起於指之端,循此次指之商陽、二間、三間之上廉,出合谷穴,在兩骨之間,又上陽谿穴,即兩筋間,又循臂之上廉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,入肘外廉之曲池穴,上循臑外之前廉,歷肘髎、五里、臂臑,以上肩之肩髃穴,又出髃骨之前廉,循巨骨穴,上出天柱骨之會上,會於大椎,自大椎而下,入缺盆,循足陽明經脈,外絡繞肺臟,復下膈,當天樞之外,會屬於大腸;其支別者,雖由偏歷而入,又自缺盆上行於頸,循天鼎、扶突,上貫於頰,人下齒縫中,復出夾口兩吻,相交於人中之內,左脈往右,右脈往左,上挾鼻孔,循禾髎、迎香而終,以交於足陽明胃經也。此經有病,則見目黃鼻鼽等症。
白話文:
大腸經脈起於食指末端,沿著手指上側邊緣,經過虎口(合谷穴)兩塊骨頭之間,向上進入手腕兩條筋之間,沿著手臂外側邊緣向上,進入手肘外側,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向上,到達肩膀,從肩峰骨前方出來,到達頸椎與頭骨交界處,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(缺盆),聯絡肺臟,向下穿過橫膈膜,歸屬於大腸。
它的一條分支,從鎖骨上窩向上走頸部,穿過臉頰,進入下牙齒中,再出來挾著嘴唇,在人中交叉,左邊的脈絡走向右邊,右邊的脈絡走向左邊,然後向上夾著鼻孔。
這條經脈如果發生異常,就會導致牙痛、頸腫等疾病。
這條經脈主要掌管身體津液相關的疾病,比如眼睛發黃、口乾、鼻塞流涕、流鼻血、喉嚨痛、肩膀前側和上臂疼痛、食指和大拇指疼痛無力。經脈氣血過於旺盛,經過的地方會發熱腫脹;氣血虛弱,則會發冷發抖,恢復不過來,會產生以上這些疾病。
這裡講的是大腸經脈的氣血運行,它是十二經脈中的第二條經脈。文中說的「大指次指」是指手的大拇指的旁邊那個指頭,也就是第二指,叫食指。肺經是從大拇指出來的,而大腸經是從食指出來的。這裡說的大拇指次指,指的是大拇指旁邊的那個指頭,並不是說既從大拇指出來,又從食指出來。合谷穴是這條經脈的穴位,俗稱虎口。肩端兩骨間指的是肩峰骨,肩胛骨上邊緣指的是天柱骨。
缺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。頭莖部是指頸部,耳朵下方彎曲的地方是指臉頰。所謂的大腸經,是手陽明經的脈絡,接受手太陰肺經的交接,從食指末端開始,沿著食指的商陽、二間、三間穴位上邊緣,經過合谷穴,位於兩塊骨頭之間,再向上經過陽谿穴,位於兩條筋之間,又沿著手臂上邊緣經過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手三里穴,進入手肘外側的曲池穴,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前緣,經過肘髎、五里、臂臑穴,到達肩膀的肩髃穴,又從肩峰骨前緣出來,經過巨骨穴,向上到達頸椎與頭骨交界處,會合於大椎穴,從大椎穴向下,進入鎖骨上窩(缺盆),沿著足陽明胃經脈絡,外邊環繞著肺臟,再向下穿過橫膈膜,位於天樞穴外側,歸屬於大腸。它的一個分支,雖然從偏歷穴進入,又從鎖骨上窩向上走頸部,經過天鼎、扶突穴,向上穿過臉頰,進入下牙齒縫中,再出來夾著嘴唇兩邊,在人中交叉,左邊脈絡走向右邊,右邊脈絡走向左邊,向上夾著鼻孔,經過禾髎、迎香穴終止,與足陽明胃經相交。這條經脈如果發生病變,就會出現眼睛發黃、鼻塞流涕等症狀。
2. 手陽明大腸經圖
《平人絕谷》篇伯高曰: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。受谷一升,水七升半。《難經》曰:大腸重二斤十二兩。按:直腸曰直,則大腸周圍疊積,當名曰回。
《難經》曰: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《靈樞·本藏》篇曰:腸應皮,皮厚者大腸厚,皮薄者大腸薄,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,皮急者大腸急而短,皮滑者大腸直,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。
白話文:
《平人絕谷》篇中,伯高說:迴腸(也就是大腸)的直徑約四寸,寬度約一寸多一點點,長度是二丈一尺。能夠容納一升的食物和七升半的水。《難經》說: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二兩。我認為:直腸因為是直的,而大腸是環繞重疊的,所以應該叫做迴腸。
《難經》說: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,食物的變化和代謝都由此產生。《靈樞·本藏》篇說:腸道與皮膚相對應,皮膚厚的人,大腸也厚;皮膚薄的人,大腸也薄。皮膚鬆弛、腹部較大的人,大腸會比較大而長;皮膚緊繃的人,大腸會比較短而急。皮膚光滑的人,大腸會比較直;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人,大腸可能會比較糾結。
3. 大腸經諸穴歌
手陽明廿穴名,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,歷合谷陽谿之俞,過偏歷溫溜之濱,下廉上廉三里而近,曲池肘髎五里之程,臂臑肩髃上於巨骨,天鼎紆乎扶突,禾窌唇連迎香鼻迫。
白話文:
手陽明大腸經共有二十個穴位,從商陽穴、二間穴、三間穴開始循行,經過合谷穴、陽谿穴,再到偏歷穴、溫溜穴附近,接著往下到下廉穴、上廉穴、手三里穴,靠近曲池穴、肘髎穴、五里穴,再向上到臂臑穴、肩髃穴,最後到巨骨穴。然後再往上到天鼎穴,彎曲到扶突穴,經過禾窌穴、連接到唇邊的迎香穴,最後在鼻旁結束。
4. 又分寸歌
商陽鹽指內側邊,二間來尋本節前,三間節後陷中取,合谷虎口岐骨間,陽谿上側腕中是,偏歷腕後二寸安,溫溜腕後去五寸,池前五寸下廉看,池前三寸上廉中,池前二寸三里逢,曲池曲骨紋頭盡,肘髎大骨外廉近,大筋中央尋五里,肘上三寸行向里,臂臑肘上七寸量,肩髎肩端舉臂取,巨骨肩尖端上行,天鼎喉旁四寸真,扶突天突旁三寸,禾髎水溝旁五分,迎香禾髎上一寸,大腸經穴自分明。(左右共四十穴)
白話文:
大腸經的穴位歌訣:
商陽穴在食指內側邊緣,二間穴在掌指關節前,三間穴在掌指關節後凹陷處,合谷穴在虎口兩骨之間,陽谿穴在手腕橈側上方的凹陷處,偏歷穴在手腕後兩寸的位置,溫溜穴在手腕後五寸的位置,下廉穴在曲池穴前五寸,上廉穴在曲池穴前三寸,手三里穴在曲池穴前兩寸,曲池穴在手肘彎曲處的橫紋盡頭,肘髎穴在肱骨外側邊緣附近,五里穴在大筋中央,肘上三寸的位置,臂臑穴在手肘上七寸處,肩髎穴在肩膀末端,手臂舉起時取穴,巨骨穴在肩峰末端向上,天鼎穴在喉嚨旁四寸,扶突穴在天突穴旁三寸,禾髎穴在人中溝旁五分,迎香穴在禾髎穴上一寸,這些就是大腸經的穴位。(左右兩側共四十個穴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