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三錫

《經絡考》~ 經脈 (1)

回本書目錄

經脈 (1)

1. 經脈

黃帝曰: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故曰:谷入於胃,脈道以通,血氣乃行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經脈是能夠決定人是生是死、處理各種疾病、調節身體虛實的關鍵,絕對不能不暢通。所以說:食物進入胃部後,經脈就會暢通,氣血才能運行。

2. 肺手太陰之脈

起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,行少陰、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魚,循魚際,出大指之端;其支者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,出其端。是動則病肺脹滿,膨膨然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,此為臂厥。

是主肺所生病者,咳,上氣喘咳,煩心胸滿,臑背內前廉痛厥,掌中熱。氣盛有餘,則肩背痛風寒,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。氣虛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,為此諸病(臑,音糅。瞀,音務)。

此言肺經脈氣之行,乃為第一經之經脈也。凡言手者,以其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等穴,皆起於手也。凡言足者,以其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等穴,皆自足而始也。起,發也。中焦者,中脘也,在臍上四寸。胃口,胃之上脘(臍上五寸)。絡,猶兜也,如人橫線為絡,以兜物也。

循,巡也。膈,隔也。凡人心下有膈膜,前臍鳩尾,後齊十一椎(即脊骨),周圍著脊,所以遮隔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也。肺系者,喉嚨也。喉以候氣,下接於肺。肩下、脅上際曰腋。膊下、對腋處為臑,肩肘之間也。臑盡處為肘,肘以下為臂。廉,隅也。手掌後高骨旁動脈為關,關前動脈為寸口。

曰魚,魚際者,謂掌骨之前,大指本節之後,其肥肉隆起處,統謂之魚,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。端,杪也。按:本經《營衛生會》、《五味》、《邪客》、《刺節真邪》等篇,言人身有前三焦者,宗氣出於上焦,即所謂積於胸中;又謂之積於膻中也,出喉嚨以司呼吸。其營氣者,陰精之氣也,由中焦之氣,陽中有陰者,隨上焦之氣,以降於下焦,而生此陰氣,故曰清者為營;又謂之營出於中焦者是也。然營氣陰性精專,隨宗氣以運行經隧之間,故謂之營行脈中者是也。

其衛氣者,陽精之氣也,由下焦之氣,陰中有陽者,隨中焦之氣以升於上焦,以生此陰氣,故曰濁者為衛;又謂之衛氣,出於下焦者是也。然衛氣陰性慓悍,不隨宗氣而行,而自行於各經皮膚、分肉之間,故謂之衛行脈外是也。

茲手太陰之脈,起於中焦以至下文(云云),本言宗氣與衛氣同行,而衛氣不與焉者也,即《靈樞經·營衛生會》篇所謂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亦二十五度,為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然此特言脈經運行之始爾。起於中焦者,即《生會》篇所謂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者是也。

言由穀氣入胃,其精微之氣,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以肺與大腸相為表裡也;轉巡胃,出上口,屬之於肺,即從肺系橫出腋下。蓋由胸部第四行之中府、雲門,以出腋下,下循臑內,歷天府、俠白,行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絡兩經之前,下入肘中,抵尺澤穴,即《生會》篇所謂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也,既下肘中,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,歷孔最、列缺,入寸口之經渠、太淵,以上魚,循魚際,出大指之端,至少商而止也。其支者,如木之有枝,以其自直行之脈而旁行之也。

白話文:

肺手太陰經脈,起於身體中部,向下聯繫大腸,再環繞胃的上口,向上穿過橫膈膜,歸屬於肺。從肺系(喉嚨)橫向外走,到達腋下,然後沿著上臂內側向下,行走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面,經過肘部,沿著前臂內側上骨的下緣,進入手腕的寸口部位,接著向上進入手掌的大魚際,沿著魚際邊緣,到達大拇指的末端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手腕後方直接走向食指內側邊緣,到達食指的指端。

如果這條經脈發生異常,就會產生肺脹滿的症狀,感到胸腹膨脹,呼吸急促,咳嗽,鎖骨上窩疼痛,嚴重時甚至會兩手交叉,昏厥過去,這就是所謂的「臂厥」。

這條經脈所主治的疾病,主要有咳嗽,氣喘,呼吸急促,心中煩悶,胸部脹滿,上臂內側和前側疼痛麻木,手掌發熱等症狀。如果經脈氣血旺盛有餘,就會導致肩背疼痛,畏懼風寒,容易出汗,並可能中風,小便次數增多,總是感到疲倦。如果經脈氣血虛弱,就會感到肩背疼痛發冷,呼吸短促,呼吸不足,小便顏色異常,並產生其他相關疾病。

這裡所說的肺經脈氣的運行,是人體第一條經脈。之所以稱之為「手」經,是因為它的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經穴、合穴等穴位,都是從手開始的。而稱之為「足」經,則是因為這些穴位都從足部開始。經脈的「起」表示發源。中焦是指中脘穴所在部位,位於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。胃口指胃的上脘部位,位於肚臍上方五寸的地方。「絡」就像用網兜住東西一樣。「循」是指巡行。「膈」有阻隔的意思。人的心臟下方有一層膈膜,前面從肚臍上方的鳩尾穴開始,後面到第十一胸椎(脊椎骨),環繞著脊椎,它的作用是阻隔濁氣,防止其向上侵擾心肺。「肺系」指的是喉嚨。喉嚨是用來候氣的地方,下連著肺。肩部下方、脅肋上方的交界處稱為腋。上臂下方、與腋相對應的部位稱為臑,也就是肩部和肘部之間。臑的末端是肘,肘以下稱為臂。「廉」指的是邊緣或角落。手掌後高骨旁的動脈稱為關,關前的動脈稱為寸口。

「魚」指的是手掌骨的前方,大拇指本節之後,那塊肥厚的隆起部位,這個區域統稱為「魚」,魚際則是指這個區域的穴位名稱。「端」指的是末梢。據《營衛生會》、《五味》、《邪客》、《刺節真邪》等篇章記載,人體有前三焦,宗氣出於上焦,積聚在胸中,也稱為積聚在膻中,從喉嚨出來,負責呼吸。營氣是陰精之氣,是由中焦之氣,在陽中含有陰,隨著上焦的氣下降到下焦而產生的陰氣,所以說「清者為營」;營氣也說是由中焦產生的。營氣陰柔精純,跟隨著宗氣在經脈中運行,所以說「營行脈中」。

衛氣是陽精之氣,是由下焦之氣,在陰中含有陽,隨著中焦的氣上升到上焦而產生的陽氣,所以說「濁者為衛」;衛氣也說是由下焦產生的。衛氣陽剛迅猛,不跟隨宗氣運行,而是自行於各經皮膚、肌肉之間,所以說「衛行脈外」。

現在所說的肺手太陰經脈,起於中焦,直至下文所述(等等),本質上是在說明宗氣與衛氣的運行,而這裡衛氣沒有參與。這與《靈樞經·營衛生會》篇所說的「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亦二十五度,為一周」相符,所以運行五十度後,又會回到手太陰經脈。這裡特別講的是經脈運行的開始。經脈起於中焦,就如《生會》篇所說的,中焦也包含胃的內容,從上焦之後出來,接受氣,將糟粕分解,蒸發津液,化生精微物質,向上注入肺脈。

也就是說,食物的精微之氣,從中焦產生,向下聯繫大腸,這是因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;再環繞胃,從胃的上口出來,歸屬於肺,然後從肺系橫向走出腋下。大概是從胸部的中府穴、雲門穴,到達腋下,向下沿著上臂內側,經過天府穴、俠白穴,行走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絡兩條經脈的前面,向下進入肘部,到達尺澤穴,這與《生會》篇所說的「上焦出於胃上口,經過咽喉以上,穿過橫膈膜而分佈在胸中,走腋下,沿著太陰的部位行走」相符。在經過肘部之後,沿著前臂內側上骨的下緣,經過孔最穴、列缺穴,進入手腕寸口的經渠穴、太淵穴,再向上到達大魚際,沿著魚際邊緣,到達大拇指的末端,到少商穴而止。它的分支,就像樹木的枝條一樣,從直行的經脈旁支出來。

臂骨的盡頭是手腕,脈絡匯集的地方是經,相交匯的經絡稱為絡。這條經脈雖然終止於大拇指,但是其絡脈的運行,是從手腕後方的列缺穴,與手陽明經相交,然後通過合谷穴、二間穴、三間穴到達商陽穴,再從商陽穴向上運行。如果這條經脈出現異常,就會出現肺脹等症狀,這就是經脈變動時所產生的症狀。《難經》認為「是動」指的是氣的變化,而馬玄台引用經文判斷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