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考》~ 經脈 (4)
經脈 (4)
1. 脾經諸穴歌
足太陰脾中洲,二十一穴隱白遊,赴大都兮瞻太白,訪公孫兮至商丘,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,步陰凌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,入衝門兮府舍軒豁,解腹結兮大橫優遊,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派,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。
白話文:
足太陰脾經起於中洲穴,二十一個穴位遊走其中,直奔大敦穴以觀望足太白穴,訪問公孫穴直到商丘穴,越過三陰交穴而直達漏谷地機穴,走陰陵泉穴,到達血海穴和箕門穴,進入衝門穴,壯闊軒昂。解開腹結的疾病,通過大橫穴進行治療。腹哀食竇穴同天溪穴相同,胸鄉周榮穴同大包穴相連。
2. 又分寸歌
大趾端內側隱白,節後陷中求大都,太白內側核骨下,節後一寸公孫呼。商丘內踝微前陷,踝上三寸三陰交,踝上六寸漏谷是,踝上五寸地機朝。膝下內側陰陵泉(與陽陵泉相對),血海膝臏上內廉,箕門穴在魚腹取,動脈應手越筋間。衝門期下尺五分(期門,肝經穴,巨闕旁四寸五分。
白話文:
-
大腳拇趾(大拇趾)內側是隱白穴。往腳背方向,在第一趾骨關節後,足舟骨結節內側面前,凹陷處是大都穴。
-
第二趾骨內側,足底楔狀骨結節下,凹陷處是太白穴。
-
往腳背方向,在第二趾骨關節後,距骨結節後下緣一寸處是公孫穴。
-
內踝尖的前下方凹陷處是商丘穴。
-
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處是三陰交穴。
-
在內踝尖直上六寸處是漏谷穴。
-
在內踝尖直上五寸處是地機穴。
-
膝蓋內側,膝蓋骨內上緣直下兩寸是陰陵泉穴(與陽陵泉相對)。
-
血海穴位於膝蓋骨上內側緣,在膝蓋外側、肌肉外緣的凹陷處。
-
箕門穴位於小腿前外側,腓骨前緣,當陽陵泉下三寸。
-
可以利用觸摸到動脈,而越過腓骨間肌來找到箕門穴。
-
衝門穴位於腹部正中線,肚臍下五寸處。
巨闕,任脈穴,臍上六寸五分),府舍期下九寸看,腹結期下六寸入,大橫期下五寸半。腹哀期下方二寸,期門肝經穴道現,巨闕之旁四寸五,卻連脾穴休胡亂。自此以上食竇穴,天溪胸鄉周榮貫,相去寸六無多寡,又上寸六中府換(肺穴),大包腋下有六寸,淵腋腋下三寸半(淵腋,膽經穴,腋下三寸與脾大包穴相連)。
白話文:
巨闕穴,位於任脈上,臍上六寸五分。府舍穴,位於任脈上,臍下九寸。腹結穴,位於任脈上,臍下六寸。大橫穴,位於任脈上,臍下五寸五分。腹哀穴,位於任脈上,臍下二寸。期門穴,位於肝經上,巨闕穴旁四寸五分。卻連穴,位於脾經上,期門穴旁。食竇穴,位於任脈上,膻中穴下六寸。天溪穴,位於任脈上,膻中穴下一寸六分。中府穴,位於肺經上,天溪穴下一寸六分。大包穴,位於腋下,中府穴下六寸。淵腋穴,位於膽經上,腋下,淵腋穴,與脾大包穴相連。
愚按:馬玄臺曰:中府,肺穴也。周榮、胸鄉、天溪、食竇,脾經穴也。期門,肝經穴也。肝經之下有脾經之腹哀、大橫、腹結、府舍、衝門諸穴,則中行開四寸五分。三經之穴,上下相連,左右共四十二穴。
白話文:
我認為:馬玄臺說:中府是肺的穴位。周榮、胸鄉、天溪、食竇是脾經穴位。期門是肝經穴位。肝經之下有脾經的腹哀、大橫、腹結、府舍、衝門等穴,則中行開四寸五分。三經穴位,上下相連,左右共四十二穴。
3. 心手少陰之脈
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絡小腸;其支者,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,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下出腋,下循臑內後廉,行手太陰,心主之後,下肘內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,循小指之內出其端。是動則病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,是為臂厥。是主心所生病者,目黃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,掌中熱痛,為此諸病。
白話文:
此脈起源於心中,屬於心臟系統,下行經過隔膜,絡屬於小腸;它的分支從心臟傳出,會向上經過咽喉,與眼睛相關的經脈相連;它的直行脈絡又從心臟傳出,反方向向上到肺部,向下出腋下,再向下沿著胳膊內側後緣走行,經過手太陰經,在心臟主穴之後,向下到肘的內側,再沿著胳膊內側後緣走行,到達手掌後面的骨頭末端,進入手掌內側後緣,再沿著小指內側走行,到小指的末端。這條經脈受到刺激,就會導致咽喉乾澀、心臟疼痛,口渴想喝水,這就是所謂的「臂厥」。它主要與心臟相關的病症有:眼睛發黃、肋骨疼痛、胳膊內側後緣疼痛麻木,手掌心灼熱疼痛,這些都是由這條經脈引起的。
此言心經脈氣之行,乃為第五經也。心系有二,一則上與肺相通,而入肺大葉間;一則由肺葉而下,曲折向後,並脊裡,細絡相聯,貫脊髓與腎相通,正當七節之間。蓋五臟系皆通於心,而心通五臟系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說的是心經脈氣的運行,它是第五條經脈。心繫有兩條,一條向上與肺相通,進入肺的大葉之間;另一條由肺葉向下,曲折向後,緊緊地貼著脊柱,細小的絡脈互相連接,貫穿脊髓與腎相通,正位於七節之間。因為五臟的系都通於心,而心又通於五臟的系。
手少陰經,起於心,循任脈之外,屬心系,下膈,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;其支者,從心系出任脈之外,上行而挾咽,系目也;其直者,復從心系,直上至肺臟之分,出循腋下,抵極泉也(穴在臂內腋下筋間,動脈入胸),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,行手太陰、心主兩經之後,歷青靈穴,下肘內廉,抵少海,手腕下踝為兌骨,自少海而下,循臂內後廉,歷靈道、通里,至掌後兌骨之端,經陰郄、神門入掌內廉,至少府,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,以交於手太陽也。故其發病,有嗌乾心痛等症。
白話文:
手少陰經,起於心臟,沿著任脈的外側運行,屬於心臟系統,到達膈肌下方,在臍上兩寸處,與小腸相連;它的分支,從心臟系統出任脈之外,向上行經咽喉,與眼睛相通;它的主幹部分,從心臟系統再次向上行至肺臟,然後出脇下,到達極泉穴(位於手臂內側腋下肌腱間,動脈進入胸腔)。
從極泉穴向下,沿著前臂內側後緣,行於手太陰肺經、心主經之後,經過青靈穴,向下到達肘內側,抵達少海穴;手腕下端的骨頭叫做兌骨,從少海穴向下,沿著手臂內側後緣,經過靈道穴、通裏穴,到達手掌後的兌骨端,經過陰郄穴、神門穴,進入手掌內側,到達少府穴,然後沿著小指端端部的少衝穴結束,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。所以,手少陰經發病時,會有咽喉乾燥、心痛等症狀。
4. 手少陰心經圖
心重二十二兩,附著於脊之第五椎,居肺下膈上,中有七孔三毛,盛精汁三合。主藏神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《本藏》篇六:心小則安,邪弗能傷,易死以憂;心大則憂不能傷,易傷於邪。心高則滿於肺中,悗而善忘,難開以言;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,易恐以言。
白話文:
心臟重約二十二兩,依附於脊椎的第五節椎骨,位於肺臟下方,膈膜上方,心中有七個孔,三個毛孔,盛放著三合的精汁。負責藏神。《素問·靈蘭祕典論》中說: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生。《本藏》篇第六章中說:心臟小的人,心地安寧,邪氣不能傷害,容易因憂鬱而死亡;心臟大的人,不會因憂鬱而受傷害,容易被邪氣傷害。心臟位置高的人,會充滿在肺中,慌亂而容易遺忘,難以用語言表達;心臟位置低的人,心藏在外,容易因寒冷而受傷害,容易因恐懼而說話。
心堅則藏安守固;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。心端正則和利難傷;心偏傾則操持不一,無守司也。赤色小理者心小,粗理者心大。無𩩲骭者心高,𩩲骭小短舉者心下。𩩲骭長者心下堅,𩩲骭弱小以薄者心脆。𩩲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,𩩲骭倚一方者心偏傾也。
白話文:
心志堅定則內臟安寧而守衛堅固;心志脆弱則容易生病,並會導致體內熱毒蔓延。心態端正則和順通利,不容易受到傷害;心態偏頗則操縱不一致,沒有堅定的原則。赤色,紋路細密的人,心臟較小;紋路粗糙的人,心臟較大。沒有𩩲骭的人,心胸狹窄;𩩲骭短小而聳起的人,心胸寬闊。𩩲骭長的人,心胸寬廣而堅定;𩩲骭細小而且薄弱的人,心胸脆弱。𩩲骭筆直下垂,不向上舉的人,心態端正;𩩲骭偏向一方的人,心態偏頗。
5. 心經諸穴歌
手少陰九穴成,極泉青靈少海深,自靈道通理而達,過陰郄神門而迎,抵於少府少衝可尋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有九個穴位,從極泉、青靈、少海開始,然後是靈道、陰郄、神門,最後到少府和少衝。
6. 又分寸歌
少陰心起極泉中,腋下筋間脈入胸(臂內腋下,筋間動脈,入胸)。青靈肘上三寸取(伸肘,舉臂取之),少海肘後端五分(肘內廉節後,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,屈肘向頭得之)。靈道掌後一寸半,通里腕後一寸同。陰郄腕後方半寸,神門掌後兌骨隆。少府節後勞宮直,小指內側取少衝。(凡九穴,左右各一十八穴)
白話文:
少陰經脈起源於極泉穴,在腋下筋間的動脈進入胸腔。(位於上臂內側腋下,筋間動脈,進入胸腔。)青靈穴在肘關節上三寸處。(將肘關節伸直,舉起手臂時取穴。)少海穴在肘關節後端五分處。(位於肘關節內側節後,大骨外側,距離肘關節末端五分,彎曲肘關節朝向頭部取穴。)靈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。通裏穴在腕後一寸處,與靈道穴相同。陰郄穴在腕關節後方半寸處。神門穴在掌後,兌骨隆起處。少府穴在指節後,勞宮穴正對,在小指內側取少衝穴。(總計九個穴位,左右各十八個穴位。)
7. 小腸手太陽之脈
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上腕,出踝中,直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絡心,循咽下膈,抵胃屬小腸,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;其支者,別頰上䪼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。是動則病嗌痛頷腫,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
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聾目黃頰腫,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,為此諸病。
白話文:
起點位在小指尖,沿著手的側面向上經過手腕,到達手肘外側至手肘外側兩條肌腱之間,向上沿著小臂後側外緣,到達肩胛骨連接處,包圍肩胛骨,交於肩上,進入缺盆穴連接至心臟,沿著喉嚨食道下膈膜,到達胃部連著小腸,其分支之一從缺盆沿著脖子和臉頰向上,到達眼睛銳利的角處,再轉入耳朵裡面;另一條分支從臉頰經過顴骨到達鼻側,到達眼睛內側的角膜,斜向連接到顴骨上。當此經絡有狀況時,就會導致喉嚨痛、下顎腫大,不能回頭,肩膀感到像被拔起,小臂感到像折斷一樣疼痛。
此言小腸經脈氣之行,乃為第六經也。臂骨盡處為腕,腕下兌骨為踝,脊兩旁為膂,膂上兩骨為肩解,肩解片骨為肩胛,目外角為外眥,目下為䪼,目內角為內眥。手太陽起小指少澤穴,受手少陰心經之交也,由是循外側之前谷、後谿,上腕出踝中,歷腕骨、陽谷、養老穴,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歷小海穴,上循臑外廉,行手陽明、少陽之外,上肩,循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諸穴,乃上會大椎,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,自交肩上入缺盆,循肩向腋下行,當膻中之分,絡心,循胃系下膈,過上脘抵胃,下行任脈之外,當臍上二寸之分,屬小腸;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之天窗、天容,上頰抵顴髎,上至目銳眥,過瞳子髎,卻入耳中,循聽宮而終,其支別者,別循頰,上䪼抵鼻,至目內眥睛明穴,以斜絡於顴而交於足太陽經也。故變動則有嗌痛頷腫等症。
白話文:
這裏所描述的是小腸經脈氣血的運行,它是第六條經脈。從胳膊末端的腕部,到腕部以下手掌的兌骨的位置,叫做踝。脊柱的兩旁,是膂部,膂部以上肩胛骨叫作肩解,肩解的片狀骨骼,叫作肩胛。眼的外角,是外眥,眼睛下面是䪼,而眼睛的內角,是內眥。手太陽經絡的起點,在小指的少澤穴,是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接的地方。從這裏開始,沿著手的外側,經過前谷穴、後谿穴,然後向上經過手腕到達踝中,再經過腕骨、陽谷穴、養老穴,一直向上,沿著手臂內側的尺骨下緣,經過支正穴,到達肘部的內側,兩條經絡之間,經過小海穴,然後向上沿著上臂外側的邊緣,再經過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範圍,到達肩部,經過肩貞穴、臑俞穴、天宗穴、秉風穴、曲垣穴、肩外俞穴、肩中俞穴等穴位,最終到達大椎穴,左右兩側交於肩部的上方,從交接的肩部上方,進入缺盆穴,然後沿着肩膀走向腋下,當到達膻中的時候,與心經相交匯,順着胃經向下穿過膈肌,經過上脘穴抵達胃,向下經過任脈的外側,當臍上二寸的地方,屬於小腸經。它的分支,從缺盆穴沿着頸部的經絡,經過天窗穴、天容穴,向上到達面頰,抵達顴髎穴,再向上到達眼部的銳眥穴,經過瞳子髎穴,然後進入耳中,沿着聽宮穴的經絡而結束。它的另一分支,是單獨沿着面頰向上經過䪼穴到達鼻子,到達眼睛內角的睛明穴,再斜向顴骨與足太陽經相交。因此,當小腸經的經絡發生變化時,就會出現咽喉疼痛、下巴腫脹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