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三錫

《經絡考》~ 經脈 (5)

回本書目錄

經脈 (5)

1. 手太陽小腸圖

《平人絕谷》篇曰,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一尺,受谷二十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《腸胃》篇曰:小腸後附脊,左環回周疊積。其注迴腸者,外附於臍上,回運環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三尺。《素問》曰: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

《本臟》篇曰:心應脈,皮厚者脈厚,脈厚者小腸厚;皮薄者脈薄,脈薄者小腸薄。皮緩者脈緩,脈緩者小腸大而長;皮薄而脈衝小者,小腸小而短。諸陽脈皆多紆結者,小腸結。

白話文:

《平人絕谷》篇說,小腸的寬度大約是二寸半,直徑約是八分多一點點,長度是三丈一尺,能容納二十四升的食物,以及六升多一點點的水。《腸胃》篇說:小腸在後面連接脊椎,左側環繞迴轉層疊。它連接迴腸的部分,在肚臍的上方,迴旋彎曲十六次,寬度大約是二寸半,直徑約是八分多一點點,長度是三丈三尺。《素問》說:小腸是接收和盛裝食物的器官,能夠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物質。

《本臟》篇說:心臟與脈搏相互呼應,皮膚厚實的人脈搏也粗,脈搏粗的人小腸也厚;皮膚薄的人脈搏也細,脈搏細的人小腸也薄。皮膚鬆弛的人脈搏也慢,脈搏慢的人小腸就大而長;皮膚薄而脈搏微弱的人,小腸就小而短。所有陽經的脈搏都呈現彎曲纏繞的,代表小腸有結聚的情形。

2. 小腸諸穴歌

小腸穴十九中,路從少澤,步前谷後谿之隆;道遵腕骨,觀陽谷養老之崇。得支正於少海,逐肩貞以相從,值臑俞兮遇天宗,乘秉風兮曲垣中,肩外俞兮肩中俞,啟天窗兮見天容。匪由顴髎,易造聽宮?

白話文:

小腸經的穴位共有十九個,它的路線從少澤穴開始,經過前谷穴、後溪穴這些隆起的地方;途徑腕骨穴,接著看到陽谷穴和養老穴這些高處。然後來到支正穴,再到少海穴,跟著肩貞穴一路延伸,接著遇到臑俞穴和天宗穴,順著秉風穴到曲垣穴中間,再經過肩外俞穴和肩中俞穴,打開天窗穴,就能看到天容穴。難道不是經過顴髎穴,而比較容易到達聽宮穴嗎?

3. 又分寸歌

小指端外為少澤,前谷外側節前覓,節後捏拳取後谿,腕骨腕前骨陷側,兌谷下陷陽谷論,腕上一寸名養老,支正腕後量五寸。少海肘端五分好,肩貞胛下兩骨解,臑俞大骨下陷者(大骨下,胛上廉,舉臂取之),天宗秉風后骨陷,秉風髎外舉有空(天髎外,肩上髃後,舉臂有空),曲垣肩中曲胛陷。

外俞胛後一寸從(即外肩俞,肩胛上廉,去脊三寸),肩中二寸大杼旁,天窗扶突後陷詳(頸大筋間前曲頰下,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),天容耳下曲頰後,顴髎面頄銳端量(面頄骨下廉,銳骨端陷中),聽宮耳端大如菽(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),此為小腸手太陽(左右共三十八穴)。

白話文:

小指指甲外側邊緣是少澤穴,在小指掌指關節前外側尋找前谷穴,在掌指關節後方握拳時取後谿穴,在手腕骨前側凹陷處是腕骨穴,在手腕背側凹陷處是陽谷穴,手腕向上量一寸是養老穴,支正在手腕後方量五寸處。少海穴在手肘內側肘尖端前五分處,肩貞穴在肩胛骨下方兩個骨頭交界的地方,臑俞穴在肩胛骨下緣的大骨頭凹陷處(大骨下方,肩胛骨上邊緣,抬起手臂尋找),天宗穴在肩胛骨中央靠近肩胛棘的凹陷處,秉風穴在肩胛骨外側舉起手臂有空隙的地方(天髎穴外側,肩上髃穴後方,舉起手臂有空隙),曲垣穴在肩膀正中央的肩胛骨凹陷處。

外俞穴在肩胛骨後方一寸處(也就是外肩俞穴,肩胛骨上緣,離脊椎三寸),肩中俞穴在肩胛骨內側二寸處,大杼穴旁,天窗穴在頸部大筋間前面彎曲的臉頰下方,扶突穴後方的動脈跳動處的凹陷中,天容穴在耳朵下方彎曲的臉頰後方,顴髎穴在臉頰骨下緣尖端凹陷處(臉頰骨下緣,銳骨的尖端凹陷處),聽宮穴在耳朵前方,大小如赤豆(耳朵裡像赤小豆大小的突出物),以上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道(左右共有三十八個穴道)。

4. 膀胱足太陽之脈

起於目內眥,上頰交巔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;其直者,從巔入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屬膀胱;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內,挾脊貫臀,入膕中;其支者,從膊內左右,別下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,以下貫踹內,循外踝後,循京骨,至小指外側。

是動則病沖頭痛,目似脫,項似拔,脊痛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,痔瘧狂癲疾,頭囟項痛,目黃淚出鼽衄,項臂腰尻膕踹腳皆痛,小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(膊,音博。膂,音旅。臀,音屯。膕,音國。胛,音甲。踹,腨音。膕即俗雲腿腕)

此言膀胱經脈之行,乃為第七經也。目大角為內眥,髮際前為額,腦上為巔頂也。腦,頭髓也。腦後為項,肩後之下為肩膊,椎骨為脊,尻上橫骨為腰,挾脊為膂。臀,尻也。挾腰髖骨兩旁為機,機後為臀,腓腹上、膝後曲處為膕,膂內為胛,即挾脊肉也。股外為髀,捷骨之下為髀揮,腓腸為腨。

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,受手太陽之交也,上額,循攢竹過神庭,歷曲差、五處、承光、通天,自通天斜行左右交於頂上之百會;其支行者,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,過率谷、浮白、竅陰穴,所以散養於筋脈也;其直行者,由通天、絡卻、玉枕入絡腦,復出下項,以抵天柱;又由天柱而下,過大椎、陶道,卻循肩膊內、挾脊兩旁,相去各寸半,下行歷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、中俞、內俞、白環俞,由是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下屬膀胱;其支別者,從腰中,循腰髖,下挾脊,歷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、會陽,下貫臀,至承扶、殷門、浮郄、委陽,入膕中之委中穴;其支別者,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,自天柱而下,從膊內左右別行,下貫胛膂,歷附分、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噫嘻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盲、秩邊,下歷尻臀,過髀樞也,又循髀樞之裡、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,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,下循合陽,下貫腨內,歷承筋、承山、飛揚、附陽,出外踝後之崑崙、僕參、申脈、衝門,循京骨、束骨、通谷,至小趾外側之至陰穴,以交於足少陰腎經也。故其變動,則有邪氣衝頭而痛等症。

白話文:

膀胱經脈的走向

膀胱經脈起於眼睛內角,向上到臉頰交會於頭頂;其中一條分支,從頭頂到耳朵上方;主幹則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出來向下到後頸,沿著肩胛骨內側,夾著脊椎骨到達腰部中間,深入脊椎兩旁的肌肉,聯繫腎臟,歸屬於膀胱。

另外一支脈,從腰部中間向下,夾著脊椎骨內側,穿過臀部,進入膝蓋後面的凹陷處(膕窩);還有另一支脈,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開,向下穿過肩胛骨,夾著脊椎骨內側,經過大腿髖部,沿著大腿外側後方,與之前那支脈會合在膕窩中,再向下穿過小腿肚內側,沿著外踝(腳踝外側突起處)後方,經過腳外側的骨頭(京骨),到達小腳趾外側。

膀胱經脈的病變

如果膀胱經脈有問題,會出現頭部脹痛,眼睛像要脫出一樣,脖子像要斷掉一樣,脊椎和腰部疼痛好像要折斷,大腿不能彎曲,膕窩感覺緊縮,小腿肚好像裂開一樣,這種情況稱為「踝厥」。

膀胱經脈主要掌管筋骨相關疾病,會導致痔瘡、瘧疾、癲癇、頭囟(嬰兒頭頂未閉合處)疼痛、脖子痛、眼睛發黃流淚、鼻子不通氣或流鼻血,以及脖子、手臂、腰部、臀部、膕窩、小腿肚和腳都有疼痛感,小腳趾無法活動,這些都是因為膀胱經脈出了問題所導致。

(注:膊,音博。膂,音旅。臀,音屯。膕,音國。胛,音甲。踹,音腨。膕就是俗稱的腿彎。)

經脈循行詳細解說

以上描述的是膀胱經脈的走向,它是人體十二經脈的第七條經脈。眼睛內角(目大角)是指內眥,額頭前的髮際線是額,頭頂稱為巔頂,頭部內部的髓質稱為腦,腦後是脖子,肩膀後下方是肩膊,脊椎骨稱為脊,臀部上方橫骨是腰,脊椎兩旁是膂。臀部就是尻部。腰部髖骨兩旁是機,機後是臀,小腿肚上方、膝蓋後彎處是膕,脊椎兩旁的肌肉是胛,大腿外側是髀,膝蓋骨下是髀揮,小腿肚是腨。

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睛內角的睛明穴,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,向上到額頭,沿著攢竹穴、神庭穴、曲差穴、五處穴、承光穴、通天穴,從通天穴斜向左右,交會於頭頂的百會穴;其中一條分支,從頭頂的百會穴到耳朵上角,經過率谷穴、浮白穴、竅陰穴,散佈營養到筋脈;主幹則從通天穴、絡卻穴、玉枕穴進入腦部,再出來到後頸,到達天柱穴;又從天柱穴向下,經過大椎穴、陶道穴,再沿著肩胛骨內側、夾著脊椎兩旁,與脊椎相距約一寸半的地方向下,經過大杼穴、風門穴、肺俞穴、厥陰俞穴、心俞穴、膈俞穴、肝俞穴、膽俞穴、脾俞穴、胃俞穴、三焦俞穴、腎俞穴、大腸俞穴、小腸俞穴、膀胱俞穴、中俞穴、內俞穴、白環俞穴,到達腰部中間,進入脊椎兩旁的肌肉,聯繫腎臟,向下歸屬於膀胱;其中一支脈,從腰部中間,沿著腰部髖骨,向下夾著脊椎,經過上髎穴、次髎穴、中髎穴、下髎穴、會陽穴,向下穿過臀部,到達承扶穴、殷門穴、浮郄穴、委陽穴,進入膝蓋後面凹陷處的委中穴;另外一條分支,是在脊椎兩旁與脊椎相距三寸的地方,從天柱穴向下,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開,向下穿過肩胛骨兩旁的肌肉,經過附分穴、魄戶穴、膏肓穴、神堂穴、噫嘻穴、膈關穴、魂門穴、陽綱穴、意舍穴、胃倉穴、肓門穴、志室穴、胞盲穴、秩邊穴,向下經過臀部,穿過大腿髖部,又沿著大腿髖部內側,在承扶穴外一寸五分的地方,與之前進入膕窩的脈絡會合,向下沿著合陽穴,穿過小腿肚內側,經過承筋穴、承山穴、飛揚穴、附陽穴,從外踝後面的崑崙穴、僕參穴、申脈穴、衝門穴,沿著京骨、束骨穴、通谷穴,到達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,與足少陰腎經交會。

因此,如果膀胱經脈的氣血運行發生變化,就會有邪氣衝擊頭部而引起疼痛等症狀。

5. 足太陽膀胱圖

膀胱重九兩二銖,縱廣九寸,居腎之下。大腸之側。小腸下口,乃膀胱上口,水液由是滲入焉。盛精溺九升九合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云: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《本藏》篇云:腎應骨。密理厚皮者,三焦膀胱厚;粗里薄皮者,三焦膀胱薄。疏腠理者,三焦膀胱緩;皮急而無毛者,三焦膀胱急。

毫毛美而粗者,三焦膀胱直:稀毫毛者,三焦膀胱結也。

白話文:

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,長度和寬度都是九寸,位於腎臟的下方,大腸的旁邊。小腸的下出口,就是膀胱的上入口,水液從這裡滲入。膀胱可以儲存九升九合的尿液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說:膀胱是像地方行政長官一樣的器官,負責儲藏津液,通過氣化作用就能將尿液排出。《本藏》篇說:腎臟對應骨骼。皮膚紋理細密厚實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厚實;皮膚紋理粗糙稀薄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薄弱。皮膚腠理疏鬆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鬆弛;皮膚緊繃沒有毛髮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緊繃。

毛髮漂亮且粗壯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比較正直;毛髮稀疏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容易淤滯。

6. 膀胱諸穴歌

足太陽六十三,睛明攢竹,詣曲差五處之鄉;承光通天。見絡卻玉枕之行。天柱高兮大抒抵,風門開兮肺俞當,厥陰心膈之會,肝膽脾胃之藏。三焦腎兮大腸小腸,膀胱俞兮中膂白環,自從大杼至此,去脊中寸半之間。又有上次中下四髎,在腰四空以和調,會陽居尻尾之旁,吾背二行始了。

仍上二椎旁附分(二椎下兩旁去脊中三寸)三椎旁魄戶,膏育並四椎而過神堂,噫嘻兮膈關魂門陽綱,意舍兮胃倉育門志室胞育,背以秩邊而分,承扶浮郄與委陽,殷門委中而合陽至承筋與承山到飛陽,與輔陽會崑崙僕參申脈,探金門京骨之場,由束骨而通谷,抵小指外至陰之間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共有六十三個穴位,從睛明、攢竹開始,接著到曲差、五處這些穴位的位置;再往上走是承光、通天,然後看到絡卻、玉枕這些穴位。天柱穴高聳,接著是大杼穴、抵穴,再來是風門穴開闊,接著是肺俞穴所在,這也是厥陰俞、心俞、膈俞的交會之處,也是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這些臟腑俞穴的所在。三焦俞、腎俞,以及大腸俞、小腸俞,還有膀胱俞、中膂俞、白環俞,從大杼穴到這裡,都距離脊椎中線一寸半的距離。還有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這四個穴位,在腰部的四個空隙處,可以協調身體機能。會陽穴在尾椎骨的旁邊,這樣我所背誦的兩行穴位就結束了。

接著從第二胸椎旁邊的附分穴開始(在第二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中線三寸處),第三胸椎旁邊是魄戶穴,膏肓俞穴與第四胸椎並排,再經過神堂穴,接著是膈關、魂門、陽綱這些穴位,再下來是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這些穴位,背部的穴位就到此分開,承扶、浮郄與委陽穴,還有殷門、委中,然後合陽,再到承筋、承山,接著到飛陽,與輔陽穴相會,還有崑崙、僕參、申脈,再探訪金門、京骨這些穴位,由束骨通到足通谷穴,最後到達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