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三錫

《經絡考》~ 經脈 (6)

回本書目錄

經脈 (6)

1. 又分寸歌

足太陽膀胱經,目內眥角始睛明,眉頭陷中攢竹取,曲差發際上五分。五處發上一寸是,承光發上二寸半,通天絡卻玉枕穴,相去寸五調勻看。玉枕夾腦一寸三,入發二寸枕骨現,天柱項後髮際中,大筋外廉陷中獻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,從眼睛內眥角開始,向上經過睛明穴,到達眉頭陷中攢竹穴,再曲折向上發際上五分處。從五處向上取一寸即到達承光穴,再向上二寸半是通天絡穴,再向上五寸是玉枕穴。玉枕穴在後腦勺正中,夾腦一寸三,進入發際二寸,枕骨顯露的地方。天柱穴在項後髮際正中的大筋外側,陷中顯露。

自此夾脊開寸五,第一天柱二風門,三椎肺俞厥陰四,心俞五椎之下論,膈七肝九十膽俞,十一脾俞十二胃,十三三焦十四腎(魄戶對肺俞,神堂則對心俞,魂門對肝俞,意舍對脾俞,志室對腎俞。蓋以肺藏魄、心藏神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腎藏志是謂五神藏也),大腸十六之下椎,小腸十八膀十九,中膂內俞二十椎,白環二十椎下當(白環俞即腰俞),以上諸穴可排之。更有上次中下髎,一二三四腰空好,會陽陰尾尻骨旁,背部二行諸穴了。

白話文:

自從夾脊開始,沿著脊椎向下排列,分別是第一節天柱穴、第二節風門穴、第三節椎肺俞穴、第四節厥陰俞穴、第五節心俞穴、第六節椎下穴、第七節膈俞穴、第八節肝俞穴、第九節膽俞穴、第十一節脾俞穴、第十二節胃俞穴、第十三節三焦俞穴、第十四節腎俞穴(魄戶穴對應肺俞穴,神堂穴對應心俞穴,魂門穴對應肝俞穴,意舍穴對應脾俞穴,志室穴對應腎俞穴。因為肺儲藏魄,心儲藏神,肝儲藏魂,脾儲藏意,腎儲藏志,所以這五個穴位就叫做五神藏穴),第十六節大腸俞穴以下一節椎骨,第十八節小腸俞穴、第十九節膀胱俞穴、第二十節中膂內俞穴,第二十節下當白環俞穴,以上這些穴位都是可以排泄的。另外,還有上次中下髎穴、第一、二、三、四節腰空穴,會陽穴、陰尾穴、尻骨旁穴,背部這兩行穴位就介紹完了。

又從脊上開三寸,第二椎下為附分,三椎魄戶四膏肓,第五椎下神堂尊,第六噫嘻隔關七,第九魂門陽綱十,十一意舍之穴存,十二胃倉穴已分,十三肓門端正存,十四志室不須論,十九胞盲二十秩邊,背部三行諸穴勻。又從臀下陰攻取,承扶居於陷中主,浮郄扶下方六分,委陽扶下寸六數。

白話文:

而且從背部割開三寸,第二椎下是附分穴,第三椎是魄戶穴,第四椎是膏肓穴,第五椎下是神堂穴,第六椎是噫嘻穴,第七椎隔關穴,第九椎魂門穴,第十椎陽綱穴,第十一椎是意舍穴,第十二椎是胃倉穴,第十三椎是肓門穴,第十四椎是志室穴,第十九椎是胞盲穴,第二十椎是秩邊穴,背部三行各穴排列均勻。又從臀部下方陰部取穴,承扶穴位於窩中的主穴,浮郄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,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。

殷門扶下寸長,膕中外廉兩筋鄉,委中膝膕約紋里,此下三寸尋合陽,承筋腳裙上七寸,穴在腨腸之中央,承山腨下分肉間,外踝七寸上飛揚,輔陽外踝上三寸,崑崙外跟陷中央,僕參亦在踝骨下,申脈踝下五分張,金門申脈下一寸,京骨外側骨際量,束脈本節後陷中,通谷節前陷中計,至陰卻在小指側,以上諸穴屬膀胱(計六十三穴,左右一百二十六)。

白話文:

殷門穴在小腿內側,距足內踝尖約一寸,在內踝後方,跟腱的內側。

膕中穴在小腿後側正中央,委中穴與膝膕穴連線的中點。

委中穴在膝蓋後側,屈膝時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、半膜肌肌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
合陽穴在小腿後側,委中穴下三寸,腓腸肌外側緣。

承筋穴在小腿後側,承山穴與足跟之間,腓腸肌肌腱中央。

承山穴在小腿後側正中央,委中穴直下,腓腸肌肌腱止點處。

飛揚穴在外踝尖上七寸,腓骨外側。

輔陽穴在外踝尖上三寸,距腓骨外側緣約一指寬處。

崑崙穴在外踝尖後方,跟腱止點旁,外踝尖與跟腱止點連線的中點。

僕參穴在外踝尖下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申脈穴在外踝尖下五分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金門穴在申脈穴下一寸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京骨穴在外踝尖後方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束脈穴在外踝尖後方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通谷穴在外踝尖前下方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至陰穴在外踝尖後下方,距跟腱約一指寬處。

以上穴位均屬於膀胱經,總共有六十三個穴位,左右兩側共一百二十六個穴位。

2. 腎足少陰之脈

起於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出於然谷之下,循內踝後別入跟中,以上踹內,出膕內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絡膀胱;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;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面如漆柴,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,目𥉂如無所見,心如懸若飢狀,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,是為骨厥。

白話文:

(1) 一條經脈起於小腳趾之下,斜著走向腳心,出於然谷之下,沿著內踝後面,分出一條支脈進入腳跟中部,向上經過小腿內側,出現在大腿內後側,貫穿脊柱,屬於腎經,並絡膀胱經;它的直行脈絡,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挾持舌根;它的支脈,從肺臟分出,絡於心臟,注入胸中。

(2)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,在運動後就會出現飢餓不想吃東西的症狀,臉色像漆黑的柴火一樣,咳嗽吐出的痰中有血,呼吸急促,坐著想起來時,眼前發黑,就像什麼也看不見一樣,心裡懸著,像飢餓的樣子,氣血不足就會恐懼,心裡惕惕不安,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,這就是骨厥。

是主腎所生病者,口熱舌乾,咽腫上氣,嗌乾及痛,煩心心痛,黃疽腸澼,脊骨內後廉痛,痿厥嗜臥,足下熱而痛,為此諸病。(邪,斜同。跟,音根。𥉂,音荒,強上聲)

白話文:

這些主要是腎出現疾病的症狀:口乾舌燥、喉嚨腫脹、呼吸急促、咽乾痛、煩躁不安、心痛、黃疸腹瀉、脊骨內後部的疼痛、四肢麻木嗜睡、足部發熱疼痛。

此言腎經脈氣之行,乃為第八經也。趨,向也。跟,足根也。足少陰起足小趾之下,斜趨足之湧泉,轉出內踝前,起大骨下之然谷,下循內踝後之太谿,別入跟中之大鐘、照海、水泉;乃折自大鐘之外,上循內踝,行厥陰、太陰兩經之後,經本經復溜、交信穴,過脾經之三陰交,上腨內,循築賓,出膕內廉抵陰谷,上股內後廉,貫脊,會於督之長強,還出於前,循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、肓俞,當肓俞之所、臍之左右屬腎,下臍過任脈之關元、中極而絡膀胱焉;其直行者,從肓俞屬腎處上行,循商曲、石關、陰都、通谷諸穴,貫肝,上循幽門上膈,歷步廊入肺中,循神封、靈墟、神藏,彧中、俞府而上循喉嚨,並人迎,挾舌本而終。其支者,自神藏別出,繞心,注胸之膻中,以交於手厥陰心包絡經也。

其動穴驗病,則有面如漆柴、骨瘦等症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描述了腎經脈氣的行經路線,它是人體的第八條經脈。趨,表示走向。跟,是指足根。足少陰經起於足小趾下方,斜向湧泉穴,轉出內踝前面,從然谷穴開始,向下沿著內踝後面的太谿穴,再分別深入跟部的大鐘穴、照海穴、水泉穴;然後從大鐘穴外側折回,向上沿著內踝,經過厥陰經和太陰經之後,經本經的復溜穴、交信穴,經過脾經的三陰交穴,向上到大腿內側,沿著築賓穴,出膕內廉,抵達陰谷穴,向上到大腿內後側,貫穿脊椎,會合督脈的長強穴,再從前面出來,沿著橫骨穴、大赫穴、氣穴、四滿穴、中注穴、肓俞穴,在肓俞穴的地方,左右與腎臟相連。向下經過臍部,過任脈的關元穴、中極穴,再與膀胱經相絡。其直行部分,從肓俞穴與腎臟相連處向上行,經過商曲穴、石關穴、陰都穴、通谷穴等穴位,貫穿肝臟,向上沿著幽門,經過隔膜,經過步廊穴進入肺臟,沿著神封穴、靈墟穴、神藏穴、彧中穴、俞府穴,再向上經過喉嚨,並會合人迎穴,挾持舌根而終。其支脈,從神藏穴分出,繞過心臟,注入胸部的膻中穴,以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會。

3. 足少陰腎經圖

腎有兩枝,重一斤二兩,狀如石卵,附著於脊之十四椎下,各開一寸半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云:腎者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《本藏》篇云:腎小則藏安難傷;腎大則善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易傷以邪。腎高則苦臂膂痛,不可以俯仰;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以俯仰,為狐疝。

白話文:

腎臟有兩條,重量為一斤二兩(約685公克),形狀就像石頭卵一樣,依附在脊椎的第十四節椎骨下面,每個腎臟的長度約為一寸半(約5公分)。《素問·靈蘭祕典論》上說:腎臟是掌管強壯的器官,技巧也從這裡產生。《本藏》篇上說:腎臟小,那麼內藏的精氣就容易平安,不易受到傷害;腎臟大,那麼就容易生病,腰痛,不能俯仰,容易被邪氣傷害。腎臟高,那麼就容易手臂和背部疼痛,也不能俯仰;腎臟低,那麼就容易腰部和臀部疼痛,也不能俯仰,會得疝氣。

腎堅則不病腰背痛;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。腎端正則和利難傷;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。黑色小理者腎小,粗理者腎大。高耳者腎高,耳後陷者腎下。耳堅者腎堅,耳薄不堅者腎脆。耳好前居無車者腎端正,耳偏高者腎偏傾也。

白話文:

1、如果腎臟堅固,就不會患有腰背疼痛的疾病;如果腎臟脆弱,就會經常容易患有消瘦、損傷的疾病。

2、如果腎臟端正,就能順利地發揮作用,不容易受損傷;如果腎臟偏傾,就會患有腰疼尻部的疼痛。

3、黑色而細小的耳輪的人,腎臟就小;粗糙的耳輪的人,腎臟就大。

4、耳位高的人,腎臟就高;耳後凹陷的人,腎臟就低。

5、耳朵堅硬的人,腎臟就堅固;耳朵薄而柔軟的人,腎臟就脆弱。

6、耳朵居前,沒有車輪型狀的人,腎臟就端正;耳朵偏高的人,腎臟就偏傾。

4. 腎經諸穴歌

足少陰兮廿七,湧泉流於然谷,天溪太衝兮水泉緣,照海復溜兮交信續,從築賓兮上陰谷,掩橫骨兮大赫麓,氣穴四滿兮中注,肓俞上通乎商曲,守石關兮陰都,寧閉通谷兮幽門肅,步郎神封而靈墟存,神藏彧中而腧府足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經有二十七個穴位。湧泉穴的位置在足底,水流到然谷穴,天溪穴和太衝穴像水流一樣向後,照海穴和復溜穴互相連接,從築賓穴向上到陰谷穴,掩藏在橫骨後面的大赫麓穴。氣穴四個都滿了,集中注入。肓俞穴向上通到商曲穴,守石關穴是陰都,寧閉通谷穴,幽門肅穆。步郎穴神封存在於靈墟穴。神藏在彧中穴中央,腧府穴在足部長。

5. 又分寸歌

足掌心中是湧泉,然谷踝下一寸前(內踝前一寸),太谿踝後跟骨上,大鐘跟後踝中邊(足踝後踵中,大骨上兩筋門也)。水泉溪下一寸覓,照海踝下四寸真,復溜踝上前一寸,交信踝上二寸聯,二穴止隔筋前後,太陰之後少陰前(前旁骨是復溜,後旁骨是交信,二穴止隔一條筋)。

白話文:

在腳掌中央的是湧泉穴,谷踝的下方一寸處(內踝前一寸)是太谿穴,太谿穴的後面,在跟骨上的是大鐘穴(在大陸又被稱為三陰交),太谿穴往後四寸就是照海穴。

太谿和復溜、交信穴只有一條肌腱之間的距離。在太谿穴的前方一寸的地方是復溜穴,復溜穴的前方二寸的位置是交信穴。

築賓內踝上腨分,陰谷膝下曲膝間,橫骨大赫並氣穴,四滿中注亦相連,各開中行止寸半,上下相去一寸便。上膈盲俞亦一寸,肓俞臍旁半寸邊,肓俞商曲石關來,陰都通谷幽門開,各開中行五分俠,六穴上下一寸裁。步郎神封靈墟存,神藏彧中俞府尊,各開中行計二寸,上下寸六六穴同,俞府璇璣旁二寸,取之得法有成功。(馬玄臺曰:陰都,中脘旁五分。

白話文:

築賓:在內踝上八寸,小腿內側。

陰谷:在膝下彎曲處。

橫骨:在膝蓋外側。

大赫:在膝蓋外側,橫骨下。

氣穴:在膝蓋外側,大赫下。

四滿:在膝蓋外側,氣穴下。

中注:在膝蓋外側,四滿下。

俞府:在臍旁開五寸,屬脾。

盲俞:在背部,第一腰椎棘突下。

肓俞:在臍旁開三寸,屬脾。

商曲:在腹股臍旁四寸,屬脾。

石關:在小腿內側,築賓下三寸,屬脾。

陰都:在胃脘旁五分,屬脾。

幽門:在腹部正中,關元穴下,屬脾。

步郎:在背部,第二胸椎棘突下。

神封:在背部,第四胸椎棘突下。

靈墟;在背部,第七胸椎棘突下。

神藏:在背部,第九胸椎棘突下。

彧中:在背部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。

璇璣:在背部,第二腰椎棘突下。

通谷,上脘旁五分。幽門、巨闕,又按:下自橫骨、氣穴,四滿、中注,上下各去一寸。所謂橫骨在盲俞下五寸,有以也,但自橫骨至中注各開中行一寸半,肓俞、商曲、石關、陰都、通谷、幽門各開中行五分,自步郎、神封、靈墟、神藏、彧中、俞府去中行各二寸。其屈曲有如此,《徐氏針灸書》皆以二行言誤矣。

計二十七穴,左右等五十四穴)

白話文:

通谷穴,位於上脘穴旁五分。幽門穴、巨闕穴,又按:下自橫骨穴、氣穴,四滿穴、中注穴,上下各減去一寸。所謂橫骨穴在盲俞穴下五寸,有以也,但自橫骨穴至中注穴各開中行一寸半,肓俞穴、商曲穴、石關穴、陰都穴、通谷穴、幽門穴各開中行五分,自步郎穴、神封穴、靈墟穴、神藏穴、彧中穴、俞府穴去中行各二寸。其曲折有如此,《徐氏針灸書》皆以二行言誤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