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三錫

《經絡考》~ 營衛 (3)

回本書目錄

營衛 (3)

1.

頞中,屬足陽明胃經、督脈之會。鼻,屬手大陰肺經(《素問》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),又屬手足陽明、督脈之會(《素問》曰:傷寒二曰,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夾鼻)。故鼻乾不得臥(俠鼻孔兩旁五分,名迎香穴屬手、足陽明之會)。

白話文:

鼻子的部位,是足陽明胃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鼻子,屬於手太陰肺經(《素問》說:西方對應白色,與肺相通,在鼻子開竅),同時也是手足陽明經、督脈交會的地方(《素問》說:傷寒病發作第二天,陽明經就會受病,陽明經主肌肉,它的脈絡會經過鼻子兩側)。因此,鼻子乾燥會讓人難以入睡(鼻孔兩旁五分的地方,叫做迎香穴,是手、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)。

2.

口者,脾之所主,胃大腸脈之所俠。經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。又曰: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知五味矣。

白話文:

嘴巴,是由脾臟主管的,胃和大腸的經脈夾在它的兩旁。經書上說:「中央的黃色(指脾的顏色),其精氣向上通於脾,對外則開竅於口。」又說:「脾的氣機通暢於口,脾的功能調和,就能分辨五種味道了。」

3.

齒,統屬足少陰腎經(《素問》曰:丈夫五八腎氣衰,發墮齒槁)。齒分上、下斷(齒根肉也),上齦屬足陽明胃經(《素問》曰:邪客足陽明之經,令人鼽衄,上齒寒。《針經》曰:上爿痛,喜寒而惡熱,取足陽明之原,衝陽穴);下齗屬手陽明大腸經(張潔古曰;秦艽去下牙痛,及除木經風濕。《針經》曰:下爿痛,喜熱而惡寒,取手陽朋之原,合谷穴)。

白話文:

牙齒,整體來說屬於足少陰腎經管轄(如同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所說:男子到了四十歲,腎氣開始衰退,頭髮會脫落,牙齒也會變得乾枯)。牙齒又分為上牙和下牙兩部分(指牙根部位的牙肉),上面的牙齦歸屬於足陽明胃經(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外邪侵犯足陽明經,會讓人鼻塞流涕、流鼻血,上面的牙齒會感到寒冷。《針灸經》也說:上排牙齒疼痛,喜歡寒冷而討厭熱,可以選用足陽明經的原穴,也就是衝陽穴來治療);下面的牙齦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(張元素說過:秦艽可以治療下排牙齒的疼痛,以及去除肝經的風濕。《針灸經》說:下排牙齒疼痛,喜歡溫熱而討厭寒冷,可以選用手陽明經的原穴,也就是合谷穴來治療)。

4.

唇,屬足太陰脾經(《素問》曰:脾者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其華在唇。《靈樞》曰:脾者主為胃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奸惡以知吉凶。故唇上下好者神端正,唇偏舉者脾偏傾。揭唇者脾高,唇下縱者脾下。唇堅者脾堅,唇大而不堅者脾脆。脾病者唇黃,脾絕者四面腫。又曰:唇者,肌肉之本也,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,不滑澤則肉滿,肉滿則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,甲曰篤,乙曰死),又屬足陽明胃(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所生病者,口喎唇胗。

胗,古疹字,唇瘍也),又屬手少陰經(《玄珠》曰:上下唇皆赤者,心熱也,上唇赤、下唇白,腎虛而心火不降也)。

又屬手太陰肺(錢仲陽曰:肺主唇。唇白而澤者吉,白如枯骨者死。唇白當補脾,肺蓋脾者,肺之母也)。

俠口,統屬衝任二脈(《靈樞》曰:二脈皆起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;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而絡口唇。故氣血盛則生須)。上唇俠口,屬手陽明大腸經;下唇俠口,屬足陽明胃。

白話文:

嘴唇,在中醫理論中,主要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管轄範圍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脾是儲存營養物質的根本,是營氣的居所,而它的外在表現就在嘴唇上。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說:脾的功能是輔助胃消化食物,觀察嘴唇和舌頭的狀態,可以判斷身體的吉凶。因此,嘴唇上下對稱且形態良好,代表脾臟功能正常;如果嘴唇歪斜,表示脾臟功能可能偏頗;嘴唇上翹,表示脾臟位置偏高;嘴唇下垂,表示脾臟位置偏下。嘴唇堅實,表示脾臟功能強健;嘴唇大而鬆軟,表示脾臟功能虛弱。脾臟生病,嘴唇會呈現黃色;脾氣衰竭,嘴唇四周會腫脹。《靈樞》又說:嘴唇是肌肉的根本,如果經脈不能提供充足的營養,肌肉就會失去光澤,變得不滑潤,肌肉就會腫脹,腫脹就會導致嘴唇外翻。嘴唇外翻代表肌肉已經開始壞死,這在中醫被認為是嚴重的疾病,甚至會導致死亡。嘴唇也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管轄範圍,《靈樞》說:足陽明經絡出現問題,會導致口角歪斜、嘴唇生瘡。這裡提到的「胗」,其實是古代的「疹」字,指嘴唇上的瘡瘍。嘴唇也與手少陰心經有關,《玄珠》說:上下嘴唇都紅,代表心火旺盛;上嘴唇紅、下嘴唇白,表示腎虛而心火不能下降。嘴唇也與手太陰肺經有關,錢仲陽認為:肺主司嘴唇。嘴唇白潤光澤是健康的表現,如果像枯骨一樣慘白則是不祥之兆。嘴唇發白需要補養脾胃,因為肺是脾的母親,肺的強健依賴脾的滋養。嘴唇周圍的部位,整體上歸屬於衝脈和任脈。《靈樞》說:這兩條經脈都發源於胞中,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,是經絡氣血匯聚的地方。其浮行於外的部分,沿著腹部右上行,會合於咽喉,再聯繫到嘴唇。因此,氣血充盛,就會長鬍鬚。上嘴唇周圍的部位,屬於手陽明大腸經;下嘴唇周圍的部位,屬於足陽明胃經。

5.

舌,屬手少陰心經(《內經》曰: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知五味矣),又屬足太陰脾經(張雞峰曰:脾主四肢,其脈連舌本而絡於唇),又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;足少陰正直者,系舌本。《玄珠》曰:舌之下竅,廉泉穴也,腎之津液所潮),又屬足厥陰肝經(《靈樞》曰:肝者筋之合也,筋者聚於陰器,而絡於舌本)。舌主五味,以榮養於身,資於脾,以分津液於五臟。

故心之本脈,繫於舌根;脾之本脈,繫於舌旁;肝脈循陰器,絡舌本。

白話文:

舌頭,從經絡來說,屬於手少陰心經(《內經》說:心氣與舌頭相通,心氣平和就能分辨五味了),也屬於足太陰脾經(張雞峰說:脾主管四肢,它的經脈連接舌根並聯絡到嘴唇),也屬於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說:足少陰腎經的經脈直行,連繫到舌根。《玄珠》說:舌頭下方的竅,就是廉泉穴,是腎的津液匯聚之處),也屬於足厥陰肝經(《靈樞》說:肝是筋的匯聚之處,而筋聚於陰部,並聯絡到舌根)。舌頭的主要功能是辨別五味,以滋養身體,這種功能依靠脾,並將津液輸送到五臟。

所以,心的主要經脈,連接在舌根;脾的主要經脈,連接在舌頭的兩側;肝的經脈循行於陰部,並聯絡到舌根。

6. 頰腮

䪼(俗呼顴骨),屬手足三焦、膽、手太陽小腸經之會,又屬手少陰心經(《靈樞》曰:心病者顴赤),又屬足少陰腎(《靈樞》曰:腎病者,顴與顏黑)。

頰(面旁也),屬手足少陽三焦、膽、手太陽小腸、足陽明胃經之會。

白話文:

顴骨(俗稱䪼骨),是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的地方,也屬於手少陰心經(《靈樞》說:心臟有病的人,顴骨會呈現紅色),還屬於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說:腎臟有病的人,顴骨和臉色會發黑)。

臉頰(臉的旁邊),是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