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考》~ 營衛 (2)
營衛 (2)
1. 營衛
闌門,謂大小二腸會處也。自此泌別滲入於膀胱中,乃為溺。
分水,謂水穀承受於闌門。水則滲灌於膀胱而為溺。便谷之澤穢則自闌門而傳送大腸之中也。
肛門者,言其處似車釭之形,因以為名。直腸、肛腸、洞腸,皆即此也。主受大腸之谷而道出焉。
其繫上貫於心,下通於腎,心腎水火相感而精氣溢泄,乃化血收精之系也。
肛腸,又名廣腸,即肛門也。一名鬼門,大便出處。
白話文:
營衛
闌門是大腸和小腸交接的地方。從這裡,水分會滲透到膀胱,形成尿液。
水分和食物殘渣在闌門處分離。水份滲入膀胱形成尿液,而食物殘渣的污穢則經由闌門送入大腸。
肛門,因為形狀像車輪的軸套而得名。直腸、肛腸、洞腸都指同一個部位。它的功能是接收來自大腸的食物殘渣並排出體外。
肛門與心臟和腎臟相連,心腎的水火之氣相互作用,精氣外泄,形成血液和精氣的循環系統。
肛腸,也叫廣腸,就是肛門。它還有一個名稱叫鬼門,是大便排出的地方。
2. 精氣津液血脈
素問曰: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薰膚充身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,泄澤,補益腦髓,皮膚潤澤,是謂液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,是謂脈。
精脫者,耳聾;氣脫者,目不明,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,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消,耳數鳴;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,其脈空虛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陰陽二氣相互作用,結合形成形體,這種精微物質通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產生,這就叫做「精」。上焦(胸腔)的功能發揮作用,宣散五穀的精微,如同霧露一般滋養皮膚,充盈全身,這就叫做「氣」。皮膚紋理疏泄,汗水大量流出,這就叫做「津」。五穀精微轉化成氣,充盈身體,像水一樣滋潤骨骼,骨骼才能活動屈伸,又能排泄滋潤物質,補益腦髓,讓皮膚潤澤,這就叫做「液」。中焦(脾胃)吸收食物精微,提取汁液,將其轉化成紅色物質,這就叫做「血」。阻礙營氣運行,使其沒有辦法正常流動,這就叫做「脈」。
如果「精」大量喪失,就會導致耳聾;如果「氣」大量喪失,就會導致視力模糊;如果「津」大量喪失,皮膚紋理就會疏鬆,汗水會大量流出;如果「液」大量喪失,骨骼活動就會不靈活,面色會枯槁,腦髓會減少,小腿也會消瘦,耳朵會頻繁出現耳鳴;如果「血」大量喪失,面色會蒼白,枯槁沒有光澤,脈象會空虛無力。
3. 五傷
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,流淫而不止。悲哀動中者,竭絕而失生。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本收。
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膕脫肉,毛悴色夭,死於冬。
脾優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悗亂,四肢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春。
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,不精則不正,當令人筋縮而攣筋,兩脅骨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秋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,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於夏。
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,死於季夏。
恐懼而不解,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。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白話文:
過度驚恐、憂慮思考會損傷精神,精神受損就會產生恐懼,導致精液流失不止。過度悲傷會耗盡生命力而死亡。過度喜樂會使精神渙散無法儲藏。過度憂愁會使氣血鬱結不通暢。過度憤怒會使人迷惑而失去理智。過度恐懼會使精神渙散而失去根基。
心中驚恐憂慮思考會損傷精神,精神受損就會產生恐懼而失常,導致肌肉鬆弛、皮肉脫落,毛髮枯槁、面色憔悴,在冬天容易死亡。
脾氣過度憂慮而不排解會損傷意念,意念受損就會精神混亂,四肢無力,毛髮枯槁、面色憔悴,在春天容易死亡。
肝臟過度悲傷會損傷魂魄,魂魄受損就會精神錯亂、健忘,變得不精明,不精明就會行為不正,導致筋脈攣縮,兩側肋骨無法抬舉,毛髮枯槁、面色憔悴,在秋天容易死亡。
肺部過度喜樂沒有節制會損傷魄力,魄力受損就會產生瘋狂,瘋狂的人無法辨識他人,皮膚乾燥焦枯,毛髮枯槁、面色憔悴,在夏天容易死亡。
腎臟過度憤怒而不停止會損傷意志,意志受損就會健忘,腰背無法彎曲伸展,毛髮枯槁、面色憔悴,在夏末容易死亡。
過度恐懼而不排解會損傷精氣,精氣受損就會骨頭痠痛無力、肢體癱軟厥冷,精液會不自主流出。因此,五臟是儲藏精氣的,不可損傷,損傷就會失去防守而陰虛,陰虛就會缺乏氣力,缺乏氣力就會死亡。
4. 腋
腋,謂臂下,脅上際,屬手厥陰心包絡經,又屬足厥陰肝經。腋前屬手太陰肺,腋後屬手少陰心,腋下屬足厥陰肝,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。
白話文:
腋,指的是手臂下方、脅部上方的交界處。這個部位在經絡上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,也屬於足厥陰肝經。腋窩前面屬於手太陰肺經的範圍,腋窩後面屬於手少陰心經的範圍,腋窩下方則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。從腋窩往下約六寸的地方,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大絡脈。
5. 耳
屬足少陰腎經(《難經》曰:腎氣通於耳)。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、膽、足陽明胃經之會;耳後屬手足少陽三焦、膽經之會。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、陽明大腸經之會;曲頰前屬足少陽膽、陽明大腸經之會;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;曲頰後屬足少陽膽經。
白話文:
耳朵,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(《難經》說:腎的精氣可以通到耳朵)。耳朵前面,是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;耳朵後面,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。耳朵下方彎曲的臉頰部位,是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大腸經交會的地方;彎曲臉頰的前方,是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大腸經交會的地方;彎曲臉頰前方一寸左右的地方,是手陽明大腸經所經過的;彎曲臉頰的後方,是足少陽膽經所經過的。